2022.11.15

By 15噸的書

希望「柔韌」讓我們無恙──專訪紀錄片導演賀照緹

第一次接觸賀照緹導演,其實不是觀看她的紀錄片作品,而是閱讀了她刊在上報網站的文章〈是甚麼讓我們相遇──《未來無恙》拍片筆記〉。在裡頭,她寫盡了自己與《未來無恙》中兩位主角少女的互動,關於紀錄片倫理中對於被攝者的隱私設防,以及作為一位紀錄片導演究竟應該篩選出哪些素材,讓作品得以用最適當的樣子發聲?

這些問題是她在拍攝紀錄片時無不警慎思考的規範,甚至必須比被攝者先一步去思考其中的利害。然而,在她耕耘多年後也漸漸領悟到所謂以「保護」之名是一把雙刃劍。它雖然能讓被攝者免於被眾人言語淹沒,卻也會壓抑個體為自己代言。「我們會自以為被攝者是弱小的,便以紀錄片倫理去壓抑掉他們的勇氣。」以《未來無恙》為例,導演在拍攝之期見識到兩位少女的堅韌與勇敢,希望在一定程度下保護她們的隱私與成長,同時也要讓她們的力量得以在影片中呈現。

「當這個孩子說她不想放棄自己,有些話她想說可不可以呢?這個社會該如何面對她的勇氣?」對於脆弱、隱私我們總慣性地以「救援」的單一態度去處理,卻反而是最應該思索面對它的多種可能。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觀看賀照緹導演的作品,總是讓人充滿「力量」。這種力量並非是指單純的力度展現,而是一種接收的循環,不僅包羅萬物,也輸出源源不絕的能量詮釋堅毅。

《未來無恙》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未來無恙》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導演自我剖析道:「我覺得我在拍攝現場是一個比較柔韌的主體。」也正是以柔韌之姿,才能在跟拍的過程中含容更多東西,包括那些我們不願面對、殘忍卻真切的現實。不同於「強大」帶有抗拒、排他的力量,「柔韌」的力量則是以一種邀請的姿態,去包容接觸到的各個面向。在那當下,導演一改常人的態度,不去質疑不公不義,而是去問為什麼,主動吸收事件裡面的因果關係。

然而,導演自己也承認,因為邀請過多東西進來,這其中有些甜美,有些尖銳。自己總是在全部囊括入袋回家整理後,才會發現在糖衣之下,其實藏有許多鐵片與玻璃渣子。

這也是紀錄片導演在創作之中,會面臨到的另一個課題:如何整理接收到的素材,以及消化再次面對它的情緒?「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期待啊!我們總是會希望這是一個善意的社會。但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卻不是這樣。」所以當在拍攝現場無預警地直擊到血淋淋的畫面時,理所當然地會刺痛內心,成為傷口。帶著傷痕累累的身心,回到家整理素材,即使再怎麼苦不堪言,也應該誠實地直視自己內在的傷勢──這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必須經歷的過程。所謂「內在的強韌度」,不是一個預設好的心理狀態,而是一個內在的消化歷程。

《我愛高跟鞋》工作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我愛高跟鞋》工作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正是因為經歷過,才會明白自己能承受的極限,而能放心用更柔軟的心意,去面對那些尖銳的事物。如此一來,才能做到不帶任何防備地去看待這個世界,進而接觸到更多的真實,而非「理想中」,或是「我覺得」的扭曲過後的真實。所謂「不帶任何防備」,絕非不諳世事的單純,而是在傷痕劃開後,看著它癒合、結痂,最後帶著傷疤去接納更多傷心的柔韌狀態。

整理素材的功課也連帶地反應在剪輯作業上,因此搭檔一位誠實正直的剪接師很重要。導演形容剪接師是另一雙看事情角度的眼睛,他會反問你這段素材安插的意義,促使自己去詰問、討論一廂情願的決定。導演並沒有因此否認紀錄片是導演主觀的想法陳述,而是肯定能有旁觀的意見,提供創作者在現有的脈絡下,更加精準的影像支撐。

談到新北市紀錄片獎,2016 年賀照緹導演曾以《風神少年》(後衍生為 2019 年長片《未來無恙》)獲選優選作品,今年的她有別於過去作為參賽者的身份,擔任評審及講師。她一直覺得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而且不僅獎勵入圍獎金,也不要求影片的授權,給予創作者極友善的發揮空間。

《未來無恙》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未來無恙》劇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作為評審,她可以透過徵選進來的作品觀察社會的變化,特別是紀錄片最能反應當下關注的議題。導演樂見今年看到許多與生態環境有關的作品。由於拍攝這類議題得倚靠長期的蹲點,以及揹運特殊器材上山下海,需要有足夠的資源支撐創作。這對於新鋭導演來說非常不易。作為講師,她更多的是提供工作方法,避免失敗以及錯失機會的可能。導演也分享她正在進行的「陪伴計畫」,希望透過更深的認識,去了解學員們在創作中的內在歷程,陪伴他們走過階段煎熬。

除了在創作過程中給予建議,導演也提供新銳導演們在作品放映後,應該如何面對觀眾反饋的想法。「影片做完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它正要開始面對這個世界,跟這個社會對話。」創作者或許對自己的創作有某些想像,然而觀眾對作品的反應不一定會如他所預期。導演提議,可以將觀眾對自己作品的反應,看作是對這個社會更深一層的理解。例如導演在 2010 年的作品《我愛高跟鞋》,因裡面有些宰殺初犢血腥的畫面,故在紐約當代藝術館裡放映時,使得許多人中途離席。而會參加這場放映者,皆為藝術館的會員,屬於紐約當地有經濟地位的精英人士。這中間便有許多值得玩味研究的地方,提供創作者後設觀察不同族群的反應。

導演工作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導演工作照/新北市紀錄片獎提供

賀照緹導演的作品多是由議題去驅動創作。因為觀察到一個大的社會現象面,進而去思考這件事情為何會在社會結構中發生?就好比《穿在中途島》系列、《我愛高跟鞋》、《台灣黑狗兄》等作品,導演關注台灣產業,甚至是個人的能動性,在全球化衝擊下的變形。也因導演長期以來關注女性的角色,因而當在議題的驅動下,對紀錄片中的母親/女孩/兒少等社會角色格外留意。

「我下部片要休息一下(笑)。」在分享完過往那些充滿課題的拍片過程後,她提到近期正在籌備的計劃。電影名叫《睏寐之際》,是一部散文電影(essay film),紀錄群像睡眠前的魔幻狀態。相比於過往紀錄片的風格,這次的作品對導演來說是種嘗試性的突破。「觀眾如果看這部片睡了場好覺,我覺得也不錯。」導演不想設限這部片帶來的後續反應,而是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不同的觀影體驗。

採訪、撰稿:15 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