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 最新 趙鐸 2024.12.10 如何透過「沉浸感」使我們進入並理解到身心疾患者的視角:以「高雄電影節 XR DREAML」三部 VR 作品為例 本文嘗試從這兩年高雄電影節所展映出的 XR 作品中,挑選出三部以 VR 技術處理身心疾病患者主觀視角的作品:《臨夜吶喊》、《靈魂繪師》以及《記憶如沙》,以說明 VR 是如何透過特定互動機制的設計,「訓練」觀者逐步進入到患者的視角。 陳穎 2024.12.10 我們都在陪伴世界死亡:《隔壁的房間》與伴死的藝術 這些年來,我偶爾會想起這封遺書,每次也都得出差不多的解讀和對愛的看法。最近一次,發生在看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隔壁的房間》時,我驚喜地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微妙呼應,而這場文學與電影的相遇,也促使我重新思考吳爾芙在死前對愛的讚美,與她終究選擇死亡之間的矛盾性。 黃曦 2024.12.09 《破.地獄》:滿出來的地獄人間,與滿出來的一部電影 《破.地獄》的第一場戲與最後一場戲,皆以尖銳的嗩吶聲揭序,喃嘸師傅誦念經文,步罡踏斗,繞著火盆為亡者開路,行破地獄之儀,更旨在渡化生者面死之哀。因此,喃嘸師傅懸拋於空中的桃木劍或許更像是生者之思,而喃嘸師傅所執之白幡代表亡者,紅幡代表先祖,除了渡化家屬欲救之魂,更望惠及眾生孤魂與現世的一眾生者。 彭紹宇 2024.12.07 《阿婆非死不可》:在高齡失智的異想世界裡,悲傷不總是黯淡 巴黎越是甜美誘人,現實越是苦澀貧瘠──或許離開家鄉對她來說,從不在於目的地為何,而是攸關逃離本身,逃離她那一望便是終點的人生,逃離她卸下不了的人情包袱。不過因為家人,因為時代,因為性別,她始終跨不出這片困住她的土地──想離開的心願翩然輕巧,留下她的理由卻有千鈞沉重。 Mindy 2024.12.06 庸俗裡盡顯絢爛──西恩貝克的《艾諾拉》及其他作品 西恩貝克在《艾諾拉》的專訪曾說:「我想在此混合不同的電影類型──我希望這部片從浪漫喜劇轉變為驚悚片,最後再變成一部俄羅斯藝術電影。我希望電影的結尾能像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一樣。」終場戲恰是如此靜謐,卻蘊藏了繁複又深邃的情感角力、對人道精神的追尋,於收場之際再度向前拓寬了一部電影所能融匯的風格種類之邊界。 鄭秉泓 2024.12.05 母親的臉與父親的背影:《女兒的女兒》和《春行》 《春行》步調奇慢,它的對話極少,但是帶著一種奠基於真實生活的日常感和生命力,它不像多數臺灣電影常常把一切解決不了的情境、狀態通通歸諸溫情主義,以煽情的涕淚來覆蓋觀眾的想法,觀看《春行》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近看、遠看,有些地方看不清楚,有些地方即使聚精會神仍覺模稜。 1 ... 37 38 39 40 41 ...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