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By 彼得吳

《野獸冒險樂園》:從繪本到電影,野獸的狂暴與哀傷

付費限定

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的經典繪本《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1963)陪伴了許多人的童年。我們對它的印象,多半始於那本 2010 年由漢聲雜誌出版的中譯本(當時的作者譯名仍為舊譯:莫里士桑塔克)。封面上,長有犄角的野獸沉沉睡去,月光灑落海面,岸邊停著一艘小帆船。

身披野狼外套的小男孩與野獸們的狂歡,至今仍藏在許多人記憶深處的一角,柔軟、奇幻,令人難以忘懷。

故事本身極為輕巧,阿奇(原名為 Max)因惡作劇被罰在房間禁足。阿奇隨即進入幻想世界,樹木憑空生長,大海、小船出現,不似《奧德賽》史詩那般壯闊,就僅是一個小男孩鬧彆扭離家出走(現實是:他依然在家),航向野獸國,與野獸們打成一片,成為野獸大王。最後,他回到現實,發現母親替他準備的晚餐依然溫熱。

《野獸冒險樂園》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野獸冒險樂園》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繪本故事短暫,美好得像一場夢。

繪本美學往往建立在少即是多的路線上,透過少少的文字、少少的資訊,讓豐富的圖像說故事。《野獸國》以極簡的筆觸勾勒出孩童情緒的洪流,孤單寂寞、渴望認同,即使沒有明說太多,卻留下足夠的空白,在讀者心中泛起綿延不絕的想像。

幼時初看《野獸國》,只覺得故事充滿奇思妙想,深深被精巧的作畫與野獸們的獨特造型給吸引。如今再看,發現裡頭許多細節值得細細思考。

小孩皮在癢,如狂暴的野獸。

當阿奇對母親說「我要吃掉妳」,與野獸們最後對他大喊「我們要吃掉你」相互呼應,語意的倒置使親子之間的權力關係被巧妙延伸,阿奇竟也成了被吞噬的對象。愛與吞噬,在這裡成了同一件事。那是依戀,也是控制。

《野獸冒險樂園》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野獸冒險樂園》電影劇照/劇照來源:IMDb

「我要吃掉妳/你」的宣告乍聽下既童趣又古怪驚悚,但或許那正是「我愛妳/你」與「我希望妳/你能理解我」的幽默變體。我們打從心底希冀對方的關注,而那些來自童心,就連自身都無法解釋清楚的混亂情緒與反叛心理,便在那碗依然溫熱的晚餐裡得到安放。

繪本的「少」是一種留白,而電影的「多」則試圖深入孩童複雜的內心世界。如果說《野獸國》繪本是一場夢,那麼電影版《野獸冒險樂園》(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2009)則讓夢境更添形體與重量。

以下還有 1,311 字, 3 張圖

歡迎訂閱,繼續閱讀全文

訂閱支持

已經訂閱過了?立即登入帳號

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