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0

By 餵電影 WEi MOViE

愛與別離的不思議之旅——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心得

文/孫雅為

每年的十一月份對於影迷來說,是很美好的,因為有金馬影展。

2012 年,第 49 屆金馬影展與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宜蘭舉行,聞天祥老師為我的母校帶來他最招牌,更可以說是經典的選片指南講座。那一年還有套票的販售,現在回想起來,彷彿還能看見穿著淺藍色制服的我在 7-11 生硬地操作 ibon 機買票的身影。

2014 年,我來到台北唸大學,參加選片指南、收藏手冊專刊、準時搶預售票、報名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雖然目前只成功過一次)、頻繁跑西門町,已成為每年必經過程。

2017 年,愛影成癡的我,邁開了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一步,有幸以另一個新的身分參與金馬盛會,成為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的一員。

「亞洲電影觀察團」是金馬影展的特別企劃,由一群影癡級觀眾經過報名與面試而組成,除了觀賞十部「奈派克獎」入選影片之外,還會展開評選會議討論出屬於觀察團的推薦獎,更有與創作者們面對面茶敘、以及參與奈派克頒獎典禮的難得機會。當然,少不了的是團員們彼此的切磋交流,以及各有風格、真誠的文字感想。

而全名為「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的「奈派克」(NETPAC, Network for Promotion of Asian Cinema)是一個推廣亞洲電影的國際組織,自 2007 年起,為了鼓勵亞洲新銳導演,金馬影展增設了奈派克獎,首獎由三位當屆評審從入選的長片作品中選出,而亞洲電影觀察團會以完全獨立的眼光,討論出前段提及的觀察團推薦獎。以給獎的立意而言,是對創作者的肯定與期待;以影展的角度來看,亞洲電影受到的關注度時常較為弱勢,藉由奈派克引動討論與觀影人次,別有意義。

那麼在觀賞完十部奈派克入選影片之後,如果必須開列一份我私心最喜愛的無排名清單,會是以下這三部分別來自台灣、韓國與日本的作品。

《強尼・凱克》(Missing Johnny)
《強尼・凱克》是黃熙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對於這個世代的台北況味有很細膩自然的捕捉。

沉緩的長鏡頭、不時留白的凝結感,有人說像侯孝賢;多線敘事的人物關係、關於台北都市的疏離,也有人說像楊德昌。不過導演倒是笑笑地說:「其實每次媒體說有新電影的影子,我都覺得心裡『虛虛』的,因為台灣新電影的作品我其實看得不多。」她甚至半是打趣又神情認真地問:「所以到底哪裡像?」

我想這是最奇妙的地方了,雖說《強尼・凱克》由侯孝賢親自監製,姚宏易攝影,並由林強、許志遠配樂,但同是侯導的班底,經由黃熙這樣旅居美國多年的新導演帶領,竟橫越了時空創造出似像非像的溝通,《強尼・凱克》中的台北,就像黃熙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台北像在一起很久的情人,離開會想它,在一起又會討厭。」

故事中的三個主要角色,分別是由瑞瑪.席丹(Rima Zeidan)飾演的徐子淇、柯宇綸飾演的張以風、黃遠飾演的李立,各自在自己的日子裡碰壁,卻也都不至於絕望。角色建立在平常人的生活之中,不論際遇或演技,都看得出導演的堅持:不要太「用力」。

訪談中導演透露,其實她習慣同時寫好幾個劇本,當寫不下去的時候就會轉移精神寫些類似散文的文字,而這些一點一滴的累積,最後成了真正被拍出來的《強尼・凱克》。這種非制式的組成風格,不會徹頭徹尾地仔細交代人物背景,反倒留下空白的想像空間,例如張以風的過去、致豪父親與其好友之間的情愫。

至於個人對於《強尼・凱克》感到最值得玩味的部分,是當中大量存在的失控溝通,這並非是指處處有火爆的場面,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雖存在於同一個空間,彼此卻是平行的,沒有交點,也沒有焦點。所以徐子淇和遠距離的男友不時突兀地切換著中文、英語和粵語,卻始終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他們的隔閡並非來自語言。李立和母親相依為命,房裡的牆上卻貼滿黃色便條紙,但就算寫下再多的叮嚀,對方也不見得能理解或記得,最後也只是徒勞。至於致豪這邊,一大家子圍圈吃飯,距離親密緊緊相依,父子之間卻要藉由第三人傳話才能轉達訊息。

這些你來我往,好像片中出現的高架橋一般,從高空鳥瞰錯綜複雜,看似處處匯聚,從旁側平視卻互不相交,城市裡的人們都像從未出現過的「強尼」和飛走的「凱克」一樣,狀態是失聯、仍然被想念(英文都是 "missing"),這樣的氛圍是《強尼・凱克》給我的最深印象與迷人之處。

《祝你生日劊樂》(Happy Bus Day)
《祝你生日劊樂》是韓國電影與劇場雙棲導演李昇源的驚喜之作,也是本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的得主。

全片劇情發生在短短一天半內,離家在外的兄弟姊妹為了大哥生日紛紛返鄉,看似齊聚一堂溫馨祝壽,但從片名雙關就能立判案情絕對不單純。原來是母親主策、每個人各司其職,要在當晚毒死長年臥床、重度身心障礙的長子。

電影開始,作為故事載體的「家」明亮現身,乍看平凡無奇,惟不出五分鐘,成員們的荒謬性格一一暴露:控制慾爆棚的母親呼來喚去、外表嚴正恭謹的二哥好大喜功、油腔滑調的三哥攜來不停癡笑的女友、四弟濃妝豔抹為討男人心歡、小妹成天與手機交流、么弟近乎信仰地盲崇流氓老大,就連最為「正常」的媳婦(二嫂),也有自己的秘密。

導演說:「我想知道觀眾對於這些角色怎麼想,是否會懷疑世界上難道真有這麼誇張的人嗎?」因此媳婦這個人物,某種程度上是代理我們觀看這個家的荒唐,她必須唯唯諾諾地像個幽魂在夾縫中求生存、矛盾中看臉色,故事後段卻也漸漸釋出這個幽魂的過去,和她自卑的原因。由此可見,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是經過深刻規劃的,「謀殺大哥」只是個事件,「人物」才是導演真正重視的價值。

母親深怕自己死去後,沒有人願意照料大兒子,因此痛下毒手。對照結尾伴隨家人左右的大哥靈魂,神情深沉而冷靜,原以為是譴責,導演卻說是「一切都沒事了」的寬慰。於是我回想起兄弟姊妹們各自進入房間,與大哥獨處告別的片段,都是格外平靜真誠、不帶敵意的,完全有別於房間外扭曲的針鋒相對與自我中心,兩相呼應,甚是精彩。

《祝你生日劊樂》所圍繞的這個家庭如一潭泥水,由愛生成的恐懼使它汙濁不堪,但因恐懼而生的愛也無法還它透明,性、暴力與權力暈散成複雜的漣漪,鏡頭直視著這些能使人快樂、也能讓人受害的罪惡根源,因為並非不去看就代表不存在。而隨著外力(人)如泥鰍般不受控地滑入泥潭,家人們對彼此的喜惡也隨之不斷錯動,實在很難想像,這樣既大膽又縝密的電影,是在極低的預算限制之下、非常有限的空間之中,花了 8 天就拍攝完成的!

以下是觀察團評選會議結束後,我寫下的短評,作為個人對《祝你生日劊樂》的推薦:

故事看似荒誕獵奇、角色特質濃烈彷彿毫無稀釋,卻是自現實世界提煉的飽滿色彩,可作為人性萬花筒窺賞。只有房子一棟、家子一口,更見導演調度功力與演員表現之不凡,《祝你生日劊樂》是一場以毒攻毒的奇觀。

《愛與別離的夏威夷》(Love and Goodbye and Hawaii)
開門見山地直說,《愛與別離的夏威夷》是本次十部奈派克入選作品中,我最鍾愛的一部,只是不管再怎麼愛,終究只能跟它道別離。不過即使本片沒能出現在得獎名單上,在我心中仍是久久發酵。

有感於近年風格黑暗的日本電影太多,松村真吾編導了《愛與別離的夏威夷》,想創作出富有娛樂性、能使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的作品,而這個目標絕對被達成了。其實從戀愛、分手和工作這些多數人都有共感的經驗著手,是很常見的主題,但就是因為講述相類情況的電影實在太多,要讓已累積一定閱片量的觀眾仍能全神貫注地享受整部電影,且感受到其編排具不落俗套的新意,就更有挑戰了。

所以說畫鬼容易,畫犬馬難,本片看似又一「小清新」之作,實際上滿注松村真吾對人際貼切的觀察,以及綾乃彩田村健太郎恰到好處的演繹。看完電影,隨著日本音樂創作新秀 YeYe 量身打造的主題曲〈ゆらゆら〉播放,毫無違和地透露著《愛與別離的夏威夷》給人的感覺:甜美中夾帶無奈、輕盈但偶致心悶。

故事描述上班族小資女凜子雖然已與大學交往至今的男友阿勇分手,卻仍遲遲未搬出男方租屋處,家人、同事都對這樣尷尬的處境感到困惑,凜子卻無意改變,反而對這般曖昧的距離更為著迷。優柔寡斷的阿勇,面對研究所學妹的告白,也漸漸起了好感,舒適安定的狀態就要動搖,為了去夏威夷參加朋友婚禮而滿心期待的凜子,竟頓時沒了落腳之處。

導演說,「夏威夷」對於日本人而言,就像是樂園般的世外桃源,是戀人們一心嚮往的渡假勝地。而在電影中,卻始終是個缺席的存在,去不成的夏威夷,正如始終無法好好經營的理想愛情關係,這樣難以抵達的目標,使得夏威夷之於這個故事成了有些殘酷的對照。至於原本的片名其實只叫《愛與別離》,加入夏威夷一詞是導演不想讓觀眾一眼看透的小趣味。

最後,我想談談最令我難忘的首尾呼應:兩場凜子與阿勇健走的戲。同樣都是兩人在寒冬的早晨中快走,電影開頭時,凜子藉由讓阿勇叫醒自己、比賽誰走得快等等平凡趣意微波這段戀情的餘熱;電影最後,女生提出如果自己贏了就復合,於是男生以近乎慢跑的速度超車,雖然是作弊,但卻是阿勇首次真正為自己做了決定。他總算明白,自以為的溫柔才可能是一種暴力,別離也是成長。

我不會說《愛與別離的夏威夷》是一部純愛電影,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一部純愛電影,男女主角從頭到尾是沒有在談戀愛的。我認為松村真吾的這部作品,談的是從古至今始終存在的,一種名為「百年來人類的不進化」的浪漫。

※                 ※                 ※

孫雅為,1996年生。金馬影展第三屆亞觀團成員。
電腦書籤列全是電影相關,手機記憶體都奉獻給狗狗。
喜愛電影,藉由電影逃避與面對人生,然後書寫。
相信看電影是一輩子的事情。

※                 ※                 ※

【釀電影】2017年11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主編的話〉by 張硯拓

《心靈的偏鄉——2017金馬影展》專題
基哥沒辦法待在不能抽菸的所在〉by 張正
高緯邊境的美麗極光——阿基.郭利斯馬基〉by 新鮮芬
《春光乍洩》:黎耀輝,讓我們從頭再來過。 〉by 楊達敬
再見希斯萊傑(三之一)(三之二)(三之三)〉by 鄧九雲 X 黃健瑋
從《七月與安生》至《相愛相親》:暖男燒成渣,好人就成了傷人〉by 陳太陽
血與斷肢──在2017金馬影展看三池崇史、園子溫與北野武〉by 橘貓
愛與別離的不思議之旅——第三屆亞洲電影觀察團心得〉by 孫雅為

《釀短評》
相愛相親〉by 陳昀秀

《釀影評》
《相愛相親》——張艾嘉寫給人生的情書〉by 雀雀

《釀影癡》(會員限定專題)
從《超人特攻隊》到《腦筋急轉彎》,看皮克斯對「惡」的探索〉by 唐澄暐
《可可夜總會》——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by 蕭裕奇

※                 ※                 ※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