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By 張硯拓

科幻的未來在亞洲──專訪《異形:地球》製作人 Chris Lowenstein

作者按:《異形》宇宙的第一部真人影集《異形:地球》(Alien: Earth,2025)正在 Disney+ 播映中,本週三(9/24)將推出第一季完結篇。本劇在八月初開播,短短六天就創下全球 920 萬人觀看,不但把長達半世紀的《異形》歷史終於帶來地球,也從原本的怪物/恐怖/生存遊戲類型,拓展成更寬廣深刻的、關於人類意識的科幻辯證。

《異形:地球》的另一項特點,是本季全部在泰國拍攝,由旅泰三十年的美籍製片人克里斯.羅文斯坦(Chris Lowenstein)的 Living Film 團隊領軍,多達 1600 位泰國當地的藝術家與專業人士參與,擔綱所有場景搭建、拍攝執行、怪獸製作。

上星期,我有機會透過視訊和 Chris 暢聊許久,問到了不少關於製作《異形:地球》的獨家秘辛,特此整理精華,和大家分享。


PART.1「場景與風景」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電影》張硯拓(以下簡稱釀):這部劇的場景很多元,從綠林天堂一般、讓我想到丹尼.鮑伊(Danny Boyle)的《海灘》(The Beach,2000)的夢幻島(Neverland),到摩天大樓與運河小船比鄰的新暹羅(New Siam),再到復古未來感的 Weyland Yutani 總部──泰國如何成為提供這些場景的首選?

Chris Lowenstein(以下簡稱 Chris):我在泰國這麼久,始終覺得它作為「影視場景」的潛力被開發得太少了。比如這次我幫《異形:地球》勘了好幾個月的景,光是曼谷就有很多迷人的地點塞不進這一季。這裡有巨大的新舊對比:超現代的大樓與車站一旁,就是傳統的小巷街弄,底下還有屬於「舊曼谷」的運河、船屋,這樣的垂直層次感,讓我們的新暹羅有了富人在上、窮人在下的結構。

釀:您提到貧富階級,讓我想到這部劇把《異形》系列一直暗藏的兩個議題:「大企業的黑影」與「仿生人的存在」拉上檯面,儼然致敬《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可以說《異形:地球》就是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兩部經典大作的混合體(hybrid)。

Chris:沒錯,《銀翼殺手》正是我們選擇場景的靈感來源,雷利.史考特當年想傳達的「未來長得像亞洲」(the future looks like Asia)概念,如今越來越成真了,比起往往像定格在某個歷史年代的西方城市,台灣、泰國和其他亞洲的都市,真的看起來更「未來」。

釀:有點賽博龐克的氣氛?

Chris:就是賽博龐克!而且你剛提到混合體,我們的場景也想呈現一種又新又舊的合成感,想重現七〇年代第一部《異形》(Alien,1979)當時、對未來的想像。而曼谷就是適合這美學的城市。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說到第一部《異形》,這系列一直都跟「屋子裡有怪物」(monster in the house)這個子恐怖類型脫不了關係──故事常發生在封閉的太空船或太空站,隨時會有 Xenomorph 竄出來;這次的《異形:地球》表面上好像「打開」了這套限制,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後段的主場景「夢幻島」其實也像一座藏著怪物的大屋子。你們在創造場景的時候,也這樣想過嗎?

Chris:確實,Noah Hawley(本劇的總編劇與主導演)的信念是一部好的怪獸片一定要有「鬧鬼的屋子」(haunted house),把角色跟怪物困在其中,無法逃脫。所以我們有兩個目標:要讓《異形》系列終於在地球上開展,又得保留鬼屋般的封閉感、黑長廊、暗處的怪物。以成果來說,應該兩者都辦到了吧!

釀:那這座「島」實際上的拍攝地在哪呢?它比較接近觀光客的天堂,還是藏有秘密和猛獸的叢林?

Chris:這就是靠電影魔法了。整座夢幻島的畫面由很多景點組成,比如第一集開場不久,有個無人機拍攝的全景鏡頭,那是蘇梅島(Koh Samui),位在泰國南方蘇叻他尼(Surat Thani)省的一座海島;接著攝影機拍進去,那些峽谷、崖壁的地形大多是在考索國家公園(Khao Sok National Park),裡面有全世界最大的人造湖之一;還有些叢林與海灘是在甲米(Krabi)拍的,也有一些是在攀牙(Panga)。另外有很多叢林小徑的段落,是在曼谷的馬希竇大學(Mahidol  University)拍的──竟然能在大學校園裡拍叢林戲,這次《異形:地球》真的讓我發掘很多泰國的新面貌!

所以,回答你問題的後半:那些地方都沒有怪獸啦!安全得很。事實上這麼多年來,我在泰國拍了很多電影與戲劇,常收到劇本都把泰國想像成危機四伏的地方,但這其實很難,因為泰國不但很安全、色彩繽紛,而且人們都很活潑、友善,要讓這裡變得凶險,反而不太容易。

釀:會不會很快有旅行社辦起《異形:地球》的旅遊團,讓導遊帶粉絲去探查夢幻島的各個景點⋯⋯

Chris:對!這才是影視工業對地方的意義,而且這種「軟實力」一直太被忽略了。我們總在說這些影視製作帶給當地多少工作機會、經濟價值,那當然很重要,但如果一切結束之後,還能讓觀眾想來觀光,像《魔戒》帶給紐西蘭那樣,讓遊客認識許多以前來泰國不會知道的景點,那才是長遠利多。

PART.2「仿生人與電子羊」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討論《異形:地球》不能不提劇中那些閃亮亮的新怪物,尤其那隻超級「搶眼」的 Trypanohyncha Ocellus(註:劇組都叫牠 Eye Midge)。您在另一篇專訪特別提到泰國團隊有非常優異的工藝(craftsmanship),您如何帶領他們完成這些既新穎、又能呼應系列傳統的怪物效果?您最享受讓哪一隻怪物「活過來」的過程?

Chris:首先,《異形:地球》的怪獸部門(creature department)是個巨大的合作計畫,我們的最高原則是盡量用最大程度的實作(practical)效果,包括特殊化妝、電控機械偶、還有讓真人穿上怪物裝等等,實體無法辦到的,再用電腦動畫(CGI)補強。現在的觀眾其實眼睛都很利,如果全部都用畫的,一眼就會看出不太對勁。這也符合我們追求的「復古未來」科幻感,因為雷利.史考特當年可幾乎沒有 CGI 可以用。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也因為我的預算有限,如何找到最好的平衡,就是很大的學問。具體來說,負責這些魔法的是 Second Skin 團隊,由泰國當地的美術師與匠人們負責各種特化、模型,以及造出可以電子操控開闔的異形卵等等;他們再跟世界知名的紐西蘭 WETA 工作室合作,補足 CGI。比如那隻 Eye Midge,我們就做了各種單體的、或在玻璃罐中的實體版本,讓特寫鏡頭可以很寫實,也讓演員們有「對戲」的目標;而當它動起來時,就套上 CGI,這兩者的銜接非常流暢;除了 Eye Midge 還有 The Tick(吸血蟲)、The Fly(大蒼蠅),都是實體與特效的結合。

至於做得最開心的,當然還是 Eye Midge 吧,因為牠是有智慧的生物。當牠寄生在綿羊身上,我們就準備了幾隻不同版本的羊,包括被寄生前是一隻美麗的、真正的綿羊,被寄生後則是一隻電動機械羊──我們當然不能讓一隻真羊被外星怪物寄生嘛!所以──《異形:地球》的拍攝過程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喔。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還有個特效細節我想問,是 Morrow 這個角色的左手臂,裡頭藏有可以伸縮自如的刀刃跟噴火器,像是七〇年代復古版的金剛狼。那隻左手是特效嗎?還是實體?

Chris:再一次地,那是兩者混合。我們做了一個閃閃發亮、質感很美的手套包在飾演 Morrow 的 Babou Ceesay 手上,創造出賽博格(cyborg)式的機械手感,但是當他的手張開、伸出刀刃或火槍的過程,那就是動畫了。

釀: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在 EP3,Wendy 兄妹在一個貨櫃裡躲避 Xenomorph,有個鏡頭是整個貨櫃被翻倒,彷彿《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那個鏡頭怎麼拍的?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Chris:那個鏡頭最酷的是,幾乎完全是實景拍攝。那個場景在挽嗣車站(Bang Sue train station)──我們曼谷新的中央車站,幾年前剛取代舊的中央車站華藍蓬(Hua Lamphong station)──的地底下。那是個很粗獷派風格的空間,有巨大的水泥樑柱,非常震撼。EP3 那一整段從貨櫃裡、到 Wendy 單挑 Xenomorph 把牠拖進電動門的戲,都在那個車站地下拍的,我記得當時拍到半夜四五點,整個場景又濕又暗,非常有《異形》的氣氛;而我們的特技與特效團隊一起打造了一個會翻倒的貨櫃,用液壓裝置跟繩索控制,同時讓演員可以很安全在裡面演出⋯⋯

釀: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

Chris:沒錯!沒有任何動物跟演員在《異形:地球》的拍攝過程受到傷害。(笑)總之,那個場景我們是「來真的」。

PART.3「冷氣與冷凍艙」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就我所知,Xenomorph 的本體是由特技演員穿上異形裝,而且要戴一個巨大的異形頭演出對嗎?拍他的動作戲是不是非常難?

Chris:的確是巨大的挑戰。我們的異形裝演員 Cameron Brown 真的很厲害,而且他很開朗正面,對什麼都躍躍欲試,真是完美人選。拍 Xenomorph 的動作戲有很多細節苦工,比如 Cameron 在事前做了很多「頸部練習」,因為整個異形頭重達八公斤,而且重量不平衡,所以他必須特別鍛鍊頸部肌肉。雖然我們也打造了真實比例的機械異形頭來拍特寫,但很多動作戲還是要靠 Cameron 在鏡頭前面真的跑起來。

再加上,泰國氣溫很高,很多戲還都在室外拍,我們就讓他中間持續有空檔休息,給他冰袋降溫,還有一座冷氣帳篷讓他跟異形服都可以進去休息。我們很努力讓他盡量舒適一點。

釀:剛好我下一題就想問:我們東南亞的高溫與濕度,對這些國際演員以及劇組成員,是不是很大的挑戰?

Chris:當然是。但我們沒有為此犧牲成果,只是要事前規劃好。比如我們的太空船墜毀現場,是在曼谷市中心一個大停車場拍的,地面都是瀝青,非常熱。我記得當初帶 Noah 去勘景的時候,我們就在中間搭了一座帳篷,大家坐在裡面的桌椅開會。那時就有個助導讚嘆說「這(帳篷)真是德政!」,後來正式拍攝的時候,一頂帳篷就變成五十頂了(笑)

釀:說到太空船,我想到片中的馬奇諾號(USCSS Maginot ),您在另一篇專訪提到第一次走進它的通訊室時,那個裝滿數千顆燈泡、完美復刻《異形》第一集的景象,像走進童年回憶一樣興奮。我也很好奇:劇中的冷凍睡眠室(cryochamber)看起來光線柔和,非常 chill,您有進去躺在那些睡眠艙裡嗎?

Chris:肯定有!我在每個場景都玩了非常久!(笑)

太空船的設計也是我們對原作的致敬,概念是:雖然馬奇諾號跟諾斯特羅莫號(USCSS Nostromo,《異形》第一集中的太空船)外型完全不同,但就像現在的飛機只要是同一品牌,像波音的不同機型都會有類似的配置和室內設計,既然這兩艘都是 Weylan Yutani 的太空船,就應該有類似的艙室。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所以就像你說的,當初馬奇諾的通訊間完成之後,我跑進去把所有按鈕都按一遍,坐在椅子上轉來轉去,把我的團隊通通趕走,讓我在裡頭好好玩一下⋯⋯真是懷舊爆擊。

你提到的睡眠艙也是,那再度是我前面說的、泰國工藝的高水準作品。而且那個場景我們需要兩種情境:墜毀前跟墜毀後,因為我們先拍了 EP1 跟 EP2,後來 Noah 才決定追加 EP5 的回溯戲,所以我們已經把它變成墜船後的樣子了,又得再復原。那些所有掉落的天花板跟鋼條,都又被裝回去。

然後回答你的問題:過程裡,我們當然每個人都進去試躺過睡眠艙!為了確保躺起來舒適,尤其飾演 Morrow 的 Babou Ceesay 身材很高大,要連他都能舒服躺進去才行。

釀:我記得《星際大戰》好像有個主題旅館,你可以住在太空部隊或是死星工作人員的寢室裡,也許之後可以推出《異形》旅館,讓粉絲可以住在睡眠艙裡,一定會睡得很深很沉。

Chris:聽起來是個好主意!哈哈。

PART.4「製作人與彼得潘」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這部劇的演員表現都出色,對我來說的亮點是 Sydney Chandler 飾演的 Wendy 以及 Samuel Blenkin 飾演的 Boy K。您有參與他們的選角過程嗎?拍攝現場有什麼趣事可以分享?

Chris:首先,多數來自外國的主演群都是由 Noah 親自選角,所以那部分我沒有參與,只有來到泰國之後,另外一半的人物我有參與。那過程很有趣,比如針對所有的 hybrid 角色,要找到跟他們的「大人版」搭配的小孩演員,又要確保大家看起來都不一樣,才能在畫面上很好分辨。

過程裡,我對 Sydney 與她的 Lost Boys 夥伴們印象深刻,他們必須扮演「在成人身體裡的小孩子」,是很微妙的演出,既不能太誇張也不能太隱微,畢竟還是要讓觀眾感覺到他們是小孩子。我們找了肢體指導(movement coach)來教演員們小孩子的動作跟大人有什麼不同,也找了兒童心理師來跟 Sydney 合作,討論孩子們對事情的想法,會怎麼問與答。這些細節思考與掌握,才讓她的表演如此到位。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至於 Samuel,我特別記得在 EP6,他光著腳去出席跟 Yutani 老闆的仲裁會議那場戲,那個場景也在馬希竇大學,Sam 跟導演討論後決定:他要光著髒髒的腳丫子走進那個很超現代的會議室。

釀:他在整部影集裡都沒穿鞋子。

Chris:對!而且那天天氣很熱,我們得注意他走進去前經過的所有地方,確保踩了不會受傷。那一刻真的非常有趣,為這個角色增添個性上的細節。

釀:我覺得《異形:地球》在大規模的動作場面與親密的角色時刻之間,取得挺好的平衡,身為製作人的您如何在這八集的篇幅裡調度資源和預算?過程中最大的挑戰為何?

Chris:為電視影集抓預算的方法很多,我個人的風格比較是把整部劇看成一個大餅,去切分各個部門、場景、效果等等該怎麼分配資源,而不是每集每集抓各自的預算。這樣從全局的角度切入,更能得到一致的質感。

至於最大挑戰,應該是場景的調度吧。我們總共在 13 個片廠搭了 82 個景,這些景的管控非常複雜,哪些要在什麼拍攝階段運作、劇組如何在其中移動、燈光組要駐點在哪個場景⋯⋯等等,還有什麼時候要拆景?要換成其他場戲?

過程裡,我們也會回收場地,比如頭兩集讓孩子們「轉移」的那個房間,後段就回收再利用變成牢房;如何靈活運用這些空間是很複雜、充滿細節的工作,要在掌握這麼大量場景的同時保持一致的視覺調性,是這次最大的挑戰。

PART.5「科幻的未來在亞洲」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異形:地球》劇照/Disney+ 提供

釀:最後我想聊聊泰國。您對泰國在這之後、於全球影視產業中扮演的角色,有什麼期待?

Chris:我希望《異形:地球》可以把泰國和整個亞洲地區變成科幻的新疆界。過去大家都只想到來這裡拍一些自然風光、叢林海灘等等,但其實現在的泰國可以擔當任何風格的拍攝,不只是新舊並陳的城市風景,還有當地的專業團隊搭造出「新世界」的能力。我很期待不論是國際製作、還是泰國當地的影視創作,都可以多多擁抱科幻題材。

釀:就您個人、以及公司團隊而言,較期待未來繼續參與這樣的國際大 IP?還是更想參與原創故事,甚至是泰國當地自產的 IP 呢?

Chris:我都期待呀,我很樂意再接受這種大 IP 的挑戰──我怎麼可能向《異形:地球》這樣的企畫說不呢?(笑)不只有很好的故事,而且我自己就是大粉絲;但我也相信我們亞洲可以建立自己的 IP,從這裡的文化出發,寫出屬於這裡的故事。

釀:最後我想問:在泰國待了三十年,您是否有機會造訪台灣?如果有的話,有沒有發現適合放進科幻片的場景或是風景?

Chris:哈哈,這個你聽了一定會很驚訝──不瞞你說,我上禮拜才剛跟我兒子去台灣旅遊回來!

釀:什麼!所以我們根本應該約見面聊的嘛!

Chris:就是說啊!

我覺得台灣跟泰國有相近的條件,而且我去了一趟九份,我得說那裡真的很適合拍電影!台灣跟泰國一樣,有許多新舊交錯的對比,而且都是亞熱帶風景,所以高山、樹林、海岸都很美。像九份這樣的小村,就非常適合拍科幻故事。

釀:如果《異形:地球》有第二季,可以考慮其中一個場景來九份拍!

Chris:我舉雙手贊成!

釀:最後我想問,本週就是第一季的完結篇了,對於結尾,有什麼可以透露給台灣粉絲的嗎?

Chris:不行啦我們嚴禁劇透。我只能說會非常刺激,非常嚇人,哈哈!

釀:看來我們都要做好心理準備了。謝謝 Chris!

raw-image
採訪、整理、撰稿/張硯拓
劇照、海報提供/Disney+

*《異形:地球》由 FX Studio 製作,這個品牌同時也是我心目中、近五年全球最好的影集之一《大熊餐廳》(The Bear)的幕後推手。

針對這次合作,華特迪士尼公司台灣及香港董事總經理陳永樂表示:「在 Disney+,我們深信故事的魔法,而《異形:地球》正是這股神奇力量的最佳展現。我們尤其感到自豪的是,這部作品在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地區引起了強烈共鳴,展現出在地觀眾對好奇心與想像力的熱情。能夠讓這樣的故事成真,並見證它在不同文化與世代間激發想像力,是我們莫大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