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By 文字裡的貓

《群山淡景》:遺忘不是解答,記憶才是

亙古以來,人類依然無法妄下定論:「時間」究竟能不能解決問題?

一個孩子經歷童年霸凌,一個母親經歷孩子死去,一座城市被子彈射穿,一個民族被血腥鎮壓,乃至一朵直衝大氣層外的蕈狀雲。數十萬的血肉瞬間蒸發,成為一道恐懼的影子,靈魂被烙印在城市的某處角落──這些事情似乎是永遠的,就算交付時間,我們究竟能不能得出苦難的真意?

從戰前到戰後,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時間,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不斷在問的是:「什麼時候是一個社會拋下難堪的過去,繼續往前進的時機?什麼時候我們又應該回頭,面對族群和國家曾經做過的那些令人不安的事?」

《群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是石黑一雄於 1982 年出版的首部長篇小說,以悅子為主要視角展開,自述一段在二戰後從長崎移民英國的故事。小說以回憶錄的方式,不時穿插悅子與二女兒妮琪(Nikki)屬於現在進行式的對話,透過隱晦的側寫、輕描的手筆,抽絲剝繭悅子的過往與現在,以及那些生命中始終無法跨越的記憶與傷痛。

於 2025 年上映的《群山淡景》,由石黑一雄親自監製,曾經執導多部小說改編電影的導演石川慶執導,廣瀨鈴與二階堂富美分別飾演女主角悅子和好友佐知子。延續原作平靜、清淡的寫作風格,石川慶以妮琪前來探望母親,並記錄下母親的生命自白,帶領觀眾自旁觀者的方式深入一名女性/母親/離散者的回憶,由此將他者經驗的輪廓逐步與自身疊合,拉伸至屬於作者印記的,更為龐大且具公眾性的民族/歷史記憶。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透過石黑一雄素樸的文字風格,輔以電影多為固定式的鏡頭,呈現一種清晰指認卻又不探究的克制,而這似乎也註定了觀眾眼中的悅子回憶,必定會是存有許多留白的敘事。

文字周旋在模糊的洞口,深處便是戰爭所真實遺留下的廢墟和殘肢,這座掩藏的洞裡有石黑一雄的成長記憶,與多年後嘗試以文字回返所創造的虛構故事,記憶與虛構的兩相結合,承載著在重大的轉折之後,族群的歷史與生命已是殊途。

因此,石黑一雄才選擇放手,讓死亡如陰影般籠罩在土地上,讓太多的不安、悲傷、困惑、思考長出一個又一個的黑洞,透過它復返歷史、見證幽魂,甚者,發現心中那一份至今仍未解的創傷遺緒。

1952 年的長崎,同盟國結束長達七年的軍事佔領狀態,日本在戰後「復原」的途中。一顆原子彈終結的不只是一座城市景觀,或是數十萬條的生命,而是一個民族神話的失敗與崩解,國族歷史終將在此刻斷裂,倖存者亦面臨離開或留下的選擇。

在小說中,石黑一雄選擇讓悅子離開,更進一步構築出離散的族群路徑,將這段個體/集體的民族記憶帶往他方,當文學被轉譯成為影像,便具現化成了悅子在記憶此地(日本長崎)與現實他方(英國)的經驗之所在,亦即她的生命傷疤與記憶子宮。

女性一次次以「我」的身體尋返記憶,嘗試重新建立「我」。回憶錄作為回望自身的目光,從推開窗戶的第一幕,找尋的眼光便四散於各處,藏匿在每一個生活的角落──收拾衣服的時刻,幫丈夫打領帶、繫鞋帶的時刻,從房間另一處瞥見信奉軍國主義的公公獨自發怔的時刻。悅子處身被動,宛如局外人般在旁凝視生活,直到遇見了佐知子與其女萬里子,才真正開始以「我」為名,與另一個女性同伴共同開啟攸關「我」的分歧、流動和融合。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佐知子與萬里子是一對居於河道旁木板屋的母女,女兒性格難以親近,媽媽日日期盼能帶上孩子隨美軍戀人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尋求更好的生活。佐知子行事果斷,言語直接,與總是溫柔恭順、不敢表達自己的悅子有著極端落差,二人的相遇,更讓悅子得到某種層面的解放。

她們成為了彼此的對照,於是,大時代的小人物便生發出流動、對話和衝突的可能。

但有趣的是,無論是電影或是原著小說,這些「衝突」都不會被真正地解決,反而落入語言之間的空白,或是撞上一堵牆後粉碎、消失,成為未解的懸念和記憶的斷裂。

當悅子第一次在草叢找到被其他孩子欺負的女孩萬里子,女孩向悅子說:「有個女人在河的對岸招手,要我過去找她。」悅子將此事告訴佐知子,佐知子回道:「女人早就死了,一切都是萬里子編出來的。妳有小孩妳就會知道了。」

這是一個母親為自己創造的謊言,還是真實的景況?孩子一次次地在無人的河岸與破舊的家之間往返,先是看見似是鬼魂的女人,再來是獨自倒臥蘆葦叢中的小船,而母親佐知子的作為,是看著女兒落入黑暗之後,追上她將其帶回,但卻無意釐清女兒的行動。

除此之外,電影也不曾交代悅子為何與第一任丈夫離婚,又是在何時遇見外國戀人,並決定搬到英國──作為觀看的人,我們只會知道:悅子在日本有過丈夫和女兒,和第二任丈夫在移民後生下二女兒,大女兒於成年後在曼徹斯特的住處自殺。

這一切的口述回憶,似是悅子從漫延的記憶之河中,徐徐打撈出的生命碎屑。衝突消佚,結構斷裂,場景魔幻:真正的危機往往不在平靜的水面上,而是在一次次記憶的截取和指認,就藏在那些沒有辨明/無力辨明的空白之處。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記憶的本質或許正是如此,我們看似能夠抓回一些敘事,就算落失一些細節,記憶也依舊成立。但那些沒有說的衝突與對立,往往才是生命意識之所以能夠持續前進、創造,最終才會抵達流動的有機之所。悅子朝向歲月裂痕吶喊,回來的只是自己的回聲,但在這一來一往的過程,她召喚出的是悅子的「我」,去世的大女兒慶子,還有一次又一次嘗試彌合歷史記憶的主觀意識。

如此,觀者便會在電影末尾看見,原來悅子召喚出的「我」即是佐知子,佐知子和悅子是同一人,萬里子是大女兒慶子──悅子在回憶中,將自我分裂,逡巡於虛構與斷裂之間,不斷地試圖讓自己與「身分」對話,不斷地自我質疑又或最終妥協。

離開長崎多年之後,她終於重新辯詰出能夠辨認、觸撫傷痕,致使生命繼續前進的可能。

《群山淡景》試圖透過角色的離去,召喚出角色與創作者之離散經歷的聯繫,從私我開始,延伸到國族歷史之於自我認同的復返與詰問。除此之外,在《群山淡景》中亦不見男子,甚至是刻意淡化男性的存在,唯一存有對話的,即是悅子那信奉軍國主義,在戰後失去信仰、教育名聲的公公。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群山淡景》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二戰前,大日本帝國帶領日本迎向國族主義的法西斯懷抱,彼時強調大和民族主義和血統優越,隨著極端的愛國情操高漲,隨之而來的便是極致的毀滅,失去國族信仰的人民,迎來認知的斷層,困囿於國家與個人認同的危機。然而,不是每個倖存者都有能力再一次打破價值觀,看見摔碎一地的神像。

公公受困於歷史,悅子受困於她離去的決定和女兒之死,隨著她開始復返記憶,照映回來的也不總是美好的事物。畢竟記憶有它的多重性質,記住了生亦等於望見了死,記住了勝利亦銘刻了失敗,口中冒生的花其實也是爛泥。昔日的夢魘不會因為時間前進,便化為遺忘的餘燼──無論是日本的軍國歷史,抑或是一名日本女性離不開孩子的死,即使隨著時間成為腐屍,成為白骨,也將永遠留在「那裡」。

那麼,我們能選擇遺忘嗎?我們能跨過白骨,永遠寧靜安詳地前進嗎?想起葡萄牙作家喬塞・愛德華多・阿瓜盧薩(José Eduardo Agualusa)的戰爭小說《遺忘之書》(Teoria Geral do Esquecimento,2023)中,寫道:「遺忘就是投降,就是死亡。」

石黑一雄花了大部分的寫作生涯,戮力找尋不遺忘的答案,並將時間能否沖淡歷史的疑問,化作兩個女子的故事,而進一步完整敘事,提陳出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工具,更意圖向每一個能夠「記憶」的觀者發出提問──我們要如何面對與銘記這些拋不下的國族歷史,才能找到真正繼續前進的時機?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2025 年,是這座島嶼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 

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我們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題,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看見電影是如何作為反抗的敘事,電影人又是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

「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台語版〈千風之歌〉

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島嶼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閱讀專題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