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By Pony

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當憤怒化為抗爭──以影像為工具,用身體作武器

是什麼樣的憤怒,讓青年們願意放下工作走上街頭,反抗不合時宜的制度和不適任的政府?當人民的怒吼和訴求得不到回應時,他們只能將行動化為更激進的表現,以表達內心無法撫平的怒火,展現欲求改革的決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前國家電影中心)移師至新莊新館後,今年 12 月開幕的第一檔影展「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以 1921 年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為主軸,並將「憤怒」情緒作為影展核心,挑選今昔共 33 部經典作品,規劃「復刻時代記憶」、「理想繼續燃燒:時代」、「理想繼續燃燒:台灣」、「焦點影人:黃明川」等四個單元,讓觀眾一路從 1920 年代到現今,觀察百年變革以來的文化與精神傳承。

對於社會的「憤怒」情緒,往往不是人民一時的反應,它是來自長年累積已久的不公打壓。當政府掌控權力,將權威轉為暴力,在貧富差距日益懸殊、工資福利漸不對等之下,人民唯有賭上性命地起義革命,才能促使改變的可能。而「憤怒」,它不限於某個年代、某個地點,只要一丁點對權威的質疑,和一絲反抗的勇氣,哪怕是一個小社區,或大至一個國家體系,都能體現。憤怒是兼具時代的延展性和全球化的通性,只要有憤怒存在的地方,人民的抗爭將陸續到來,

在影展當中,有三部選映的作品,都能觀察到此「憤怒」情緒的延伸。過去運動的成功,或是因失敗所留下的歷史傷痕,每一個時刻都可作為未來借鏡的對象。而當憤怒亦具有全球化的特性時,世界角落的示威運動也在同一年代遍地開花。

《波坦金戰艦》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波坦金戰艦》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復刻時代記憶」單元中,1925 年的《波坦金戰艦》(The Battleship Potemkin)由蘇聯導演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執導。該部片被人熟知的,莫過於其被視為蒙太奇美學的經典教材,但電影更可貴之處,是愛森斯坦將原本因宣揚歌頌 1905 年的蘇維埃工人革命,全轉為聚焦起義對抗沙皇軍隊而受壓迫的士兵人民。當人民的憤怒藉由蒙太奇傳遞而出,愛森斯坦以不斷重複、穿插、對剪的剪接,凌厲地切換遠中近景,軍隊槍枝的開火,對比手無寸鐵的人民,一張張血淋淋的面孔,和人民張嘴的吶喊與哭泣穿插。當三隻不同姿態的石獅子,從沉睡、驚醒到站立,隱隱預示人民醞釀許久的怒火即將爆發;著名的「奧德薩台階」兩端也仿若是階級權力的高低象徵,垂直水平的構圖,人民從樓梯下竄逃,逃跑的動態對比一具具死於槍下的靜態屍體。愛森斯坦利用過人的場面調度,再以蒙太奇拼貼放大大屠殺帶來的極大恐懼,利用緊湊的換景速度,換取生死時間的倉促短暫,牽動著觀者緊縮壓迫的觀影心理。

《紅在革命蔓延時》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紅在革命蔓延時》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來自「理想繼續燃燒:時代」單元,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Chris Marker)的《紅在革命蔓延時》(Le Fond de l'air est Rouge),通過《波坦金戰艦》中著名的奧德薩台階屠殺影像切入,以 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為延伸,反觀並思考共產主義對世界革命浪潮帶來之影響。長達三小時的影像分為「脆弱的手」和「殘斷的手」兩個篇章,並聚焦 1967 年至 1977 年的政治運動,從 1968 年的越戰爆發、美國掀起反越戰的示威、左派右派的交互辯證,於該時期成立的黑豹黨亦加入這場左翼的抗爭。當種子飄散至南美,古巴的切格瓦拉展開革命,拉美社會運動一觸即發,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街頭都有青年人的抗命行動。時間再來到 1968 年的五月風暴學運,從布拉格之春到智利的社會抗爭,亦由義大利一路到哥倫比亞、巴西顯見法西斯主義的歷史足跡。儘管這些革命運動最終皆以失敗告終,但在本片重新剪輯後的 1996 年之際(註),人民的憤怒又為當今帶來怎樣的啟示?

「每個人不敢奢望有新的未來,只求自己的歷史是清白的。只有清白的歷史,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克里斯.馬克透過大量歷史影像資料,從廣告文宣的呈現、口述訪談片段到街頭抗爭記錄,試圖保存這些因憤怒而生的革命運動歷史,並對抗日後政權的選擇性遺忘。他為革命總結五個詞彙:迷茫、憤怒、抗爭、參與、習慣,即人民為了擁有美好未來,從迷惘到憤怒上街,不惜與警隊搏鬥、對抗政權,將抗爭融入生活,積極參與公民抗命,逐漸養成對人權社會的基本習慣。

在片尾,克里斯.馬克也為此總結,並闡述其影片身處當代的意義:「我們所處的年代總是會給後代留下許多精彩的歷史,製片過程伴隨大量歷史資料、數據、文件、圖像和錄像,大家今天看到的片子,即使在數年後回憶依然會有感觸。」

《公民不服從》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公民不服從》劇照/影視聽中心提供

而當憤怒運動的情緒,也在台灣的公民街頭上演,「理想繼續燃燒:台灣」裡陳育青 2013 年的《公民不服從》,以 2008 年陳雲林來台的「紅色戒嚴」為出發,陳育青利用「我控訴」案件的追蹤與涉入,透過自身的身體去實踐運動抗爭,並在面對日後漫長官司和無數與政府交手的兜轉迂迴裡,重新探問自己到底是誰?又正在做什麼事情?而身處在這「民主國家」的她/個體,是否有選擇的權利?是願意選擇去對抗來自國家的暴力與虛偽?還是只能作為服膺「服從」教育的社會傀儡?從而探討並記錄公民權力在當前台灣的進退發展。

透過「憤怒」這共融於世界的情緒,不論是以剪輯拼貼的手法,作為力抗遺忘的工具,或通過大量檔案搜集,形塑成一部抗爭編年史;還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勇敢地去衝撞歪斜的政權體制。以上種種皆因憤怒,所產生成不同的行動,都兼具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多元的批判思考。也看見當人民面對威權之時,堅信著雞蛋總有一天能打倒、越過高牆!

全文劇照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致憤青・文協百年紀念影展》
2021.12.17 - 2022.1.16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新北市新莊區文藝路 2 號)

註釋:《紅在革命蔓延時》有兩種版本,第一版是原 1977 年出品,片長長達四小時,而於 1996 年推出重新剪輯後的第二種版本,片長為三小時,為此次影展放映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