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By 希米露

《黑豹》王者之王的成就之道:違抗傳統、善心正義、佈新路線

「你應該決定你想當哪一種國王。」——娜奇雅

《黑豹》(Black Panther)是第十八部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的長片,講述的是「黑豹」這號來自瓦干達(Wakanda)的黑人英雄,關於他的來歷、發跡、性格、與使命。有趣的是,《黑豹》這部漫威電影,相較於以往的漫威故事,有點不一樣:故事完整、老少咸宜、內容豐富、又毫不燒腦。於是,就算毫無丁點漫威相關的認識,也不受影響。

《黑豹》是個有野心也有理想的故事,傳達導演 Ryan Coogler 對於未來世界走向的假設與期待:重視黑人、尊重女性、以及建立有心也有情的科技新世界。

導演(也是編劇)Coogler 非常年輕(31歲),在執導《黑豹》之前,已經製作過兩部得獎長片《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 2013)《金牌拳手》(Creed, 2015)〔註一〕,也都是以黑人為主角,討論黑人在歧視意識下的生活、困境、與奮鬥。Coogler 幼年生活於加州的奧克蘭(Oakland, California),《黑豹》在第二時空的奧克蘭小男孩故事,描述的應該就是 Coogler 所認識的奧克蘭與美國的黑人處境。

奧克蘭是美國西岸舊金山灣區的第三大城(舊金山第一,聖荷西二),1990 年代正是黑人在奧克蘭的人數高峰期(1990, 43.9%,將近 1/2),《黑豹》的第二個時空是在 1992 年,當時小男孩 Eric(瓦干達王 T’Chata 的兄弟之子)正在打籃球,父親跟好友則在集合住宅的家中匿藏武器,謹慎擔心警察的搜查。雖然,後來出現的威脅其實不是警察,而是瓦干達之王。

這個時空之下的橋段,其實相當不漫威,也不奇幻,而是今日美國黑人普遍被假設的歧視面貌:黑槍、毒品、落後、貧窮、與籃球。不過,也就是在這個假設的歧視面貌之下,Coogler 才能再由此為黑人注入新形象:科技、富足、低調、與正義。

《黑豹》是場黑人形象的矯正與定義。於是,雖然有些關於《黑豹》的評價是:穩紮穩打的平穩好故事,但沒有太多驚喜和震撼;但是,若是將《黑豹》襯托在今日仍舊保守的歧視意識與白人的審美觀念之下,這肯定是一部成功的革命故事:1)顛覆黑人貧罪形象,2)顛覆女人的弱者形象(黑豹國王的女戰士護衛隊),並且 3)顛覆白人的審美價值(二十一世紀的種族歧視意識,相當隱晦曲折又微妙,2017 年的《逃出絕命鎮》(Get Out),就是個好例子)。

不過,在顛覆黑人與女性的形象之外,故事最底層的結構,是在比較兩位黑豹國王—— T’Challa(Chadwick Boseman 飾演)和齊爾蒙格(Killmonger, Michael B. Jordan 飾演),以他們在登基前後的事蹟,定義一位王者在強健體魄與堅強意志之外,還必須具備的為王基本條件。

故事是這樣的。

1.

在貧窮的非洲,有個假想國瓦干達(Wakanda),於萬年之前,因為擁有高科技的外星太空船意外降落,於是在瓦干達境內留下特殊礦物汎金屬(Vibranium),一種充滿動能又能量很高的金屬(由英文字根 vibra- 就能判斷出來,這種物質與動能 [vibration] 的密切關係)。

這種金屬影響到瓦干達的動植物,其中一種「心葉草」(heart-shaped herb)吸收了汎金屬的能量,巧合在瓦干達祖先喝下它的「心葉神液」之後,意外讓汎金屬的動能滲入骨骼皮肉,而形成超人般的特異體質,創造出「黑豹」。

2.

黑豹王所管轄的黑豹世族,是瓦干達的其中一部落。瓦干達共有五個部落,每個部落的族長,都是世襲而來,然而,五個世族要能和平相處卻又共推一主,就必須經過「公開挑戰」。這是種相當文明的方式,解決未來可能的分歧與戰爭。這也是為何黑豹 T’Challa 在登基之前,必須有個「接受公開挑戰」的儀式。

在儀式開始之前,各部族可以選擇放棄,或者挑戰,最終的贏者,就是王。雖然非洲部落於今日,普遍被認為是不文明的貧窮國度,但是相較於文明世界,總以科技佐戰爭以及經濟興干戈的模式,非洲部落的「挑戰儀式」,表面看來暴力血腥,卻是維持部落長期和平的最好方式。

「國王」既然要領導人民,就該親自接受挑戰,親自流血流汗,讓百姓看見他們的力量與毅志,見證王者是位身心堅強的勇者,遠遠超越平凡大眾。此外,在「挑戰」之後,各族之王,也已經在眾人見證之下,向眾王之王俯首稱臣,既然大家都已自知實力,將來也就無須反抗鬥爭。於是,在下一次挑戰之前,整個國度都能維持平昌盛世。至於下次的「戰爭」,對百姓而言,也無足擔憂,畢竟,該上場接受挑戰者,是國王,不然就是戰士,而不是毫無利益可圖的平民老百姓。

民主國家的國王不上前線,可以參考《最黑暗時刻》的英國國王: https://sosreader.com/kat-darkest-hours/
民主國家的國王不上前線,可以參考《最黑暗時刻》的英國國王: https://sosreader.com/kat-darkest-hours/

3.

因為黑豹世族擁有汎金屬高科技,使得瓦干達成為地球上史無前例的豐碩文明,也因為「公開挑戰」的執政策略,使得各部落之間無須政爭消耗,於是,瓦干達萬年之後的今日,已是地球上最先進的文明。不過,面對外面的世界,因為擔憂汎金屬若是為人所知,一旦遭到不當運用,將對人間有害,於是,瓦干達決定再以科技,將王國隱密。

這個「隱密王國」的原始動機,乍看之下,是始於善意,但卻是種自掃門前雪的傲慢。「傲慢」,因為黑豹認為自己才是唯一擁有管理汎金屬資格的民族;「自掃門前雪」,因為生活於瓦干達周遭的黑人同胞,明明受到其他種族的歧視迫害,同為黑人的黑豹世族卻不為所動,仍舊爽過自己的富足文明,而不願分享資源或互助鄰國。因為「隱密政策」以及傲慢自私,黑豹兄弟於是歧異鬩牆。

老黑豹國王 T’Chaka(John Kani 飾演)與在美國擔任間諜的弟弟 N'Jobu(Sterling K. Brown 飾演),會彼此意外埋下殺身誤會,就是來自雙方對於「向外公開汎金屬」的理念不同。T’Chaka 根據傳統的習慣,不肯向外公開,因為世人的習性好武,若得知汎金屬的神力,必將導致世界毀滅。於是,不只不能公開,還必須派駐許多間諜,在國外監控汎金屬在世界的流量。

然而在美國奧克蘭擔任間諜的老黑豹弟弟 N'Jobu,因為親身經歷黑人在外面世界所受的差別待遇,親眼目睹許多黑人在現實世界(非洲與歐美)的委屈,也就是前面提到「奧克蘭」所象徵的「今日美國黑人普遍被假設的歧視面貌:黑槍、毒品、落後、貧窮、與籃球」,因此心生憐憫,而期待透過公開汎金屬與高科技,一方面武嚇他國,一方面幫助鄰國,為地球上的所有黑人找回尊嚴與公道。

不過,固執的老黑豹 T’Chaka 不接受此番理論,還認定自己的親弟弟是個背叛者,不只在誤殺 N’Jobu 之後,沒有好好安葬親兄弟的遺體,還將其遺孤扔在黑人備受歧視的現實世界,任其自生自滅。

結果,這位來自黑豹皇室的英勇血脈,不只活了下來,還帶著父親的理念與滿心的仇恨,回到瓦干達,蔑視傳統與挑戰王位。

4.

於是,瓦干達的黑豹世族,有兩個合法繼承者,只要透過挑戰,就能成為瓦干達國王。然而,《黑豹》故事並非真的只以「近身搏鬥」作為挑選王者的基礎。除了「搏鬥」,《黑豹》其實還默默安排其他五種挑戰與比較的方式,測驗他們的心、誠意、與理念,驗證 T’Challa 與 Killmonger,哪位才是最適合的王者 —— 1)與父親的連結(父親之罪),2)汎金屬的分享理論,3)進入黑豹的集體潛意識,4)違抗傳統與否,5)與愛人的關係(有心與否)。

1)父親之罪+2)汎金屬的分享理論:

T’Challa 和 Killmonger 兩位的父親 T’Chaka 和 N’Jubo 是兄弟,一位是高高在上的國王,一位是身處遠方的叛國賊,但兩位其實有個共同點,都是有罪之人,而且,他們的兒子還因為他們的過錯,而連罪受害。

N’Jubo 的叛國罪因,來自他背著傳統的反公開禁令,私底下對外販賣汎金屬。雖然他有套看似合理的「對外分享」理論,但這套理論的基礎,是將汎金屬用於武器製作,讓瓦干達之外的其他黑人,有機會對抗曾經詆毀與欺壓黑人的種族主義者。雖然分享理論看來大方合理,但是立論基礎卻是以「恨」為出發點。因為怨恨那些仇視黑人的其他種族,遂以汎金屬武器以眼還眼。

老國王 T’Chaka 所犯之罪,其實更為嚴重:他誤殺自己的親兄弟(雖然電影裡的那瞬間,看起來相當不像誤殺),沒有將自己的弟弟厚葬,還丟下弟弟的幼子,任其在難以生存之處自生自滅。最後又隱匿自己的罪行,將自己塑造成聖人。

誤殺自己的兄弟、沒將他好好安葬、還遺棄遺孤,而毫無遺憾或悔悟,並非常人之表現。這需要多麼「冷酷的心」,才能在數十年歲月裡,毫不受良心的譴責與折磨?這不只是冷酷無情,還是殘忍寡義。就像 Killmonger 來到瓦干達所言:「你們在這裡過著這種爽日子的時候,可知我是如何熬過來的?」一個十歲的小朋友,要如何在沒有親人的陪伴與照顧之下,於飽受歧視的環境成長茁壯?真不知 Killmonger 的大伯,是否曾在夜深人靜之時,因為想到此景,而無法入睡悔恨不已。

T’Chaka 是個非常矛盾的角色。由他所犯之罪可見他的無情冷酷與寡情寡義,然而,他又是位守護汎金屬傳統的國王。「守護理論」是以「好心關愛」為出發點的保護政策,是來自祖先憂心汎金屬若是遭到誤用,將傷及無辜。基於「愛人類」的好意,黑豹祖先必須隱密瓦干達(不過,正如之前所言,表面上的好意,其實掩蓋的是瓦干達皇族的傲慢,自認為是最有資格保護汎金屬的智慧聰明人)。換句話說,雖然深藏冷漠寡義,T’Chaka 其實是位繼承「關愛人類理論」的正義之士。

雖然隱藏得很好,T’Chaka 的冷漠之心,最後還是因為 Killmonger 進入瓦干達,而被起底揭發。此外,以愛人為基礎的保護政策,其實掩蓋的是傲慢,並非全然都是單純的正當與正義。因此,T’Chaka 有位有罪的父親,Killmonger 有個有缺陷的理論,T’Challa 這位新國王,在登基之時,馬上面臨困境。

T’Challa 一直以自己的父親是位仁民愛物的好國王為榮,還擔心父親的離去,會讓他失去心的方針與治國的燈塔,而無法成為一個好國王。原本,他想以自己的父親為藍本,打算成為與父親一樣的偉大國王,還萬分擔憂自己辦不到。當時,娜奇雅(Nakia, Lupita Nyong’o 飾演)如此建議:「你應該決定你想當哪一種國王。」於是,整部電影就是在演繹一位好國王的成長歷程——與父親切割,以及走出自己的道路。

(如此也能理解,為何老國王 T’Chaka 非死不可。關於「主角非弒父不可」的故事,可以參考《星際異攻隊2》(Guardians of the Galaxy2):為什麼好爸爸勇度非死不可?

3)進入黑豹的集體潛意識

在「公開挑戰」結束之後,無論是 T’Challa 或是 Killmonger,都曾經歷另一場王者的儀式,喝下「心葉神液」,進入夢中,遇見父親,獲得靈感。這個夢境的世界,在《黑豹》漫畫裡有個名稱叫做 Djalia,是黑豹族群的集體潛意識,這也是為何 T’Challa 進入之後,會見到一棵盤據著歷屆黑豹國王的大樹。

T’Challa 進入夢境兩次,第一次是想由自己敬愛與認同的父親身上,獲得為王的指南。不過,在故事進行一半之後,T’Challa 與觀眾都明白,父親即使是個好國王,卻是位隱匿罪惡的矛盾長者。於是,在第二次公開挑戰之後,也就是 T’Challa 的昏迷之際,他又再次進入夢境與父親相遇,這次是場切割之旅,由父親的認錯,與父親切割,讓自己不再受到傳統束縛、不再受到父長的牽制,而能走出一條屬於 T’Challa 自己的新路線。

Killmonger 也有一趟潛意識之旅,然而結果相當不一樣。他進入幼年,發現父親的間諜任務,也認同父親的叛變有理,於是更加堅定要繼承父業,不只要搶到汎金屬,以汎金屬為武器,還想以黑人強者之姿,稱霸世界。這是以恨為出發點的侵略法則,也是瓦干達祖先最擔憂的汎金屬運用方式。

由 Killmonger 的英文名字(kill+monger),更可以看出他所繼承與代表的理念:熱衷仇恨。Kill 的意思是弒殺,必須先充滿恨意,才會有弒殺的行動,在他驕傲地展露身上排列整齊的小圓點時,就是在展示他仇恨的深度。Monger 是個否定之詞,意味著熱衷於某種卑鄙之事的人,組合 kill+monger 之後,Killmonger 當然就是位「充滿仇恨又熱衷弒殺之人」。

4)違抗傳統

T’Challa 一來在得知父親有罪之後,知道父親之道並非是唯一的正道,二來又在 Killmonger 的「分享理論」與「隱密的傲慢」說法中,獲得調整路線的新靈感,於是,他決定合併兩種理念,各取其中的善意部分:真誠地公開分享。

公開,並不是為了以無敵的武器稱霸世界,而是為了「幫助」。正如舒莉(Shuri, Letitia Wright 飾演)向美國 CIA 探員 Ross(Martin Freeman 飾演)所介紹的:「汎金屬很神奇,不只可以治病,還效率很高」。又或者,汎金屬能將「受到衝擊的能量儲存下來」,以反作用力的形式轉變成更大的能量釋放(舒莉給 T’Challa 升級的黑豹戰袍)。假若,人類拿這種反作用的能量當作能源開發的基礎,地球就能完全脫離石油能源,進入新的汎金屬世紀。如此的幫忙,將不只是幫助黑人脫離貧困與欺壓,還是幫助整體地球人的提升與進化。

因此,以「幫助」為基礎的分享,才是熱愛地球人的真誠表現。至於以報復為基礎的公開,只是以仇恨養仇恨,怒火只會愈養愈大,而戰爭也將永不停息。Killmonger 的公開理論之所以不可行,就是因為那是以憤怒滋養的仇恨,將會帶來更多的仇恨。(令人不禁想到《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裡的關鍵句:憤怒只會產生更大的憤怒 All this anger, man, it just begets greater anger.)

於是,T’Challa 不只必須與父親切割,還得違抗傳統,捨去「不可公開」的傲慢心態,而重新注入「熱心分享的真誠關愛」。

Killmonger 的違抗傳統,是複製父親意志的違抗,強烈主張「公開原則」。甚且,因為不了解汎金屬真正的意義,也不曾理解「心葉神液」將人引領至黑豹集體潛意識的傳承用意,因此極為厭惡「心葉」,甚至命令將之全數燒毀。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段落:關於「心」之於一個國王為何重要。

5)與愛人的關係(有心與否)

「『心』葉神液」在《黑豹》中有兩種功能,一是通往黑豹潛意識的精神橋樑,另一則是象徵目的:為王者是否有「心」—— 有同理心、有情感、有真誠、有善意。

當 Killmonger 把心葉植物放一把火全燒光時,這是一場儀式,象徵他的無心。他的冷酷無情的另一次表現,就在面對自己的女朋友被當人質時。因為內心的仇恨太強,必須獲得克勞(Ulysses Klaue, Andy Serkis 飾演)的性命,才能幫助他前進瓦干達,於是就算女朋友被誤殺,他也毫無所謂。

相較於 Killmonger 的無情無義,T’Challa 真是位重情重意的善良好人(他的父親也如此稱讚),在他美若天仙的前女友娜奇雅(Nakia, Lupita Nyong’o 飾演)差點受傷之際,CIA 的探員 Ross 為她擋了子彈,情急之下,T’Challa 不得不違逆禁令,將白人帶進黑豹世界,挽救救命恩人的性命。

正如他父親所言,T’Challa 是位非常善良好心的國王:在危及之際,他不顧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營救自己女友;在他人重傷之際,他又不顧傳統禁令,而以救人為念。在意識到舊理念不適合新時代時,他不惜違抗「隱密傳統」,決定要以「開放分享」的方式,與世人共享汎金屬的正向利益。

「你應該決定你想當哪一種國王。」娜奇雅給 T’Challa 的建議,就是《黑豹》的命題。於是,Coogler 透過兩個黑豹國王候選人的比較,演繹出他認為最適合未來世界的新國王 —— 有情有義又與時俱進的明理人,既不盲目繼承傳統,也願意明智規劃未來。

最後,《黑豹》相當顛覆「美」的概念。以往在好萊塢電影的主要角色,都是白人,白人女性的美,幾乎是全球女性追求美的唯一標準。但是,《黑豹》讓觀眾見識到另一種美的標準:娜奇雅,一位一直讓 T’Challa 震驚的絕世美女。

娜奇雅是由 Nyong’o 飾演,她的美,非常顛覆。以《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2013)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 Nyong’o,在當時被塑造的模樣,一點也無法讓人聯想起「絕世美女」這樣的標籤。我會如此沒有禮貌地想像 Nyong’o,是因為我對美的感受,早已被好萊塢的白人美女給格式化而不自知。

然而,《黑豹》完全是以黑人的眼光,詮釋黑人的美,同時也還原 Nyong’o 在黑人世界足以沉魚落雁的美人地位。這是一場重塑,將「美」重新詮釋與定義,一方面昭告世人:關於黑人的美,是娜奇雅這樣的標準;另一方面,則紮紮實實地棒喝觀眾一腦際,提醒我們:白人的美,不是唯一的標準,不同人種有不同的標準,甚且,或許根本就沒有標準。美,有各種形式,也各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因此,好萊塢不是定義與詮釋女性的唯一準則,各類人種與各個民族,各有不同的美,也都該對自己有信心。甚至,還能以文化(電影)向世界宣告:「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美」。

《黑豹》之所以讓我欣賞與喜愛,並非基於我熱衷漫威電影,也不是因為我熱愛英雄故事,而是因為 Coogler 重新詮釋女性之美,也展示女性的果敢英勇,為好萊塢的女性形象,建立新的樣板,也成為新的標竿。自此,各個民族人種,都能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美,而無須因為白人女性的框架,而自慚形穢自愧弗如。

。。。。。。

〔註一〕《奧斯卡的一天》獲得 2013 年日舞影展評審團大獎、觀眾獎、還有第66屆坎城影展的注目單元未來獎。2015 年的《金牌拳手》上映之後佳評如潮,同年獲得美國國家影評協會的最佳影片,還有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獎(席維斯.史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