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6

By 黃曦

《大濛》:在紀念碑之後,我們如何行動

我們永遠無法辨認時間,因為真正的時間永恆遲滯。我們更無力清晰地指認出,這一陣風是從哪裡吹來,落下的雨又是在什麼時候結成雲霧。當歷史裂縫裡的風從模糊的遠方吹來,青年與少女奔逃,後輩的目光追隨著他們的背影,嘗試看見那些處身於焚火的年代,眾多噤聲的臉孔。

少女從一場逃跑與追尋之旅於焉展開,也是一場未竟的歷史探訪。以 1950 年代白色恐怖為背景,知識青年遭受政治迫害,家族因而受到牽連,少女得知哥哥被槍決的消息,決定從嘉義動身前往台北極樂殯儀館領回遺體。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而今的極樂殯儀館,已經成為林森公園的一角。前身是日治時期殖民政府用以安葬達官顯貴的三板橋葬儀堂,在 1949 年因殯葬制度的引入,轉由上海人錢宗範獨門經營。作為台北唯一一家殯儀館,收費當然高昂,有能力負擔的也絕非常民百姓,根據當時的報導,亦可見蔣中正多次前往祭奠的歷史資料。

與此同時,白色恐怖時期的極樂殯儀館,也是指定處理受難政治犯遺體的機構。遺屬如欲領屍,則需繳交不等的費用:根據口述資料,金額約莫在 400 元至 800 元不等,當時的一般月薪約為 100 元至 200 元左右。

在親屬遭捕之後,無論是因家變導致經濟狀況無力負擔,又或是長期遭受情治單位的監視和滋擾,因此出於恐懼而不敢前往領屍;隻身來台的外省籍受難者,甚至根本沒有家屬能夠出面領回遺體。無數的政治受難者,在死難之後,成為長達半世紀的無名孤魂,被草草埋葬在六張犁的山坡上,或是轉往國防醫學院成為教學大體。而這一座(與無數)幾乎被遺忘的不義遺址,便是暴政時至今日仍如大霧籠罩的證明。

《大濛》(A Foggy Tale,2025)裡的少女,自嘉義北上展開的旅途,既是劃開死生的分界,同時也是通向記憶的暗道,與哥哥的受難經驗逐步疊合。若要說《大濛》是歷史電影,少女領回遺體的(冒險)旅程,實際上是在追尋民族的身體──當暴政奪去生前的自由和姓名,在死難後更統一抹消其存在,那麼留下來的我們、活下來的我們,究竟要如何行動?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若要成為真正的台灣人,我們無可迴避地要去面對歷史──不只是紀念歷史,而是持續地處理歷史,超克過去。陳玉勳以慣有的電影語言,在厚重的歷史陰影之中,從常民視角出發,交織出帶著幽默、溫情的白色恐怖記憶。然而,正是因《大濛》的溫情,致使這場與歷史的搏鬥變得可親,搖擺於只是紀念和持續克服之間,成為已經被劃上句點、無需起身行動的「故事」。

但白色恐怖依然是尚未全面解密、根本還不到終點的「故事」,自民間到政府層級的考掘工作,都還需要更多具批判性的視角,方能在轉型正義的文化實踐之中,提陳出更多在大寫敘事之外的認識,而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時代的缺失與複雜性。

可供考察的文獻指出,「轉型正義」一詞在台灣最初的來源,是 2000 年葉俊榮主持的國科會研究專案《轉型正義初探》,尚可追溯至美國政治學者尼爾・克里茲(Neil Kritz)於 1995 年出版的《轉型正義:新興民主國家如何處置前政權》之系列書籍。

不過,「轉型正義」一詞尚需討論的,是其中隱含著時代已然不同、歷史已經過去等意義,以及「正義」伴隨著的單一角度之敘事觀點。是故,此文將採用「處理歷史」一詞,以探討走到今日的「處理歷史」,如何在興建紀念碑之後,還能持續地行動。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面對紀念之形式,法國史學家皮耶・諾哈(Pierre Nora)提出「記憶所繫之處」(lieu de memoire),將「記憶」劃分為以人作為記憶載體的「活的記憶」,與經過轉化、具象徵性的「檔案化記憶」──而「電影」便是需要透過媒介,經由特定實踐而得以檔案化的記憶。

同時,影音形式的文化記憶能夠針對記憶進行揀選、嘗試再現,且因其特性具備高度的公眾傳播力道,而能對過去進行管理,甚至改變當下乃至未來的認知結構。因此,電影所不可迴避的,便是在面對歷史與記憶的過程中,意識到過度簡化敘事空間、窄化省思空間將帶來的風險,才能讓「處理歷史」之中最為重要的「持續性」能夠存在。

因此,生在這座小小多山的國家,我們飽經戰爭與暴政的創傷,依然如此眷戀這座島嶼,就需要以更加嚴肅的目光看待《大濛》,與近代諸多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影視作品,而不該只是停留在單純鼓勵歷史電影存在之必要性,繼續走上召喚情感共鳴、給予創傷救贖的舊路。

也就是說,一部舉重若輕的歷史電影,更加容易成為一種可口的創傷敘事,其靈巧反而會成為「處理歷史」的阻礙。當觀眾又在幾小時內完成旁觀者的受難儀式,被預先設計好的情感出口召喚出乾淨又明亮的眼淚,藝術便再次為了使人理解而美化了苦難──背叛了苦難本身,讓暴政變得可被消化,歷史也因此變得安全,觀眾就再次獲得一種哀傷的滿足,並在感動中赦免了自己,卻不需要起身行動。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談回《大濛》以少女旅程作為全片主軸,電影中場由哥哥所寫的寓言故事為轉折,接近電影尾聲又出現了第二次版本稍微不同的故事內容,在電影中的「歷史」結束之後,又分別以兩場發生在近代的場次,呈現出頭髮已經斑白的少女,在受難者名單上尋找年輕時遇見的車伕,以及最後在醫院與車伕重逢的圓滿結局。

電影前半場少女搭上火車台北,期間險被拐賣到私娼寮,但被人力車車伕所救,二人為籌措領回屍體的費用,嘗試典當手錶、賭十八骰仔(si̍p-pat-tâu-á),也去歌舞團找自小便被送做童養媳的親姊姊幫忙。

然而,來自廣東的車伕其實也自身難保,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退伍之後遇上白色恐怖,在情治單位的刑求下,他也曾供出被懷疑是地下黨的軍中同袍之下落。自特務之口說出的過往,也讓觀眾看見車伕奮力幫助少女尋親的理由,無非是內心負疚,於是遂行一種補償機制。

另一端的親姊姊不願與一同長大的無血緣哥哥結婚,同時也陷入一段對方已有原配的情感關係,雙重的情感陷落亦嘗試呈現當時代女性所遇之處境。即使二人都是泥菩薩過江,卻也同樣有著泥菩薩之心,戮力幫助僅有幾面之緣的少女籌錢。少女旅程前半場的「冒險」質地,便是以純真對抗黑暗,用希望取代絕望。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接著,不斷因故落單的少女,在暗夜讀起寓言,以兩滴水滴蒸發升空,成為白雲,並等待再度相逢,而能共同自由的故事,隱喻著黑暗時代的渴望。

寓言的介入發生在電影過半場左右,因而成為電影結構的轉折,或許將由冒險轉為遇險,自外部世界的逃跑,轉為內在世界的苦難──然而,故事並未劃開不同的質地,電影下半場的少女依舊在逃,只是繼續變換不同場景。

少女不斷被追又被救,形單影隻時被帶進警局,就連遇上的警察也都心存好心,誤入車伕暗殺特務的現場也能全身而退,到後面終於輾轉從極樂殯儀館來到國防醫學院,還會遇見心善的人幫助他們找回哥哥的遺體。

少女的尋親旅程確實曲折,成長之路也同樣顛簸,但電影似乎不忍心讓她看見更多的苦難,更不忍讓她在時代變動中被迫成長,致使在少女遇險之時,總會出現類似車伕的角色,適時對少女伸出援手。

而他們的出現,除了在劇情上讓少女倖免於難,也在戲外作為安撫觀眾的平衡,卻也因此削弱了寓言的張力。每一場危機都會遇上善良的救贖,甚至在結尾安排一場世紀的重逢,冒險和遇險所劃出的成長曲徑就不再有分別,觀眾也將再次回到可以被美化的安全敘事。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試圖用通俗敘事觸碰時代幽靈,這是導演陳玉勳向來的誠懇與溫柔,其優點便是不曾深入理解白色恐怖歷史的觀眾,也能快速地進到故事裡面。然而,電影對小人物的溫情凝視,卻也在歷史暴政之下讓人更加不安,如同行走在那一片白茫茫的大霧,寓言故事的詩意之美也容易成為新的暴力。

尤其是來到現代的電影結尾,第一場戲以民國 82 年,政治受難者遺屬在六張犁公墓的亂草堆中,發現 264 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墓塚。電影自新聞畫面轉至已經年老的少女臉龐,她交代女兒替她去拿到受難者名單,劇情在此時並未交代她是否看見車伕的名字,但也選在下一場去醫院的戲,讓二人再次活著相見。

若電影選擇留在新聞畫面的那一幕,不去呈現少女究竟有沒有找到;又或是在福馬林池裡尋回哥哥的遺體,就停在少女跟在別人的送葬樂隊後面;或甚至是停在少女與車伕就此錯身而過,彼此都被時代給吹散,那麼少女就既是參與者、旁觀者,同時也將成為未來的見證人,電影也將達到一種詩的密度,而能將琥珀裡的死難與時間,化作驅動觀眾在散場後起身行動的可能。

但是,導演的溫暖善意使鏡頭無法久留,於是又轉向另一場追尋,讓少女的成長之路就此斷裂,寓言也無力負擔歷史的重量,最後的重逢更是完成了情感的閉環,卻中斷了思考的循環,《大濛》真正欠缺的,便是在情節之中保留裂縫,或許才能提陳出那一段無法被抹平的白色苦難。

也因此,《大濛》在通俗敘事的成功,正好作為「處理歷史」的遺憾,開始談論也並不完全等於處理,當苦難在戲劇裡有了重逢的感動和圓滿,但真正的歷史從未如此地仁慈──那些淹埋在歷史洪流裡尚未尋回名字的墓塚、無法送達的遺書、還沒有解密的國家檔案,都還沒迎來應該有的結局,更遑論一種圓滿。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當我們面對記憶,並且為其哀悼之後,便會在再現暴政所帶來的虛無之中,找到應該傳承的記憶。接著,我們就必須思考,將要如何傳承,又要傳承什麼?尤其,當歷史經過「電影」,經由特定媒介的傳播工具,而成為新型態的文化記憶──「電影」便會成為更為特殊的文化實踐,因其可以同時透過文本、圖像結構鋪墊出多重的敘事角度,致使在觀看白色恐怖電影時,我們更加需要的並不只是觀看單一敘事的歷史,而是觀看那些「思想」因「電影」而「被存在」的緣由。

也就是說,關於哀悼歷史的方式和形式,以及在哀悼之外更加重要的高度批判性與自我省思,才是在面對「處理歷史」的浩大工程之時,比起撩動觀眾情緒、留滯溫馨結局,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歷史需要不斷地追回、辯證、補述,才能不斷地理解與尋思,以班雅明的新天使之姿,面向過去的殘垣斷壁,背向終極文明的未來。

《大濛》倚靠著記憶的存取而成為實踐,在越發靠近暴政的記憶之所在,我們又要如何在電影把故事都給說完了之後,而能持續地面向過去,看見檔案化記憶所欲提陳的行動意義呢?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當書寫歷史創傷的敘事走到話已說盡的死局,在觀眾被感動之後,就像一陣風撫過一座古老的墓碑,但是什麼也沒能留下。然而,關於紀念碑和「處理歷史」的最大意義,便是當我們開始整理資料、歷史考掘、興建碑文、舉行典禮,將記憶逐步轉譯成為可以恆長留存的檔案化記憶時,也必須關照正在生成的新的遺忘。

此意即為,在進行文化實踐的過程,藝術創作將有更大的風險,讓我們在藝術完成之後便放下面對歷史的慎重。無論這些文化實踐是如何立意良善,當我們將歷史變成一道詩意的風景,紀念便創造了一種幻覺,取代了戮力記憶的初衷,更容易將這樣的觀看融於日常,換來哀悼的儀式性,最終成為成為轉身即忘的漠然。

那麼,除了紀念時代記憶之外,我們要如何防止這種感動換來的冷漠,便是「處理歷史」的文化實踐走到當今,我們所需要面對的,在哀悼之後的下一步。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將會成為訴說白色恐怖的電影裡,因其商業手法、明星陣容,而在台灣影史上記下重要的一筆,我同時也感佩於陳玉勳在混亂的現今選擇白色恐怖作為題材,但也不得不提出疑問──而這也是《大濛》將會面臨的挑戰,在觀眾散場之後,我們是否能回望現實,並且開始思考、行動,因此看見時代背後的複雜敘事與多面性,還是只是徒留一場面對過去的感傷,這便是此部電影與社會實踐之間最為困難的邊界。

同為關於「處理歷史」的影視題材,也並不只《大濛》面臨這樣的問題。在近代的台灣歷史電影裡,亦出現過如《餘燼》(The Embers,2024)這般混淆觀點、模糊不清的作品,也有具備嚴謹的口述歷史、考證史料,但因時代劇之呈現難度之高,致使在最終呈現上差強人意的《流麻溝十五號》(Untold Herstory,2022)

的確,當代觀眾需要像《大濛》這樣具備面向大眾的潛力,能以商業電影將厚重歷史端到對白色恐怖題材無感的觀眾眼前,但我們也不得不看向近幾年選擇以更為艱難的姿態,交出並不一定能被大眾接受,卻絕對能向一個時代發出提問的作品。

《聽海湧》(Three Tears in Borneo,2024)選擇以鮮少有人關注的台籍日本兵為視角,讓邊陲的歷史具備大眾傳播的力道,致使時代並不只是背景,而是成為主角;《由島至島》(From Island to Island,2024)則提供另一種可能,以持續的紀錄嘗試辯證在善良心境與悲情經驗的溫情主義之外,那些屬於時代和人性的共謀。

又或是 VR 作品《無法離開的人》(The Man Who Couldn't Leave,2022)能以沈浸式體驗的特性,逼迫觀眾共同「在場」,將「選擇」也化作敘事的一部分,讓觀看不再只是一種安全的娛樂體驗;而黃土水雕刻作品同名的紀錄片《甘露水》(Daughter of Nectar,2025)更將拍攝延伸為行動本身,並以當代的保存修復行動和時代證言之考掘相互並陳,因而在越發靠近真相之時,以其可被多重理解的複繁手法,成為一部面對巨大歷史身影也能謙遜的作品。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在此之前,文學早已預見這樣的掙扎。2020 年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春山出版合作出版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便以白色恐怖時期至近代發表的小說作品,鋪陳出在戒嚴體制逐漸鬆動、台灣步步邁向民主化的進程中,對歷史和人性更加複雜的認識。

胡淑雯於編序〈倒退著走入未來〉寫道:「在解嚴後社會力爆發,本土化與自由化的浪潮下,白色恐怖逐漸受到研究與重視,並且在大眾化的學習熱情裡,出現了各種通俗的面貌,卻也冒著被『新的政治正確』抹除面貌的風險。這當中最顯著的現象是『冤,錯,假』與『英雄敘事』的風行。」此套小說選捨棄過分化約的歷史意識,也繞開英雄烈士的崇拜,以劃開人性本來的差異,從而復活一種時代底下紛呈的生命力。

2018 年,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策劃的「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記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將數張 QR code 貼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一角,靜默地等待觀者主動的發現,而在被發現以前,這些記憶都是無法離開的陰影。

節錄自《標誌不義──不義遺址視覺標誌與紀念物示範設計展》策展手冊。藝術家陳怡璇之作品《反白》:

於是我開始想像雲端某處有一個乘載訊息的虛擬空間,在你動手去主動發現並觸發答案以前,它不發出聲音也不說話。唯有當使用者盡力排除閱讀上的障礙,做出「反白」以請求「顯示」的動作,真正重要的資訊才會被揭示。它意圖以不主動或部分主動來請求使用者的主動,以不解釋來邀請認識:反之,它的沈默會是使用者無所作為的結果,也是對事不關己的心態最立即的抗議。

觀者唯有主動去行動,被隱藏的重要歷史才會顯現,而透過這樣的形式,以不主動的大量空白逼迫觀者開始參與、進行思辨,才能真正有效益地理解「處理歷史」的真意──如若《大濛》能在敘事上留下更多空白的位置,或許才能在電影結束之後,讓記憶真正開始,而不僅是再現,進而成為可供思辨、傳承的紀念碑。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大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華文創

紀念碑存在的最大意義,便是在我們擁有紀念的所在之後,要如何讓歷史能夠保持開放,因而能共同參與現在,成為通向過去與未來的甬道。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能只是用溫情與愛蓋棺論定,而是需要那些尚未盼到真相與結局的故事,才能透過有形的「檔案化記憶」,賦予無形的「活的記憶」存在位置,不斷地在論述中謀求流動與行動的機會,真正地將過去帶到當下,並且指向那個願望再無紀念碑的未來。

回到電影裡,不義遺址六張犁公墓被發現的那一段史實,直指今日仍因資料佚失、墓區範圍模糊,而無法完整釐清政治受難者的確切名單; 再看向 1999 年,台灣政府開始推動「處理歷史」的工程,當時的綠島人權紀念碑名單只有 953 位政治受難者的刻名,而在 25 年後的現在,紀念碑名錄已增加到 12,060 個名字。

在《大濛》止步於深淵之前,我們便要小心在這樣柔軟的救贖裡,被眼淚、悲憫、感動給填滿,而再無憤怒、反省、行動的可能──當人們都能透過記憶之不可見的圖像而保持警醒時,終有一天,我們將抵達一個不再需要任何反法西斯紀念碑的地方。

綠島十三中隊,自前輩們的長眠之處看出去的景象。/影像提供:黃曦

綠島十三中隊,自前輩們的長眠之處看出去的景象。/影像提供:黃曦

撰文/黃曦
劇照提供/華文創
影像提供/黃曦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2025 年,是這座島嶼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 

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我們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題,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看見電影是如何作為反抗的敘事,電影人又是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

「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台語版〈千風之歌〉

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島嶼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閱讀專題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