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By 黃曦
【編輯室報吿】金馬 62 總觀: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
《釀電影》編輯室報告撰文/黃曦
第 62 屆金馬獎評選過程報告書之文字整理/黃曦
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甫於昨夜落幕,此次由陳玉勳憑《大濛》奪得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則為《眾生相》李駿碩,而最佳紀錄片則由雪美蓮執導的《隱蹟之書:重寫自我》順利鍍金。
演員獎項部分,則由范冰冰以《地母》獲最佳女主角、張震以《幸福之路》獲得最佳男主角;陳雪甄以《人生海海》獲最佳女配角,曾敬驊以《我家的事》獲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則為《左撇子女孩》的馬士媛。
綜觀此次入圍的多部作品,即使表面上題材各異,卻幾乎指向同一道命題,形成共同思辨「歷史」的內核,無論台灣電影、香港電影、馬來西亞電影,皆在處理從未遠離的歷史遺緒,與照見歷史幽微地滲入日常的事實。
站在頒獎台上的電影人們,潛行於光影,不克出席卻願望重新來過,又或願望拍到不能走路,也想繼續拍下去;或將心意投擲於世界,願望藉由電影重新認識自己,或者因為世界而走進電影。這將會是說給時代聽的話語,當電影撐開時代的縫隙,無論是記錄、複寫、虛構、再現,電影所構築出的風景,實際上將會成為一扇背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窗,而窗外的世界,也將成為我們所有生活選擇的總和。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大濛》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大濛》導演陳玉勳。/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台灣自 1949 年 5 月 20 日起實施戒嚴,至 1987 年 7 月 15 日宣布解嚴,長達 38 年又 56 天的日子,直到 2025 年 9 月 10 日,台灣迎來解嚴後的日子,才正式超越了戒嚴的天數。這一段台灣歷史上的重要記憶,獲最佳劇情片的《大濛》(A Foggy Tale)為導演陳玉勳重新書寫的 1950 年代,以時代風景為名,並不直視苦難本身,選擇將目光轉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遺屬的追尋,而片中的敘事策略,亦輕巧地藉由少女的成長之路,帶領觀眾以極為通俗的方式,望見艱難時代底下的人性選擇。
導演馮賢賢則以紀錄片《春雨424》(When the Spring Rain Falls)記錄下民主前輩戮力前行的身影,透過「四二四刺蔣事件」的主要行動者鄭自才、黃文雄、黃晴美,自 1970 年行動失敗所展開的流亡與離散,延續至民主前輩突破黑名單回台,直至今日邁入年老生活的樣貌,導演透過歷史檔案、手繪動畫呈現「事件」,並以過往的生活影像紀錄、年老後的訪談畫面帶出更為重要的「人」,揭示出權力崩解之前與其後,暴政如何直接介入生命。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春雨424》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左撇子女孩》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同時,導演馮賢賢亦將電影下半段聚焦在女性運動者黃晴美身上,延展出男性/英雄敘事之外,女人如何背負暴政的殘瓦,仍不願屈從的日常生活,也同為一道勇敢、堅韌的生命選擇。由此,看似是青春敘事的《左撇子女孩》(Left-Handed Girl),同樣指陳暴政在改名換姓之後,持續蟄伏在身體、性別、階級的日常規訓當中。除了奪得最佳新演員的馬士媛,使這部深刻、靈動的女性電影能成立的背後,是雙雙入圍最佳女配角的母親蔡淑臻、女兒葉子綺,以及入圍最佳新導演的導演鄒時擎,實為我心中珍貴的遺珠。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新演員馬士媛。/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新導演潘客印。/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而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的《我家的事》(Family Matters)導演/編劇潘客印,則透過自身的生命故事,亦呈現出父權系統如何幽微地與傳統家庭敘事相互嵌合,其中飾演母親的高伊玲又是如何嘗試脫逸於生命有限的選擇。潘客印的得獎感言,自問:「到底是人生的劇本難寫,還是電影的劇本難寫?」也再次將心意交付於電影,直言是電影的寬容,才能讓觀眾看見「故事」。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深度安靜》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此外,我心中最大、最大遺珠則是《深度安靜》(Deep Quiet Room),從影近二十年的導演沈可尚以首部劇情長片入圍最佳新導演,在演員獎的入圍上,亦有亮眼的表現。林依晨交出極為複雜的心靈世界,不只呈現歇斯底里的女病患形象,亦展現萬般掙扎的解離狀態;張孝全則自創傷與混沌中,呈現父權隱隱作祟的言語狀態,並同時處理困惑、愧疚,卻又渴望能愛與溫柔的壓抑狀態,兩人於片中的表演,皆能作為演員生涯的代表之作。
而我也必須再次提及,沈可尚在面對創傷電影的敘事方式,其實是一條極為艱難地敘事路徑。自影像空間、鏡頭語言、聲音設計,沈可尚在電影美學上都有極高的掌握,將此作化作觀者少數能側面靠近創傷的方式,於是再次將他在紀錄片訓練的倫理尺度,拉伸至劇情片的敘事倫理,致使創傷成為不會被濃縮的事件,電影也不會成為散場即忘的流俗敘事,生命也不會被轉譯成可供理解的範本。
沈可尚多年的紀錄片訓練,與《深度安靜》田調過程中逐漸劃定的倫理尺度,以及拍攝現場與演員共同創作的姿態,是他真正地看見了一段生命的創傷與掙扎,於是真誠、懇切地拍了一部關於「生命」的電影,而這正是拍電影的理由,亦為我心中對「電影」之愛的源頭。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大風之島》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甘露水》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另外,我們也必須提及紀錄片《大風之島》和《甘露水》。自 2005 年初踏樂生療養院,許雅婷透過二十年的時間,逐漸由紀錄者、參與者,最後成為陪伴者,從樂生院阿公阿嬤口中的「政大的學生」、「拍紀錄片的」,一步步地走過自我懷疑,才在《大風之島》(Island of the Winds)成為「導演許雅婷」,也將自己的生命放進「紀錄」裡面。
黃邦銓、林君昵共同執導的《甘露水》(Daughter of Nectar),藉由空間的回返記錄「紀錄」,透過尋訪過程直面「時間」,並將對紀錄片(電影)的本質思考放進電影裡,不只探問創作形式的多種可能,也將「藝術」回歸創作者自身。《甘露水》的從旁追索與描述,不只靠近了難以指認的藝術,也更看見了黃土水與雕塑作品《甘露水》本身半眼不閉、等待天明的存在真義。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導演李駿碩。/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香港電影則為李駿碩《眾生相》、雪美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吳啓忠《世外》有多項入圍。奪得最佳導演的李駿碩,《眾生相》(Queerpanorama)以黑白畫面重寫香港的男同志的情慾圖景,呈現酷兒的真實樣貌,而失語的情慾眾生、傾頹廢墟,更指陳港島的時代記憶,與渴望重生的眾生絮語;奪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的雪美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Palimpsest:The Story of a Name)則透過極為繁複的電影敘事,回應自姓氏延伸出的私密家族史與身份認同困境,在追問殖民真相的同時,也開啟了重寫自我的過程;奪得最佳動畫片的吳啓忠,《世外》(Another World)融入香港視角,敘述橫跨千年的死生輪迴、人間善惡。
馬來西亞電影則以張吉安《地母》、廖克發《人生海海》有多項入圍。《地母》(Mother Bhumi)為張吉安結合生命經驗、自身關注的集大成之作,自 1909 年《曼谷條約》、1998 年社會運動「烈火莫熄」(Reformasi)出發,回返分裂的歷史當刻,延伸自近百年後的族群困境,並以女人作為土地的容器,再次辯證人鬼神與殖民土地的關係。片中飾演解降師傅鳳音的范冰冰,則交出被雪藏多年後的代表作品,以身體劃出歷史的暴政,提陳出受迫於陽性敘事底下的性別困境,更照見族群的階級鴻溝,以及暗合於家國邊界的殖民遺緒。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女主角范冰冰。/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女配角陳雪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去年以《由島至島》(From Island to Island)奪得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廖克發,今年以劇情片《人生海海》(The Waves Will Carry Us)再次入圍,同樣旨在探討東南亞華人的移民歷史,《人生海海》自百年前的第一代馬來西亞華人移民史出發,連結當代馬華移民的新離散史,自宏大的歷史切入,提陳移民的百年遷徙與理解之錯身。片中飾演第四代馬來西亞華人水雲的陳雪甄,則象徵新的生命紮根,透過女性的自主選擇,開展出馬來西亞華人的生之動能,為新的時代提出了新的答辯。
無論是奪得最佳女主角的范冰冰提及「是鳳音引領著我,她讓我成長,也讓我深刻地體會到,身為女性的堅韌力量」;又或是奪得最佳女配角的陳雪甄直言「是水雲教會我,不管面臨任何的困境,都要活在當下,把根紮在自己身上,用一顆自由的心,然後繼續往前走」;不管是願望重新來過、抱持初心持續前行,兩部馬來西亞電影皆透過女性的言語,微觀宏大的殖民歷史,在殖民記憶深植、種族政治複雜、語言紛呈、信仰多元的馬來西亞土地上,不斷地向殖民遺緒叩問:人在國族之後,如何持續生活?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頒獎嘉賓廖慶松(左)、李屏賓(右)。/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今年,《釀電影》編輯室所策劃的「金馬 62 專題」,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名,靈感來自為紀錄片《大風之島》和《甘露水》創作原創電影音樂的王榆鈞。
王榆鈞於 2024 年發表台語專輯《靜寂寂》,其中一曲〈暝尾的祈禱〉為 2022 年北師美術館策劃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中,由黃邦銓、林君昵執導的紀錄短片《甘露水》的配樂作品。
〈暝尾的祈禱〉第一句唸詞寫道「經過白色浸透的烏暗/黎明來到/貓霧光出」,由此反觀第 62 屆金馬影獎的入圍電影與電影人們,無論是自宏大史詩開展,微觀生命敘事的裂解,都是直視歷史,看見創傷,影中人在縫隙裡掙扎,亦或是奮力抵抗,光亮都不是自天際灑落,而是自裂隙中隱隱透光。
歷史、體制、家國、土地、家庭、個人的裂縫,即是持續抵抗,清醒面向世界的開端,而我們將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個人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頒獎嘉賓李安。/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而在電影題材日益多元化的同時,電影語言也將逐漸鬆動,電影人如何在當代語境底下,持續地重新定位自身的主體性,並且繼續發展其內在張力,獨立電影面對主流敘事的抗衡,便為敏於歷史裂隙,警於系統體制,劃開電影能動性的再思,亦能成為電影面對歷史、當代記憶時,閃耀於電影長路的起點。
處身變動時代的電影人,又要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並不背棄時代和電影,則以同樣寫在「金馬 62 專題」敘述,前總統李登輝鍾愛的歌曲〈千風之歌〉作結:「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
最後,《釀電影》編輯室也整理了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於頒獎典禮後分享的評選過程報告書,在此與各位讀者一起分享。
【第 62 屆金馬獎評選過程報告書】
本屆評審會議自早上 8 點召開,約於下午 3 點半結束。評審團主席廖慶松表示今年競爭極為激烈,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美術、最佳動畫短片皆以 8:7 結束極為拉鋸的最終評選。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劇情片《大濛》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劇情片】
評選過程聚焦在《大濛》和《眾生相》上,兩部電影的最大特點截然不同,最終由《大濛》以一票之差險勝《眾生相》。
《眾生相》以私密題材進入公共領域,導演李駿碩以極簡的方式反映複雜的社會樣態,亦將憤怒、壓抑的情緒層次,提升至更深的高度;《大濛》則在恢宏時代底下,照見小人物的善良,導演陳玉勳亦展現出過往的創作風格,完成一部悲喜交織的通俗電影。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導演李駿碩,與《眾生相》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導演】
評選過程聚焦在《大濛》陳玉勳和《眾生相》李駿碩身上,而《地母》張吉安也因極佳的場面調度、突出的演員執導,同樣獲得評審的高度肯定。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新導演 Lloyd Lee CHOI,與《幸福之路》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新導演】
評選過程聚焦在《幸福之路》Lloyd Lee CHOI、《左撇子女孩》鄒時擎、《核》陳思攸身上,最終由 Lloyd Lee CHOI 以準確、流暢、細密的關照險勝。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地母》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女主角】
《大濛》方郁婷的早熟心性、演員天賦與後天努力;《我們意外的勇氣》劉若英在閉塞的表演空間仍交出奮力掙扎的表演;《深度安靜》林依晨亦極具角色變化的極大爆發力;《我家的事》高伊玲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演出則極具說服力;《地母》范冰冰的肢體、語言表現,從極度從容到身心崩潰的轉折,都讓人耳目一新。
評選過程聚焦在高伊玲與范冰冰的演出之間,最終由范冰冰勝出。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張震。/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男主角】
《好孩子》許瑞奇的表演鮮活、有笑有淚;《深度安靜》張孝全表演內斂又極具爆發力;藍葦華《我家的事》表現出色,但因戲份較為分散而相對地吃虧;《大濛》柯煒林具有極強的創造力,對表演節奏、悲喜情緒的掌握度極高;《幸福之路》張震在片中的極短戲劇時間裡,以獨角戲、少對白展現出精準且節制,濃烈卻不誇張的表演層次。
評選過程聚焦在許瑞奇、柯煒林、張震之間,最終由張震勝出。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人生海海》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女配角】
評選過程最終以《人生海海》陳雪甄以 15 票獲得所有評審的支持,與去年的楊貴媚《小雁與吳愛麗》同樣創下壓倒性勝出的紀錄。
陳雪甄於《人生海海》飾演土生土長的第四代馬來西亞華人女性,從肢體變化、口音訓練,直到作為女兒支持家族的生命力度,皆展現極高完成度。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男配角曾敬驊。/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男配角】
評選過程最終聚焦在《我家的事》曾敬驊身上。
曾敬驊於《我家的事》飾演彰化家庭的年輕高中生,從口語表達情緒、角色成長曲線都有極高掌握度,且能同時完成帶有喜感的表演,亦呈現出孩子從厭倦到理解家庭的心路歷程,尤其在與父親(藍葦華)的對手戲中,展現出極為顯著的進步。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新演員馬士媛。/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新演員】
評選過程主要聚焦在《左撇子女孩》馬士媛、《眾生相》張迪文、《恨女的逆襲》林怡婷身上,最終馬士媛以一票險勝張迪文。

第 62 屆金馬獎頒獎典禮,最佳紀錄片《隱蹟之書:重寫自我》劇組。/影像提供: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
【最佳紀錄片】
評選過程最終聚焦在《隱蹟之書:重寫自我》和《甘露水》上。
兩部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皆展現出極為精彩的形式辯證,甚至顛覆了紀錄片的定義,而《隱蹟之書:重寫自我》的特點在於,導演雪美蓮亦為主述者,其自身故事便為敘事的一部分,從獨特的姓氏展開私密的家族史,延伸至身份認同與自我書寫,轉換於個人主體、客觀敘事之間,獲得評審高度的肯定。
【第 62 屆金馬獎完整得獎名單】
✹ 最佳劇情片:陳玉勳/《大濛》(A Foggy Tale)
✹ 最佳紀錄片:雪美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Palimpsest:The Story of a Name)
✹ 最佳動畫片:吳啓忠/《世外》(Another World)
✹ 最佳導演:李駿碩/《眾生相》(Queerpanorama)
✹ 最佳新導演:Lloyd Lee CHOI/《幸福之路》(Lucky Lu)
✹ 最佳女主角:范冰冰/《地母》(Mother Bhumi)
✹ 最佳男主角:張震/《幸福之路》(Lucky Lu)
✹ 最佳女配角:陳雪甄/《人生海海》(The Waves Will Carry Us)
✹ 最佳男配角:曾敬驊/《我家的事》(Family Matters)
✹ 最佳新演員:馬士媛/《左撇子女孩》(Left-Handed Girl)
✹ 最佳原著劇本:陳玉勳/《大濛》(A Foggy Tale)
✹ 最佳改編劇本:潘客印/《我家的事》(Family Matters)
✹ 最佳攝影:梁銘佳/《地母》(Mother Bhumi)
✹ 最佳剪輯:雪美蓮/《隱蹟之書:重寫自我》(Palimpsest:The Story of a Name)
✹ 最佳音效:高偉晏、張凱彤、林先敏/《小蟲蟲大冒險》(A Mighty Adventure)
✹ 最佳視覺效果:温兆銘、林韋宏、胡宏愈、傅琬婷/《96分鐘》(96 Minutes)
✹ 最佳動作設計:黃泰維、陳嘉玲/《恨女的逆襲》(A Dance With Rainbows)
✹ 最佳美術設計:王誌成、尤麗雯/《大濛》(A Foggy Tale)
✹ 最佳造型設計:許力文/《大濛》(A Foggy Tale)
✹ 最佳劇情短片:胡鹿/《疊羅漢》(Pile On)
✹ 最佳紀錄短片:許慧如/《她的碎片》(Fragments of Herstory)
✹ 最佳動畫短片:謝文明/《螳螂》(Praying Mantis)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Charles HUMENRY/《幸福之路》(Lucky Lu)
✹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布秧〉(詞 : 張吉安 曲 : 戴佩妮 唱 : 戴佩妮)/《地母》(Mother Bh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