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5
By 釀電影
為人父、為人母──2025 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總評
2025 年新北市紀錄片獎的優選影片共 13 部,在主題關懷、形式手法上都多元而豐富。近年來,紀錄片被視為台灣影視創作相對成熟、優秀的一塊,在這次的作品裡,我們能夠看到來自不同生命階段、社會位置的作者們,在親近的家人與遠大的國族之間,拍攝種種關於人與時代、環境與歲月的題目,視角與動機不同,又透露出相似的熱情。
其中,有幾部作品聚焦在「為人父」與「為人母」的形象和心路上,筆者想將它們集合一談。

《今生再會》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先看年輕創作者對「父親」的看待。《今生再會》和《校正回歸》兩部作品,能提供有趣的對照:《今生再會》是父親病逝十五年後、因其留下的荒廢公寓即將拆除,引領導演楊仁回去挖掘文物,以解答心目中「父親究竟是什麼樣子?」、「我是不是真的讓他失望了?」等等來不及有答案的提問。全片穿插過去的家庭錄像、與作者新拍的當下畫面,直截地讓視覺時空的交錯,展露出作者向過去提問、對話的意圖。
尤其,其中有一段是楊仁拿起父親當年愛用的 DV,拍攝現在的生活與家人,再將兩組時空的 4:3 影像左右並置,內容元素偶有互文、又不顯得刻意,在寬螢幕上構成非常過癮的觀看體驗。
也因為片中「過往」的錄像多由父親掌鏡、大多是拍攝母親,因此《今生再會》藏有一條不待明說的副線,是看著從青春年歲作為「女友」、「妻子」的導演母親來到今日,數十年前後的對照──不只是對外在形貌,也對內在心境的變化作觀察。這條副線甚至到最後悄悄上位,為整個敘事作結。

《校正回歸》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而相較於《今生再會》對已逝父親的面貌拼湊、以及和作者內心的「錯過」與「疑惑」之對話,吳培恩導演的《校正回歸》是對依然健在、相處起來也平和的父親的職場現況,及其背後透露的私立大學教育現場困境的探查。
本片聚焦的敏實科技大學,近年受少子化的衝擊而招生銳減九成、教職員裁撤過半、資源與經費都短缺,在該校擔任總務長(並身兼一大串其他職位)的導演父親,面對高層經營學校像在作生意的思維,被困在人不足、錢不夠、事都辦不好的惡性循環間,柔順又狼狽地撐著。
而身為導演的吳培恩,即使將自己的作者聲音藏得很退後,仍不難感受到他對爸爸的溫柔,甚至是心疼。只是在這些心疼同時,他也抱著紀錄片作者的距離感而不多介入、詮釋,甚至給了資方思維的代表「校長」一角相當篇幅,說明理念與處境。表面上,《校正回歸》是一個兒子在理解爸爸的工作,旁觀爸爸的「被對待」,同時也是在觀察爸爸的能力與性格,想像這個父親是怎樣的人。

《助產之聲》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另一方面,比起上面提的兩部「父親」的作品都是從為人子的角度、在看父親與他的環境,另兩部與母親有關的優選影片在題材視野上,更近也更遠。
首先是李芷崡導演的《助產之聲》,雖不聚焦在特定的某個母親,卻和「成為母親」的經驗最為貼近。這部紀錄片拍的是「助產師」這項職業,亦即從產前教育的給予和陪伴、自然產過程的接生、到產後照顧的諮詢等等,整體過程都能幫助孕婦,且不只是實作上、更在心理上的專業人士。
助產師的存在在台灣,不論人數還是大眾認知,都屬於非常少數。然而本片並非理念說明的教材,而是記錄一位年輕助產師投入專業的現場,藉此看見這項技藝在台灣的人才斷層──「我們的老師都是六十幾歲的國寶級前輩了,她們到各縣市去接生,是買敬老高鐵票去的。」那些自認「再做也沒幾年」的老師們,笑說自己的工作是 7-11──二十四小時待命,還常常要熬夜,身體怎麼可能一直撐得住?
於是年輕一輩的危機感,在於要趁來得及,把專業傳承下來。但生產現場有無數突發的變化,而能夠引領她們成長的,唯有經驗。《助產之聲》透過攝影機的「臨場」讓我們看見這項專業至關重要,也藉著主角在言談之餘、難掩的孤寂氣息,提醒大眾穿透陌生、理解這項專業的珍貴。

《遠雷與晚霞》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傅逸佳導演的《遠雷與晚霞》,則類似上面提的兩部「兒子拍父親」之作,是女兒拍攝媽媽。但本片主題又不只在家人範疇之內。導演的母親是在三十年前、從四川成都嫁來台灣的第一代「中配」,這樣的身分讓傅逸佳自童年起,即感受到四周人們對其身分的「好奇」。如今她長到了和當年母親結婚、來台的相同年紀,拿起攝影機跟母親「回鄉」,記錄這位說著「我是台灣人」、但是「當年離開的我想著永遠不要再回來這裡(故鄉),如今卻很想回去」的母親的心境。
《遠雷與晚霞》從導演和媽媽辯論信仰開始──或應該說,是辯論「如果沒有跟你(媽媽)一起信上帝,是不是就等於不夠愛你?」。這位女性在九〇年代移居人生地不熟的台灣,經歷糟糕的婚姻經驗,最終在教會找到活下去的力量。然而作為女兒的導演本人,對於媽媽的身分(帶來的認同難題)及信仰,同樣自小面對了不少課題。這樣的她在鏡頭背後,追著媽媽問認同、問上帝,看似是對主角個人的剖解,實則也是對自身成長中的課題、甚至視角與心境轉變的可能性,提出叩問。
當然,關於家國的隔閡,不是一人一家、兩語三言能說清的,但《遠雷與晚霞》確實讓我們看見大時代裡的個人,以及多重的時代記憶作用在人的身上,可以造成斷裂,也可能帶來(個人層次的)融合與和解。

《房子》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而在上述作品之外,本屆優選影片還有著豐富的視野變化,譬如廖敬堯、徐蘊康導演的《房子》,同樣是大歷史斷層邊緣的人物臉譜。本片拍的是台灣少數未被拆遷、且唯一仍有原住戶的日本時代建築眷村「自強新村」。在被凍結的時空裡,擁有居住權(但沒有產權)的人們繼續生活,與屋頂上的猴子交陪,他們面前沒有強拆期限,卻也很難想像不同的未來。

《浮巢》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陳宏一導演的《她的家》亦聚焦在「房」與「家」,片中六位抗爭女性面對都更、開發、徵收等等各式強拆威脅,是蝦米對抗鯨魚,為堅守名為「家園」的一席之地而奮戰;巫致潔導演的《浮巢》則是以流動的「家的想像」為核心,拍攝一位「半無家者」的處境:正值壯年、社會化程度無虞的主角,在 NGO 的幫助下有基礎的工作技能,卻遲遲不找個正職與住所,長期流浪在首都市中心的街頭。當被導演追問為什麼不租房子?他的辯解是:「誰喜歡在街頭生活?我只是嚮往自由!」

《選擇》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有趣的是,《浮巢》可以再和黃家豪導演的《選擇》並列著看:本片拍的是生活在大都會、這些年一直想「出國生活」,卻始終沒有離開的男子。這樣一位也是困在現況中,或說還在「未選擇」狀態的年輕人,究竟是無法離開,還是遲遲做不下選擇?由此對照《浮巢》,兩位分屬不同環境的同世代男子,究竟是環境不給他們選擇,還是環境造成他們安於/只敢於維持這個不選擇的狀態?

《若無其事》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被環境框住選擇的,還有《若無其事》及《拍下你在囚室裏比V》中,被牢牆絆住未來的青年們。兩部都是香港運動的後話,都圍繞著被判入監的運動青年,其中莫坤菱導演的《若無其事》聚焦被留在「外面」的女性夥伴,從送男友入監到刑滿出獄,這幾年時光裡,她與心底的「疤」獨自相處,也被時間推著往前,無法不離開「原處」。大時代的洪流對個人留下作用,不只是外顯的,更是內在的。

《拍下你在囚室裏比V》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而《拍下你在囚室裏比V》的導演王樂行,則用上了多樣的素材──從社運現場、家庭錄像到貼身記錄,鋪陳自己陪伴弟弟入監前的時光,直到最後一刻。在這兩部片中,已知前方光景、仍坦然去面對的青年身影,讓人看得感慨,更是敬佩;再對照前一段提及的各種生命情境中的青年,更為「選擇」這一概念,蓋上多層的色紙。

《再見小學》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看回海的這一岸,澎湖「虎井嶼」上的虎井小學只剩下不到五位學生,他們在陳蔚慈導演《再見小學》的拍攝期間,一個個畢了業,離開這座澎湖最偏遠的島嶼。本片不只拍下到了最後、「全校只有兩位學生」的特殊教育現場,也藉著不多詮釋的影像距離,讓觀眾觀察與思考:如此開闊的離島情境,帶給成長期的孩童什麼樣的特質?他們的靦腆背後,會否也是對社會/群體關係的不熟稔?

《不完美告別》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最後,還有兩部優選作品的焦點不只在人,也在人與其他生命、與環境的關係。李亦軒導演的《不完美告別》拍的是獸醫師,且是聚焦從寵物長照到安樂離世這段「終局」期間,投注的心力。全片完整而溫柔地記錄了一位主人與他的久病狗狗道別的過程,有著非凡的重量,真情而珍貴;徐仲彥導演的《讓蜜蜂回家》則是拍攝南投蜂農的勞作日常,高山農作的節奏一環接一環,然而當果農(為了滿足消費者在意柳丁的完美外表)定期為柳丁噴灑農藥,致使蜜蜂死亡,緊接的荔枝、龍眼的產季便沒有蜜蜂可採蜜。

《讓蜜蜂回家》劇照/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讓蜜蜂回家》拍蜂農的生活,拍他們辛勞也拍他們談笑,搭配大量的微距攝影讓人看見生態之美,也目睹蜂群病死的哀傷景象。為了扭轉現況,蜂農倡議「柑願計畫」希望喚起消費者的意識,告訴大家有小黑點(意味著沒灑農藥)的柳燈同樣甘甜多汁而安全──人類帶給自然的問題,終究只有人能解決。
以上精彩的作品,透露了新北市紀錄片獎的紀錄片創作不只題材深廣,而且都能以「人」為本,看見人與世界的互動。這樣的眼光,也更能帶領觀眾關注不常想起,卻值得放在心上的。
撰文/張硯拓
劇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獎

2025 新北市紀錄片獎優選影片首映將於 10 月 18 日(六)登場
2025 新北市紀錄片獎將於 10 月 17 日(五)舉辦頒獎典禮,公布前三名作品及評審團特別獎得主,優選影片首映將於 10/18(六)、10/19(日)、10/25(六)、10/26(日)在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