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By 文字裡的貓

《花與愛麗絲》:在青春的謊言裡開花,舞蹈少女的靈光

對於青春本身,我們是這樣的:謳歌之,悼念之,嚮往之。往往在自己離開「青春」多年後,我們總會不時回頭,朝著那段浮動的歲月時光,投以欽羨、愛慕的目光與念想,隨著記憶中的輕盈,在眼中緩緩晃動成波紋,搖曳至心底深處,青春就永遠安居於心中,在那最柔軟的一隅,閃閃發光。

歌頌/側寫/探究青春,幾乎成為人類一生的志業,有如神話,亦如露電,而電影嘗試捕捉它翩翩舞蹈的身影,攝影試圖以快門抓到青春閃瞬即逝的瞬間,文學寫下攸關青春的千言萬語──想留下青春曾經存在的證據──也許到頭來,青春之所以存在,不止於個體自身的記憶,便是因為人類不斷向心鑿刻屬於的青春藝術。它們互為記憶,與虛構的燃燒火焰,照亮青春雋永的輪廓,讓我們在心思上,能真正地「抓住」那一簇光。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於 2004 年上映,岩井俊二執導的《花與愛麗絲》(Hana and Alice),原本是一個三部曲的廣告短片,直到它以獨立長片推出至今,已然成為許多影迷心目中,最無可取代的「少女青春」電影之一。花(鈴木杏 飾)與愛麗絲(蒼井優 飾)在冬季月台等車的朦朧身影,在春日百花叢前穿著整齊的高中制服,以舞步相互敬禮,在夏日將雙腳綁上紙杯,翩翩起舞⋯⋯,當這些影像進入觀者的雙眼,轉化成更為深層的情感語境,並在觀看過程冒生了存在靈光,在每一雙眼底悄悄開花。

從廣告短片到一部電影,岩井俊二在多年後的訪談中提及,「花與愛麗絲」在他心目中,已不僅僅是角色,她們沒有因為電影的結束而死去,反而長出了自己的生命,無限延伸至創作者的生命盡處。也因此,他在 2015 年時再度以花與愛麗絲為主角,創作第一部長篇動畫《花與愛麗絲之殺人事件》(The Case of Hana & Alice),作為兩位青春少女十年前的故事前傳,延續自己與少女們的青春感懷,與少女之間如奇幻夢境般的友誼紀事。

少女的友誼,是一個閉鎖且透明的環。旁人費力地擠身進入,和少女們手拉著手,成為更大的圓,嘗試理解,試圖共舞。但有趣的是,我們總是會在最後悲觀地發現,自己永遠只會是局外人──手拉手的巨大圓圈,容不下他人置喙的餘地。少女們有自己的運轉模式,她們發明舞步,自顧自地高升低落,其中雜揉著謊言與真實,愛戀與妒恨,對異性的好奇和想望,是一個多重情感下的共生體,是由少女與少女之間相互的愛,共同築起的青春碉堡。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影史中,不乏描述少女友誼的故事,而她們之所以能在各自的泡泡裡永生,正是因為她們從來沒有在這段只屬於她們的友誼中,想嘗試被世間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花與愛麗絲永遠是花與愛麗絲,(旁)觀者會在這個世界裡,看見因為學長的「失憶」所衍生的一連串謊言、背叛、嫉妒、三角戀,再看見她們在無數種情感的可能性之間跳躍,在友情與愛情之間,嘗試找到自己的「心」,還有個體獨立的形狀。

這份獨立,不只來自角色的個體性,更是指向我們試圖以觀者身分進入少女友誼時,需要超越自我經驗的思考模式,破壞長大後所建立的道德觀,才得以跨出個人與少女之間的設限,來到真正的「少女世界觀」。

破除城牆,翻身一躍,電影的魔力即開始生效。青春少女可以在道德規訓下,恣意地談起愛與恨,也談謊言與記憶,然後她們會在這些家庭/同儕的情感與話語間,看見意識,於是開始學著理解他人,理解自己,最後收束自己的形狀,成長為「女性」。女性主義學者暨心理學家卡羅爾・吉利根(Carol Gilligan)提出的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展現了與彼時著名的心理學家勞倫斯・柯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的正義倫理學不同的面向,後者闡述在兒童時期的善惡懲罰模式與利己主義,往往會幫助一個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順應社會道德,並且學會扮演社會角色;前者則從女性角度出發,留意到正義倫理學的研究樣本,不僅忽視了女性的存在,也忽略了社會規範給予女性的道德枷鎖,以及其之於女性的複雜性,特別是在關懷(care)、親密性(intimacy)、責任(responsibility)、關聯性(connection)中,女性(在社會中)所展現的社會特質。

儘管吉利根的理論,在後續發展出許多批判和衍伸,但在《花與愛麗絲》的故事裡,若從軟性的(自我)道德與關懷出發,觀者似乎就能一窺女性心理成長的切角樣貌。這個由友情開展的開闊空間,她們彼此碰撞,在月台上用腳步輕輕劃出青春的姿態,相互扶持著進入有異性的謊言/不穩定裡,學著摸索更多情感上的可能性,並在青春的國度中學著長大。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學長的關係,來自一個失憶的謊言,同時,故事不只著墨於同輩的異性之情,還有愛麗絲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他們的關係,就像是女孩道出一句中文的「我愛你」,男人則回以一句不對等的「再見」。

說著我愛你,卻只等到自己的回音──那麼丟出去的情感到底是什麼?少女又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少女們困頓於,究竟要以何種姿態面對情感關係上的不確定性,以及單向的愛所構成的虛浮泡泡。她們追著似是幻想的泡泡,向著生命發出的疑問不斷地前行,用角色扮演學著釐清花與愛麗絲的,花與學長的,愛麗絲與自身謊言和真實的分野,她們也學著替謊言承擔責任,在道德、社會規訓與人際情感中,試著推出更高、更廣的視野。

在吉利根的關懷倫理學中,看中的正是女性經驗的相互理解,與父權空間裡的陰性存在。若將花與愛麗絲的友誼,視為在巨大的體制空間下,一個小小的少女烏托邦,在這裡面的她們互為平等,進而將成長的觸角伸向外部的父權空間,從謊言所得到的愛情開始,發展到後來逐漸替他人著想、並且承擔後果的階段,觀者必能看見女孩在自我創造的烏托邦內,是如何輕盈地舞蹈,而在她們與外部環境的他者建立起關係,在情感裡繞了幾圈後,最終醒來時才會回首,發現自己已然朝著長大又更近一步。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等到花意識到學長與自己是無愛的,愛麗絲意識到爸爸與自己的關係只適合收在抽屜裡,偶爾想到再拿出來看一眼,女孩們便明白,愛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它複雜又無解,但能最大限度地拉拔一個少女長大。所以,花決定和學長坦白這一切皆是說謊,愛麗絲向學長坦承自己喜歡上他,但也重複了父親對她說的話:「我愛你。再見。」,這兩個女孩,已經向過去告別,決定承擔愛的責任,轉身向自我的主體性走去。

蒼井優和鈴木杏,透明、輕盈、如夢,也隨著花與愛麗絲的故事永遠凝結。這兩個女孩長大的過程,是有魔法的。在由她們架空,只屬於她們的時間與空間裡,一份自私的謊言都可以長出花苞。而青春便在沒有權力他者的時候,可以藉由一段接一段的芭蕾舞步昇華再昇華,平等再平等,在近乎是共產的無異無分之中,迎向真空的永恆。

眾人一窺少女的夢,在夢醒之後,看見她們仍然在花叢中旋轉、跳躍。我又想起岩井俊二說的,花,愛麗絲,花與愛麗絲,原來真的有自己的生命。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花與愛麗絲》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