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By 黃曦

該是春天為我們開門的時候──專訪《南方時光》曹仕翰

1996 年,站在時代轉折的路口,李登輝以 54% 的極高得票率成為台灣首位民選總統。街頭響起「團結台灣」的口號,城市上空是戰機嗡鳴。

那是一個民主初萌、錢淹腳目的狂飆年代,劃破天空的是台灣人亟欲掙脫威權陰影,如今已過不惑的曹仕翰回首當年,就連國中生也能感覺到世界的躁動,是整個社會都急著擁抱更好的物質生活,嘗試為自己打開一扇春天未至的門。

出生於高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為建築師、曾任高中教師,母親亦忙於事業,讓尚在國中的曹仕翰經常與弟弟在家門口等待夜歸的父母,成為典型的鑰匙兒童。「現在買地只要十萬,隔週可能漲到五十萬」,物質膨脹與社會浮躁成為少年體感的背景,他最一開始想當漫畫家,但父親和他說畫畫當興趣就好,這條路會餓死。曹仕翰把這句話聽進去了,但也慢慢長成一顆塵埃。

社會的浮躁滲入少年的身體,他從 A 段班掉到 B 段班,老師放牛吃草,他也索性當一隻冥頑不靈的小獸,上學把老師畫成漫畫主角全班傳閱,放學就廝混撞球間小公園,回家的時間是越來越晚。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那時候的小孩,男生總嚮往一種內在的暴力,覺得跑給少年隊追,上學帶刀打架,放學相約公園挩注(thuah-tù)就是邁向長大的路。」青春時的幻想,更多時候是無力反抗的困獸之鬥。

《南方時光》(Before the Bright Day,2025)開場,少年戾氣混著刺眼陽光,風裡還有牛屎和青草氣息,左營不見海風的鹹味,一個時代的躁動,是青年的心跟著浮躁不定,直直看向開不了門的春天。

十五歲的小洲,在學校被體罰,未來註定成為廢物。折射曹仕翰的成長經驗,他的父親是很會唸書的人,更以極低錄取率考上建築師;反觀自己在繪畫比賽得了獎,父親只要他不要得意忘形。即使面對著父親,他依然懷抱景仰,但心中也開始生出疑問:我真的覺得,我在學校好像就是一顆塵埃,有沒有我都沒關係。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一直到國一都還是 A 段班的好學生,心性越發不定,最後只勉強搭上一所公立高職。改制前為海軍學校,保留軍事紀律的教育體制,更是父親曾任教的學校,在正式入學之前,父親還帶著曹仕翰去學校拜會老同事,那些曾經要叫叔叔阿伯的人,一下子都成了他的老師主任,在嚴密的體制底下,他的青春期全是父執輩的巨大身影。

電影裡的小洲,壓抑的心緒在光影與時間裡緩緩顯影,在父親的失望與沉默、教育體制的威權陰影之下,小洲和曹仕翰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弱的倔強。

那或許也是作為長子的一種病,面對著與他截然不同的弟弟,曹仕翰將崇拜父親的心,內化成了面對挫折也不能軟弱、想哭也不能掉眼淚的陽剛價值,長子所承擔起的照養責任,更讓他認為自己有義務要站在弟弟身前。

「某程度上,我覺得自己很努力想要克服許多事情,也真的有更大的壓力,承擔起某種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重量,但用另一個角度看就會覺得,弟弟的直率反而讓他可以比較快樂。」他沒有被期待給折斷了腰,卻也像潮濕空氣裡的稻草,暗暗地低下了頭,父執輩的形象和教育體制的暴力,疊合成亙古的威權象徵,數字越高才能出人頭地,與之相悖的則是他與父親越發僵持的關係。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電影裡的大歷史,只以碎片化形式出現,早餐店的廣播、電視裡的辯論聲、宣傳車經過的大聲公播送,那年曹仕翰也在飯桌上聽起大人的焦慮和惶恐,但年輕的心總覺得這都不是大事,也沒有什麼是真正巨大的事。

「我們這一代生於威權時代尾聲、成長於自由民主萌芽,對於威權帶來的恐懼有深刻感觸。」曹仕翰選擇將綿長卻又細小的焦慮,隱隱藏進大寫的政治恐懼裡,他回到青少年的視角講述一個成長故事──即使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大事,但是日常生活裡總有一些東西壓在心上,你會一直想和父母對抗,覺得整個世界都和自己不對盤。

《南方時光》不以政治為主題,而是細密地處理生活裡的陰影與微光,「父親」作為曹仕翰電影的主要命題,片中一場小洲在浴室裡拿起刮鬍刀的戲,可以說是整部電影最安靜的時刻,他與鏡中的自己對望,似是折射出不在場的父親,完成一場遲到的和解──或者,更該說是理解。

但是真實世界裡的曹仕翰,他與父親的和解並不在青春期。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他的第一次生命轉折,發生在當兵的時候。想要當漫畫家卻不成,曹仕翰決定澈底地自我放棄,一顆心就想要爛到底,爛給已經對他失望的父親看。於是,大學聯考理所當然地落榜了,索性就直接去報到當兵。

當時的軍中風氣依然權威,上對下的霸凌行為是家常便飯,他看不下去,就在莒光園地寫文章舉發長官。後來他被叫去輔導室,被貼上心理有問題的標籤,當時一位輔導室的行政下士偷偷把他叫過去,和他說:「在錯的環境說真話的人,就會被當成錯的人。」學長借給他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勸他在軍中不要惹事,安分讀書等待退伍就好。

因為性傾向而被一整個父權社會邊緣化的少年,在曹仕翰心裡投了一顆飛彈。「原來世界上有人和我一樣,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漂浮不定。」即使出身背景迥異,他卻感覺到自己被文學接住了,也開始對文學、電影產生興趣。

「那個世界可能是我們理想中的精神世界,大家和你說不要想太多、不重要的感受,在文學和電影裡會被重視,在那裡面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庇護所。」他開始有了想去的地方,決定在退伍後考大學、讀電影,選擇一個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

這是他第一次,和過去揮霍的歲月和解。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在退伍之後,他順利考上大學,來到台北讀書。曹仕翰的電影啟蒙來得很晚,隨著台灣的主權意識逐漸紮根,社會逐步邁向繁榮,也開始談起民主與認同。因為生長在高雄,不如台北作為政治中樞,曹仕翰自認在高雄有更多的空間可以包容不同的政治語彙、思想與聲音,才得以讓他在成長階段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描摹世界的輪廓。

侯孝賢的《童年往事》(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1985)勾起他想要拍電影的慾望,楊德昌教會他用西方結構閱讀東方文化,當同儕已經養成一套觀影喜好,曹仕翰對電影的喜好尚未定型,也就雜食地看起世界電影。

他特別喜歡今村昌平的《豚與軍艦》(Hogs and Warships,1961),和伊利・曼佐(Jirí Menzel)的《嚴密監視的列車》(Ostře sledované vlaky | Closely Watched Trains,1966),也從電影裡看見處身強權夾縫的小人物如何戮力生存,更由此瞥見台灣的身影。

上一世代的導演,以原始和進步的碰撞,指陳殖民/壓迫歷史,更透過底層社會階級的刻劃,向著被制度編碼化、被文明標準化的社會提出尖銳的質問,回到曹仕翰身上,他更加相信的不是暴力抵抗的繼承,而是透過生命的理解,來讓彼此少受一點傷。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南方時光》導演曹仕翰專訪。/攝影:拍照小沈

回到他與父親的和解,其實是開始理解父親,時間與死生作為他和父親通向彼此的甬道──在《南方時光》裡,時間本身也作為一個角色,在緩慢裡形塑父子之間的關係,他並不預設電影要給予觀眾(和他自己)戲劇上的和解,只是在回顧青春歲月時,發現看似短促的叛逆時光,卻是生命裡最漫長的日子。

「小的時候如果心情不好,我就會騎腳踏車在圓環一直繞圈,你不知道可以去哪裡,但又不想要停下來,那種生命繞不出去的感覺,是你在年輕的時候會越來越偏執。」結成一團的成長記憶,在《南方時光》起初取名時,其實是「Beautiful Days in the South」,但「Beautiful Days」聽起來太久遠,可是台灣距離威權,還那麼近。

後來,曹仕翰的太太建議把英文片名改成「Bright Days in the south」──明亮的日子。但是他又在想:「我的青春哪裡明亮了?雖然高雄陽光燦爛,但是我的心裡都是陰天。」他再次看向撫育他長大的台灣,才決定要加上「Before」,「Before the Bright Day」──意思是,在台灣明亮以前的日子。

而他和父親行向的一道明亮和陰翳,其實是在父親罹癌之後。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從高雄長庚醫院往澄清湖的方向,有一條從圓山飯店前面經過的小路。在曹仕翰的記憶裡,還小的時候父親從幼稚園接他放學,他會坐在野狼 125 的油缸上,騎過那一條路,在圓山飯店前的草地放風箏,偶爾配著蘋果或茶葉蛋當點心。

長大之後,他和父親再次經過那一條路,是他開車載著父親去醫院做檢查。「在確定是癌症的時候,我第一次覺得這條從小走到大的路那麼漫長,在車上我父親都沒說話,我就在心裡一直想著這件事。」快下車之前,父親說話了。

「不知道要怎麼跟你媽講。」那一刻,他才發現父親人生的註解,是到了生命的尾聲,想著的依然是如何維持著這個家。一次在病床上,父親又問他:「那些武俠片的大俠挨了一刀以後,還可以飛來飛去的,為什麼我挨一刀以後就躺在病床上。」父親藏在幽默感裡的無力,是曹仕翰從未見過的父親,而一直到父親臨終前夕,他們也都沒有戲劇性的大和解,留下來的也只有電影裡面的一種唏噓──還有一輩子的追尋與理解。

從父親生病之後,曹仕翰和父親的對話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而這段時間也難以填滿過往十多年的空白,但是在上一個月回高雄參加影展時,他看著老家的原木餐桌椅,又突然想起父親的身影。

「從我十幾歲就有的那張椅子,我那天突然想到,我爸當年也是這樣坐著,一個人想著那些沒有辦法對別人說的心情。」──父親當年的身影在多年之後,又如時光裡的巨大身影與他疊合,但是在時間打開了心緒之後,陰翳很緩慢地灑進了一些明亮的、細小的光,而那將會是他一輩子的追尋,等待春天為他,為台灣開門的時候。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南方時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採訪、撰文/黃曦
攝影/拍照小沈
劇照提供/百景映畫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2025 年,是這座島嶼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 

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我們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題,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看見電影是如何作為反抗的敘事,電影人又是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

「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台語版〈千風之歌〉

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島嶼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閱讀專題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