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By CharMing
電影和現實一樣,不存在標準答案──瀨瀨敬久
把一部探討當代社會議題與人性拉扯的社會派,拍成一部商業娛樂電影──從八〇年代便投身電影界的瀨瀨敬久,可謂這方面的翹楚。
回顧瀨瀨敬久對電影的愛,最初只是剛好握有「業餘無線通信技士」的執照,讓高中時明明是文組的他,被拉進「物理社」湊人數;又因為社團教室有一台攝影機,讓原本就喜歡看電影的他,理所當然地把物理社變成自己的「電影社」。但是真正讓瀨瀨敬久決定走上電影之路的,是他偶然在電視台看到介紹大林宣彥的節目,敬佩於大林導演既可以拍出受人歡迎的商業廣告,又能拍出《傳說的午後・突然遇見德古拉》這類實驗短片的才能。再加上當時正處大森一樹、石井岳龍等獨立導演活躍的時期,讓還只是個高中生的瀨瀨敬久興起一股「就算沒有當上電影導演,我也想拍出那樣的電影」的念頭。
雖然這句話看似矛盾,但是在片廠制度早已崩壞的八〇年代,懷抱導演夢的青年不用再像過去,需要先加入製片廠從基層開始做起,而是剛好遇上人人都可以拍電影的「粉紅電影」時期。這類低成本、充斥性場面、裸露與暴力的「軟性色情」,在當時已成為年輕創作者們躍躍欲試的龍門,也孕育出瀧田洋二郎、若松孝二、周防正行等知名導演。
一九八六年,瀨瀨敬久在朋友的邀請下踏進粉紅電影的世界,一九八九年以《課外授業。暴行》正式出道,而後更在九〇年代大放異彩,成為「粉紅電影四大天王」之一。或許在大眾的眼裡,粉紅電影並不入流,但是對畢業於哲學系的瀨瀨敬久來說,粉紅電影並非純然的情色,拍攝性愛場面之外,他更細膩地刻畫人物性格,在作品裡帶出一絲深層的人性省思。
千禧年後,瀨瀨敬久的電影逐漸揮別粉紅色彩,透過大量實驗手法的《東京性愛死》與回歸影像本質的《肌之隙間》,不斷玩轉影像的可能性。過去,拍電影對於瀨賴敬久來說是年輕時期的叛逆,創作是表達自身想法、對抗傳統與威權的方式,當粉紅電影逐漸沒落後,瀨瀨敬久也轉而將鏡頭對準社會下的不公不義。正因為電影和現實一樣,不存在標準答案,瀨瀨敬久希望能透過電影挖掘出那些被忽略、遺忘的社會議題,以及身在其中的人們與他們的故事。
如果說拍商業片是一群人蓋一棟高樓大廈,拍獨立電影是蓋一戶獨立住宅,二〇〇八年後瀨瀨敬久的電影藍圖逐漸擴張,角色性格也從早期殘暴與偏激的人物,蛻變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方面,他透過明星加持災難片《感染列島》、愛情片《跨越八年的新娘》與動作片《流浪者年代記》打穩主流商業市場的根基,一方面又以長達兩百七十八分鐘的史詩巨作《陌路。天堂》,以及描繪大正時期女相撲選手與革命青年的《菊與斷頭台》站穩他在獨立電影界的地位。即使這些作品的製作規模、風格截然不同,卻都有一個共通點:即使人生再痛苦、現實再殘酷,電影的主人翁最終仍會奮不顧身、帶著希望朝前方邁進。
秉持著改編電影就是濃縮、彙整與歸納的原則,二〇一六年瀨瀨敬久改編自橫山秀夫同名小說的《64:史上最凶惡綁架撕票事件前篇》,成功奠定他「社會派導演」的地位。而後接連將《友罪》、《罪樂園》、《明日的餐桌》搬上大銀幕的瀨瀨敬久,電影中的戲劇張力與懸疑氛圍都只是包裝社會議題的糖衣,觀眾總能在他的電影裡,看見猜忌與信賴、罪與罰與人性的灰色地帶。該如何透過影像讓觀眾重新省思電影與真實社會相距不遠的「現實」?是瀨瀨敬久從開始拍粉紅電影至今一貫的堅持。
二〇二一年改編自中山七里同名小說的《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再次將瀨瀨敬久推上高峰。故事描述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過後,宮城縣發生一起連續殺人案件,死者是專門執行生活保護給付申辦業務的福祉保健事務所課長。但是當刑警追查兇手時,卻漸漸發現那些不被法律保護的弱勢者,以及這個國家面臨的貧富差距。瀨瀨敬久再次透過《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證明,拍出一部好的社會派娛樂電影,可以用電影喚醒人們對於社會議題的省思。
刊頭攝影:蔡家嫻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工作照、劇照提供:鴻聯國際
瀨瀨敬久導演最新作品《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改編自中山七里同名原著小說(時報出版)。佐藤健主演,阿部寬、清原果耶等共演,描寫三一一大地震發生後十年,仙台發生一起連續餓死殺人事件,更從中牽扯出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暗真相。電影將於二〇二二年四月八日全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