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電影 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常用的標籤 #影評 #讀者投稿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4.08.07 釀電影新刊【香港幻象】⇒ 不忘過去、毋忘自己,活得磊落真誠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2024.07.17 有一種愛,叫做婁燁與賈宏聲 曾有另一個男人,被認為是婁燁的一生摯愛。婁燁曾於緬懷文寫下:「當時我希望他成為我所有的影片的男主角。很多朋友都說我已經愛上他了,事實大概是這樣。」他的名字叫做賈宏聲。 2024.07.10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孩子都有自己逃離的方式 導演細微地呈現孩子眼中的世界,好似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饒富趣味,值得探索,因此在童言童語中,現實的殘忍如同摔破的玻璃杯,容易劃傷人,這裡引用茂對《龍貓》的想法:「要是它跑出來的話,一切都亂了套的,會被員警抓起來的」孩子們努力逃離現實、自己創造天堂——這不就是龍貓嗎? 2024.07.05 【釀書摘】《死線已是十天前:日本文豪的截稿地獄實錄》:低潮 以前就算四、五支電話的鈴聲此起彼落,我的筆依舊不為所動,下筆有如神助。現在卻連聽到蒼蠅拍打翅膀的聲音都會停下腳步。昔日筆動個不停的時候,我根本離不開桌子,別說是一天三餐,連廁所都去不了。原本對於自己一小時能寫就五張稿紙引以為傲,眼下卻衰退到一天平均只能寫二到五張。 ——《死線已是十天前》 2024.05.29 《蜻蜓飛過的歲月》:升學主義與英雄旅程掛鉤的失能神話 《蜻蜓飛過的歲月》具備破除社會集體命運的企圖,且試圖在記下的片段中審視自我敘事如何在框架之下發展的痕跡,更重要的是那份試圖理解個人經驗敘事意義何在的心意。意識的形成,也許就在於意識到人需要去解釋自我,釐清自我與他者、環境之間的關聯的時刻。 2024.05.28 【電影書摘】《天堂春夢》:周星馳與無厘頭 周氏無厘頭,也許不能盡以歐美後現代主義論述解讀之。有別於傳統喜劇理論分析笑點往往來自情節的不協調,追隨周星馳式反敘事式喜劇的鐵粉已經不會對劇情的協調有所期待,應該已經相當習慣於承受敘事過程中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會發生,如過山車驚嚇不斷又迴環往復、穿山越嶺式的情節鋪陳或堆砌。 2024.05.27 《海上鋼琴師》:潮來汐往,此一生,該面朝何方? 《海上鋼琴師》的敘事語調、分鏡、時空折疊手法、和光影流轉的韻律,無不顯現這部作品的「詩之心」。一向對攝影極是考究的托納多雷,其影像佈局下,既有排山倒海的磅礡壯闊,又有回身餘裕的詩之溫柔。尤其,時時讓我們感受到那份舊時代的優雅。 2024.05.19 《挑戰者》:超譯對手的預判 所有文宣皆著墨這是部關於三人行的情慾之作,實際尺度並沒有想像地大,片中性感、露骨的畫面都在剛剛好的時刻打住,心中的失望程度也代表我們有多想被文宣所「騙」。但電影本就意不在此(也很聰明地理解意淫的力量更強大),而是透過打亂時間序蓄積出決戰的張力,就像慾望橫流按捺不表直至最終高潮噴發賀爾蒙⋯⋯ 1 ... 3 4 5 6 7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