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米露 希米露,喜愛分析劇情、拆解故事,例如科幻或驚悚。著有《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 常用的標籤 #影評 #莎莉賽隆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4.05.22 《瘋狂麥斯:憤怒道》的宇宙觀:無政府末世世界的寂寞、機油與愛 承襲《衝鋒飛車隊》,揣懷著與二十世紀《瘋狂麥斯》系列宇宙的雷同元素,二十一世紀的《憤怒道》有著更寬廣的格局。米勒為我們具體刻畫出屬於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形象──我們可以無畏困境、可以直視恐懼、可以痛哭、也可以與男性並肩作戰。這個時代的女性,無須再留守後方,而是同時可以成為母親,也可以成為一個世代的英雄。 2023.01.10 從《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看英國一戰後的離婚修正案與離婚潮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 2022)改編自英國20世紀初期著名作家 D.H. 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的同名作品(1928)。這是勞倫斯撰寫的最後一部小說,當時並未正式在英國出版,卻因淫穢書寫而造成轟動 2022.11.26 談《黑豹2:瓦干達萬歲》中納摩的身世──從南歐的亞特蘭提斯到中美的馬雅神話 《黑豹2》將納摩從南歐的亞特蘭提斯文化,移植到中美洲的馬雅文化,這是漫威系列電影的文化進步,將歐美中心的英雄文化,帶入曾經是弱勢族群的異族文化。於是,當我們在認識非洲的瓦干達帝國與海洋中的塔洛坎帝國,認識黑豹來由與納摩身世的同時,也必須認識非洲與中美洲文化 2022.10.15 《為所應為》:以歡樂焰彩的矛盾故事,致敬警民衝突下的民眾犧牲者 《為所應為》是 1989 年的一部鄰家少年的種族衝突電影(hood film),由當時年僅 32 歲的史派克.李(Spike Lee)製作、編劇、執導,並且飾演主角。《為所應為》當年獲選為 42 屆坎城影展正式競賽電影,獲得奧斯卡的最佳劇本與男配角提名(Danny Aiello)。 2022.03.02 《失去的女兒》:拼貼的過往回憶、詩意的內心語言、以及女性知識份子的兩難 在這短短不過五分鐘的開場,《失去的女兒》已經置入故事中最重要的意象與象徵──高傲謎樣的教授、連結女兒童年的柳橙、代表不願面對自我的黑夜、以及照亮內心深淵的燈塔。由此,我們也可以預期,整個故事將會是挖掘孤高女教授過往秘密的心靈之旅。 2021.08.19 《使女無懼:瑪格麗特愛特伍》:由平易近人的愛特伍到集權烏托邦的創作者 愛特伍自少女時代,就已是位特立獨行、無畏與眾不同的女俠,不僅行事有自己獨到的作風,也很樂意為弱勢發言(包括大自然與環保)。她無法認同女性的歸宿是家庭,也完全無視當時的社會主流,不認同女人只能家庭或事業二選一。愛特伍從事寫作,寫詩寫小說,而不是擔任一般女性被歸類的秘書、教師、空姐等工作。 2021.07.07 《鹿角男孩》的未來世代與混種家庭 《鹿角男孩》在不同的橋段中,總會提到《頑童流浪記》,可以想見作者對於「家」的觀念,有受到馬克吐溫的影響。兩個故事都是關於認識他者與認同異己。由歷史情境閱讀,《鹿角男孩》兩位主角的「黑人與混種人類」組合,是種認同異己的宣揚。即使主流與異己意見不合,不該無端仇視,而是貴在相互包容與尊重。 2021.06.10 《猶大與黑色彌賽亞》:FBI 利用黑人的貧窮與失學完成的殘酷計畫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1 2 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