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怒心理師 本名黎豈鳴。一位愛看電影的諮商心理師。相信電影,也相信情緒的力量。 常用的標籤 #劇評 #楊謹華 #謝盈萱 #釀劇評 #釀電影 2024.11.17 《影后》:誰說女演員,只能是孤獨的玫瑰? 看似遙遠、高高在上的女演員,內心所煩惱的事,同樣關於七情六慾,想被肯定、陪伴、理解、接納。私密卻又普遍的孤獨描繪,恰恰避免劇情走向樣板化的勾心鬥角。這是《影后》的優秀之處,不把「女演員」當成只能窺探奇觀的途徑,也不讓女演員變成一種完美服膺於新女性形象的功能性符號,而是細膩地勾勒她們有血有肉的那一面。 2024.06.16 《腦筋急轉彎》與《腦筋急轉彎2》:擁抱情緒,就是在擁抱自己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2024.03.11 《墜惡真相》:真相之所以遙遠,來自於人心的疏離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2024.03.09 《夢想集中營》:當天堂與地獄比鄰而居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2023.08.15 《戀夏500日》:光是喜歡,並不足以讓愛成立 作為非典型愛情作品,《戀夏500日》劍走偏鋒,雖然試圖挖掘愛情的醜陋,卻又把它包裝成一則尋常的失戀故事,然後在敘事的過程中,持續埋下各種不對勁,讓人開始懷疑失戀者的說詞,甚至開始思考「失戀」是否就代表毫無過失?純粹的受害者,會不會只是一廂情願? 2023.08.01 《芭比》:直到芭比消失那一天 早在《芭比》之前,就有不少探討女性處境的作品,或許用力,也或許輕盈,但鮮少會像《芭比》一樣如此不和諧。它蓄意以戲謔的口吻談論嚴肅的議題,再搭配蒼白的敘事發展,強灌性別雞湯,藉此達到電影內外的荒唐呼應。以此來講,電影的離地,恰好作為貼近大眾心聲的路徑,膚淺得可愛,同時膚淺得夠味,巧妙地表現當代社會距離 2023.04.20 《怒嗆人生》:靈肉分離的火爆巨嬰 若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憤怒作為一種激發行動的原始情緒,經常是關於不滿的本能反應,例如飢餓、貧窮或是受到侵犯。也因此,憤怒的本質在於拒絕、控制,甚至是顛覆,個體試圖藉由外放的攻擊性能量,進一步擺正傾斜的生命。由此可知,憤怒的核心訴求,不只是情緒宣洩,更還有追求改變。 2023.01.24 《舞伎家的料理人》:淋上一勺剛剛好的鄉愁 總體來講,《舞伎家的料理人》作為是枝裕和久違的電視作品,雖然並非每一集都由他執導,但主軸終究不脫療癒。沁入心脾的清爽感,令人毫無負擔,甚至多了一些調皮感,好比把殭屍跟舞妓這兩項衝突元素結合,眾人打打鬧鬧,觀眾這才想起眼前的舞妓,也不過是正值青春的貪玩少女,卻韌性十足,矢志貫徹心中的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