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

By Ning K.

果殼裡的宇宙:是誰有超越的知性、不會死還喜歡穿紅色?

答:聖誕老人

想像一個角色,他擁有無限的生命,在知性上也超越了同個宇宙裡絕大多數存有所能體會的領悟——根據這兩項特質,或許多數人會在心中描繪出一個類似神明的形象,但 Marvel 給了讀者們另外一個創意無限、甚至還有些諷刺的答案:Deadpool

本名 Wade Wilson 的 Deadpool 生來是一個普通人,擁有悲慘但也不太特別的成長過程,以傭兵為職業的他就是個普通的雜魚,直到他的膝蓋中了一箭得了癌症,不想死的他選擇接受名為 Weapon X 的實驗——長話短說(註1),Wade 如願以償(雖然大概和他原先想的不太一樣),而 Deadpool 也從此而生。簡單的介紹後,本文將透過探討 Deadpool 兩項最廣為人知的能力:能夠再生不死及穿越第四面牆,展現 Deadpool 這個角色除了無厘頭歡樂搞笑之外,更是一個複雜巧妙的存在。

  • 註1:因為漫畫與電影版本的差異,以及漫畫中許多不同支線故事的設定差異,本文不討論 Deadpool 如何變得不死。但如果你想知道,(!防雷!)根據漫畫:他的再生能力是 Weapon X 實驗的結果;而不死之身,則是因為把妹相關的意外,遭到薩諾斯的不死詛咒。

未知死,焉知生?

死亡對於人類來說,一直是從古至今的大議題,關於死亡之意義的探求,也很大地影響人們如何看待生命。人類鍥而不舍地想要超越死亡,手法與途徑也根據對死亡的理解而有所不同。古時有帝王術士遠赴海外求仙丹妙藥;現代人也透過各種延緩衰老的科技或更極端的人體冷凍技術,企圖追求長生不死。基督宗教裡把死亡看做回歸永生的途徑,生命的終極目標在於進入天堂。此外,也有繁衍後代延續基因、著書立言以求被世人記得等多元的途徑。

Deadpool 的故事也開始於他不想死,但在他的故事篇幅中,這只是用來開頭的一個小前提。當絕大多數的童話故事都在「happily ever after」(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結束的時候,Deadpool 更成人取向且更現實的敘事對此提出挑戰:Deadpool 的獨特性在於他並非古往今來那一大堆追求永生的故事,而是一個「死不了」的人,在接下來的漫漫人生中該如何面對存在、時間與世界之於他的意義。

《死侍2》劇照/福斯電影提供
《死侍2》劇照/福斯電影提供

海德格哲學有很大一部分是圍繞著「死亡」這件事情而發展開來,他提出了人是「向著死而存有」(德語:Sein zum Tode.)的。簡單來說,海德格認為人的未來只有「死亡」這一件事是確定的,而人是在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終將要死的前提下,才會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是生命的有限性催動人類積極過活,努力尋找並賦予自己的人生價值。通過對死亡以及其必然性的理解,才能讓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本質。

Deadpool 可以被理解為「後天被解消了死亡」的人。根據海德格,Deadpool 不再能去體驗這個人最私密的、理應要是必經的行為:死不能由人代勞,意味著他永遠無法像其他人類一般走向終點。然而因為工作性質還有所處的宇宙,對死亡他面對得比大部分角色都多也更接近,但自癒因子和不死詛咒使他在致死的狀態下再生回復,因此又永遠無法得到、面對真正死亡所賦予的「生的價值」。對他來說,生命的意義不能說沒有意義,因為死不存在,生也變得不一樣了。

此外,Deadpool 除了不死,似乎也不會老(或是老得非常慢),(註2)漫畫中一千年以後的他看上去似乎沒什麼變化,而他曾經的夥伴、朋友、仇家幾乎都已死去多時。對不老不死的 Deadpool 來說,「時間」是否還有意義呢?失去「死亡」(終結)和「衰老」(變化)使得 Deadpool 的存在失去時間性,他與生滅變化的世界也因此斷離。這或許也是他總是表現得輕浮並且超脫於情境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不是沒有「長生不死者是怎麼活的」這類的故事,例如因為行政疏失被漏填上生死簿的彭祖,以及吃了人魚肉而長生不老的八百比丘尼。然而這類故事的敘事多偏重在他們是如何獲得永生,以及他們是如何脫離永生的狀態。上述兩位以活到八百歲為人稱道的角色最後也都死了,但 Deadpool 還在他的故事裡活蹦亂跳,不停地在日常裡探險和嘴砲。

  • 註2:在漫畫《X-Force/Cable: Messiah War #1》(May, 2009)中,Deadpool出現在一千年後的未來,看起來似乎活得挺好。雖然他沒有拿掉頭罩,但可見的外觀及說話方式都和一千年前無異。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超越的知覺:突破第四面牆

所謂「第四面牆」,指的是舞台中,面向觀眾的假想的「牆」,也就是觀眾所處的現實以及演員所處的虛擬故事之間的界限。演員在牆的內側假裝觀眾不存在地演戲,觀眾則在牆的外側觀看演出,牆內牆外(台上台下)並不會有互動。Deadpool 無論在漫畫或是電影中,都不時地展現他「突破第四面牆」的能力,也就是說,他知道自己是個漫畫人物,也知道觀眾的存在。

Deadpool 是整個 Marvel 宇宙中唯一知道自己其實只是一個漫畫人物的角色。他對此毫不掩飾地不斷在漫畫裡吐槽自己、吐槽編輯,在電影裡對著觀眾講話並評論自己的「演出」。這樣的橋段,一方面增加了他與觀眾之間的親密感,另一方面,卻也顯示出他與自己同個宇宙的其他角色之間,因為這一層知覺上的不同認識,而產生了疏離。當 Deadpool 對著觀眾擠眉弄眼、說俏皮話,漫畫框框裡的其他人物並沒有能力去認識第四面牆外的情境,因而完全無法理解 Deadpool 說話的對象以及話語內容的意涵。在他們的認知裡,事情就是「Deadpool 瘋了」這麼簡單。

作為唯一知道真相,也不吝分享真相的人,Deadpool 成了與眾不同的異端,一個孤獨的先知。因為他所認識及感知到的世界超越眾人所能想像,他就算知道得比誰都多,比誰都接近真相,也無法獲得信服和認同。(註3)先知總是孤獨,異端也往往被主流價值斥為邪說。就像伽利略因為捍衛日心說而被教會壓迫,Deadpool 是 Marvel 裡的卡珊德拉(Cassandra)(註4):他是最接近真實的先知,然而所有「預言」都被視為瘋子的妄語。

Deadpool 是被隨機挑選而帶離第四面牆的洞穴(註5)的囚徒,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都沒有明確解釋 Deadpool 為何獲得突破第四面牆的能力。有人認為,他認識上的超越或許來自於他不凡的肉體感知經驗:因為癌症與治癒因子在他的體內不斷拮抗,讓他總是在感受疼痛、感受自己(身體的)存在,也因此對於存在與世界有更多的體悟和經驗。又或者,也可能是癌症或細胞增生對腦部的影響,使他產生了「自己是漫畫人物」的幻覺。(註6)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我們終究無從得知 Deadpool 是在虛構世界裡「認識到」真實,或是「幻想出」更深一層的虛構世界。但若要保存我們(觀眾世界)的真實,前者確實較符合觀眾的認識角度。當薩諾斯對鋼鐵人說:「你不是唯一被知識詛咒的人」,背後隱含的意義是:過分的超越和秀異無疑是一種負擔。當眾人皆沉醉於「虛構」世界的夢魅,Deadpool 卻獨攬「真實」的詛咒。

  • 註3:除了其他角色不能理解 Deadpool 之外,(!防雷!)X 教授曾在《Deadpool Kills the Marvel Universe》(2011~2012)中潛入 Deadpool 的意識,並因此徹底了解了 Deadpool 所認識到的真實世界。完全無法接受「自己是漫畫人物,畢生心血、情感只是故事情節」的 X 教授過分震驚,就被嚇死了。
  • 註4:卡珊德拉(Cassandra)是希臘、羅馬神話中特洛伊(Troy)的公主,擁有完美神準的預言能力,但同時也獲得「所有預言都沒人相信」的詛咒。
  • 註5:柏拉圖理想國中,用洞穴之寓闡明思想解放和對世界認識的昇華過程。
  • 註6:不能排除 Deadpool 真的瘋了的可能性。但這也代表第四面牆外的「我們(讀者)的世界」也只是他的幻想。因為與主要內容無關,本文就不討論是莊周夢到蝴蝶,還是蝴蝶夢到莊周了。

存在主義裡荒謬的生命:自殺是嚴肅的哲學問題(註7)

本文認為《Deadpool Killogy(死侍屠殺三部曲)》(註8)最能完整闡述 Deadpool 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的意識形態。對 Deadpool 來說,他所處的宇宙裡所有人物所經歷的「現實」,都是虛構的、假的、被第四面牆外的他人所擺弄的,他們的生命是可悲並缺乏真實意義的。這樣的認知讓他興起了「藉由殺死所有人,使他們都得到真正自由,不再被創作者擺弄」的想法。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首先,在《Deadpool Kills the Marvel Universe(死侍屠殺漫威宇宙)》中他為了要讓其他角色脫離活在虛妄中被操弄的可悲命運,決定殺光其他角色讓他們得到自由。並且,為了避免未來第四面牆外的人不斷創造新的角色,Deadpool 決定抹去所有「啟發超級英雄/惡棍角色的概念」的文學名著人物,因此有了《Deadpool: Killustrated(死侍屠殺文學名著)》。然而啟發英雄概念的靈感變化萬千,無法根除。Deadpool 在第三部曲《Deadpool Kills Deadpool(死侍屠殺死侍)》中找到的終極辦法,就是自殺。作為唯一知道真相的人,只要所有世界的 Deadpool 都消失,真相的根源也被抹去。

Deadpool 的意識形態以及三部曲中的種種作為,恰恰暗合存在主義的精神。(註9)存在主義相信「存在先於本質」,(註10)也就是說,所有道德標準、終極目標、信仰等等生命的意義,都是在「人的生存與存在」的前提下被創造出來的。在這樣的思想中,世界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是我們賦予世界意義。因此善惡、公平、正義等概念都被消解,生命也沒有絕對的意義或終極目標。據此,沒有人有辦法解答「存在的意義」的問題,但是人為了活下去,又有著不得不探問此問題的衝動。人們終其一生只能絕望地擺盪於「尋找生存價值的衝動」以及「解答的不可能」之間,「我為什麼不自殺」便成了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Deadpool 明白他所處的世界是虛妄的,生命是「荒謬」(註11)的、沒有意義和終極目標的。他不在乎規則,也會做出在別人眼中看似離經叛道的事情,因為對他來說,規則和「正道」本來就不存在。但同時,他仍試圖用殺人或自殺的方式渡化整個宇宙。

  • 註7:這句話來自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的開首:「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這句話被認為是存在主義的經典闡述。
  • 註8:如果你想知道得更詳細,這篇文章講得很好。
  • 註9:關於存在主義,01哲學解釋得更詳細也更好,若想知道更多,可以詳閱。
  • 註10: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 這句話是沙特說的。
  • 註11:「荒謬」在存在主義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維基百科提供了簡單的釋義。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惡棍英雄:死侍》劇照/IMDB

結語:果殼裡的宇宙——Deadpool 是誰?

「即使被關在果殼之中,我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哈姆雷特(註12)這麼說,而霍金則用它作為充滿隱喻的書名。(註13)得到了不死詛咒的 Deadpool 在三部曲中努力自殺,最後成功與否這裡就不爆雷了,但這樣的作為是出於他自我意志對自由的追求,抑或是被第四面牆外的編劇操控的結果?「認識真實,而充滿能動性的 Marvel 宇宙之王」和「被關在牆的內側(果殼裡)任人宰割,還必須全程觀看的悲劇之王」兩者,只有一線之隔。

獲得永生不死以及穿越第四面牆的能力/詛咒,無疑讓 Deadpool 變成了一個關於存有、真實、時間的形上學問題。Deadpool 在「知道自己是漫畫人物」、「知道自己被觀看」的設定下,明白自己只是真實世界中無足輕重的花絮,「Deadpool 是誰?」「Deadpool 存有的意義為何?」並非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是取決於觀眾(集體的知覺)根據他所知覺到的定義。假設他是自由的,他大可以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而不作為,然而他卻痛痛快快地給了我們從漫畫、電影到電玩一系列的好故事。他可以嚴肅看待自己荒謬的存在和被詛咒的生命,卻選擇用俏皮話逗笑牆內和牆外的人。或許就是因為認知到自己的無足輕重,才能順性自得地為所欲為。

即使牆內的角色認為他是瘋子、牆外的觀眾認為他是丑角,作為認識自己脈絡的存有,Deadpool 比誰都清醒。那些被認為不得體的脫序表現,或許才是最「識得大體」的。反正有觀眾在看,何不給他們一場好戲呢?

  • 註12:“I could be bounded in a nutshell and count myself a king of infinite space.”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
  • 註13:Hawking, Stephen W. (2001).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New York, NY: Bantam Spectra.


【釀電影】2018年4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英雄末日?》專題
〈英雄的系譜——超級英雄、西部牛仔與中國武俠(上)〉by 乃賴
〈英雄的系譜——超級英雄、西部牛仔與中國武俠(下)〉by 乃賴
〈未來昔日——美國漫畫的重生、轉化,與改編的困境〉by 桑妮
〈那些看著我長大的超級英雄〉by 陳煒智(Edwin W. Chen)
〈時間證明了我有多愛你們——《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by Lizzy Lin
〈果殼裡的宇宙:是誰有超越的知性、不會死還喜歡穿紅色?〉by Ning K.

《釀影評》專欄
〈《一級玩家》:淨化了的宅世界,但愛還在〉by 唐澄暐
〈魔女:一個嬰兒期與青春期試煉疊合的個體〉by 波波
〈熟悉卻不熟悉的奇幻台北——《小玩意》的文化衝擊〉by 但唐謨
〈《羊之木》,與吉田大八的兩套戲法〉by 橘貓

《釀一場完美的視覺饗宴》專欄
〈那些溢出景框之外的小玩意〉by 蔡嘉瑋

【釀酒師】人物專訪系列
〈釀酒師 1 號|「因為我是我」——專訪《小玩意》導演王洪飛〉

【在故事裡投影美好的光】講座側記
〈不多不少的顏色——談電影中的色彩運用〉PART 1
〈不多不少的顏色——談電影中的色彩運用〉PART 2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