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07
By 釀電影
以青年創作者的目光,看見破碎時代的真相:《關渡電影節》學生單元系列影評——鴻鴻 ╳ 彭紫惠 ╳ 奚浩
作者介紹|鴻鴻
詩人,劇場及電影編導。曾任《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合作編劇,電影作品有《3 橘之戀》、《人間喜劇》、《空中花園》、《穿牆人》。曾獲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國際影評人獎、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作者介紹|彭紫惠
藝術家與電影導演。創作媒材橫跨繪畫、陶瓷與影像。就讀於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藝術創作研究所。首部獨立長片《春行》獲第 71 屆聖塞巴斯堤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貝殼獎,入圍第 61 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並受邀紐約 New Directors/New Films 影展放映。2024 年獲頒中華民國導演協會最佳新導演獎。
作者介紹|奚浩
影像與文學的重度愛好者。曾參與紀錄片拍攝、TIDF 影展評審等工作。目前任教於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開設影美學研究與紀錄片製作等課程。

第 17 屆關渡電影節主視覺。/影像提供:關渡電影節
編按:
短片電影作為許多電影創作者的初始之路,在有限的時間裡,它要求創作者回到最本質的狀態,探尋自身的創作意念、敘事觀點,即使不必負擔長片/商業電影極大的創作成本、票房邏輯。
但要如何在有限的創作資源裡,去蕪存菁地探明、挖掘、提煉以鋪墊往後的創作之路,又或是透過電影創作重新定義自己、找到創作的可能性──對於年輕的電影創作者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過程。
而身為觀眾,我們要如何看見學生製作的短片電影,在可能的敘事瑕疵裡,仍然保有年輕創作者所獨有的生猛、素樸、誠懇,並且看見其中的創作潛力──這便是留待觀眾解答的重要命題。
以學生主導選片、策展的「關渡電影節」至今邁入第 17 屆,今年「學生單元」之六大單元,分別以【餘幕未歇】、【似即若離】、【身位探行】、【拾光憶象】、【霧中縷暉】、【囚影尋徑】,共同構築一道青年創作者的目光:從「幕前/幕後」、「自我/他者」、「回望/向前」等不同切面切入,自策展脈絡切入各式觀點的凝視,將六大單元相互編織成面對世界的一道叩問:置身於急遽變動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在破碎之中,錨定自我的存在?
學生單元 A【餘幕未歇】
當布幕降下,掌聲響起,此刻演出才正開始。
謝幕後,真實的生活才現身──無法排練,亦無從退場。
收錄作品:《閬雨縫》、《變好了沒?》、《風流少女殺人事件》、《地獄哽》
短評撰文/鴻鴻

《閬雨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蕭閔之
《閬雨縫》(導演:蕭閔之)
單親女兒面對母親明顯的重男輕女,兩人心結難解。這個主題實在看太多,端看怎麼處理。歌仔戲班是個有趣的切入點,尤其女兒會在台上扮演兒子,讓穿耳洞行徑惹惱母親更為合理。不過台上的情節和唱詞完全貼合人物真實心境,少了戲裡戲外的層次對比,比較可惜。還有這個戲班從沒見過文武場,連放卡拉的人也沒有,也未免脫離現實。我最喜歡女兒只要生悶氣就坐上車子前座,而母親也知道到哪裡去找她。這種生活互動模式,勝過台詞的千言萬語。

《變好了沒?》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張鈺倫
《變好了沒?》 (導演:張鈺倫)
魔術變得再好,也無法改變現實。這個主題處理得舉重若輕,毫不煽情。我最喜歡主角兩次去教兒童班魔術,面對混亂與挑釁的淡定,那種對人生與事業盡在不言中的無奈。還有帶客戶看房子時,從手心變出名片,對方沒發現,他也一樣自得。身邊那個很盧的朋友,鮮明對比出他的漠然。這種「沒有戲的戲劇性」,本片拿捏得恰到好處。

《風流少女殺人事件》電影劇照/劇照提供:洪瑋婷
《風流少女殺人事件》(導演:洪瑋婷)
剪輯凌厲,風流少女眼神凌厲,讓本片超吸睛。一開始剖西瓜還以為蔡明亮上身,卻原來用驚悚類型語彙糅合新電影與黑電影,後來冰箱中的蘆筍汁淋西瓜又回歸蔡明亮趣味,創意非凡。唯一疑慮:小明從情慾幻想突然轉向拿刀復仇,不見任何動機,到底殺戮的目的是什麼?好像僅靠津津蘆筍汁廣告,說服力還有點不夠。

《地獄哽》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邱孝尊
《地獄哽》(導演:邱孝尊)
單口喜劇演員面對猝死的父親,和父親留下來的囤積物,舊恨在他的表演中大爆發,挑戰劇中和影片觀眾對殘酷與幽默的底線,眼界不凡。冷調的處理手法、母與子收斂的演技,都逼近郭利斯馬基,值得期待。但好不容易把福德神像搬上卡米地舞台,卻輕輕帶過,沒有用到淋漓盡致,比較可惜。
學生 B【似即若離】
她們靠得很近,卻又難以真正觸碰。
有時是互補,有時是牽絆,有時是難以言說的依賴⋯⋯
關係在拉扯與靠近之間變形,像兩條線交織纏繞,
可能繫出柔軟的結,也可能打成難解的死結。
收錄作品:《好久不見》、《二十八天》、《在奇幻地》、《二》
短評撰文/彭紫惠

《好久不見》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蘇愛倫
四部作品皆聚焦兩位女性之間不同的關係與情誼,奇妙的是,她們卻又如此地難以觸及彼此,恰好誠實地呈現出關係的困難與迂迴,並無過於天真或低幼化的呈現。
《好久不見》為一部時長僅有 7 分鐘的停格動畫短片。導演蘇愛倫用纖細的紙質來搭建場景、道具與服裝,恰當地表現出脆弱易感的內在世界,兩個女孩僅靠傳聲筒聯繫不在身邊的對方。「妳還好嗎?」透過傳聲筒的線──畫面上唯一一條,手繪的虛線。這條虛線,維繫了兩個女孩互相陪伴的友誼與失落的情感,導演使用極簡的編制與表達手法,成功地讓人看見黑暗之光。

《二十八天》電影劇照/劇照提供:温晴
二十八天為女性月經平均週期,在温晴執導的短片《二十八天》裡,泳池邊,女孩 A 敏銳察覺另一女孩的異狀,體貼地跟著對方進到廁所。只屬於女性之間,因共通的身體經驗而產生的互相理解,潮濕與乾燥的身體感受,在這部片裡都被溫柔地呈現。隔著廁所門,淡淡地,兩人分享對性的不安,而影片裡,女孩 B 月經終於來了,心理跟身體終於放鬆了。看著看著,彷彿也回想起剛與月經相處的自己。這部短片彷彿給了我們一個輕輕的擁抱。

《在奇幻地》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張學真
《在奇幻地》的導演張學真並不以奇觀化的方式呈現精神病院裡的故事。自然流暢的表演與台詞,像是在看一個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與外在社會隔絕的人們,在精神病院裡度過一日又一日,兩個在裡面認識的少女互相牽掛又互相鬥嘴。但是,隨著出院的日子越來越接近,再度殘酷地將裡面與外面的人劃分成正常與不正常,友誼隨時都會結束的不安感,也存在兩人的心裡。

《二》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藍偉豪
二,可以是兩個個體,也可以是兩條不會碰在一起的平行線。由藍偉豪執導的二,不僅於片名上直接以「二」作為命名,同時也視覺化呈現出女老師車上的兩道刮痕。壓抑的女老師試圖跨越女學生的界線,面對年輕女學生的叛逆與憤怒,兩人的交集最終成為不可能。
學生單元 C【身位探行】
在反覆感知世界與自身位置的過程裡,
我們不斷探測「我」與「他者」、「自我」與「環境」之間的重疊與邊界。
收錄作品:《婚禮》、《近視》、《昏飛》、《I》
短評撰文/奚浩

《婚禮》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薛祖杰
《婚禮》(導演:薛祖杰)
手持的搖晃、灰沉的畫面,模擬紀錄片的影像風格,暗示著這場婚禮是一則寓言,但卻指涉某種真實的狀態。故事的關鍵點是新娘在婚禮上失蹤,但就劇情來說,其實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消失的原因,但這種缺席反而開啟了兩種隱喻想像。第一是暗示一個人選擇缺席自己生命的重要節點,其實是一種狀態,難以說清理由。第二是攝影機所暗示的視角,,當記錄婚禮的攝影機反而成為全片主角,攝影機縱觀全程,持攝影機的人會抽身成為旁觀者,而當新娘拿起攝影機時,她頓然成為反觀自身的清醒者,不再被現實的俗世羈絆,縱身離去。攝影機成為全片關鍵,新娘離開的原因和過程,只藏在攝影機的記憶卡中,至於這暗示著什麼,留下了延伸想像的空間。

《近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張善淳
《近視》(導演:張善淳)
「近視」是一個靈巧的隱喻哽,從眼球引發觀看、關注、關愛的意涵,但隱喻應該點到為止、駐留在神話層,不宜過度落入故事的現實。片中的小女孩看不清世界,央求母親為她點眼藥水,更令人期待的是眼藥水能否點開一個不同的世界,從隱喻開啟另一層故事,更富想像、奇幻或某種不同界域的視覺感與事件,讓隱喻與故事各自發展。靈巧的隱喻如仙女,在此片被拉入凡間,最後遭到母親粗暴的對待,發現終究只有孤孑一身。雖然這可能是導演、編劇或許多人內心寫照,但若多些奇思的事件以包裹隱喻,再增添一些視覺風格的變換,可以拓展更多的意蘊和共鳴。

《昏飛》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陳俊先
《昏飛》(導演:陳俊先)
影像的質地和風格極為到位,對於蔓生糾結於身體內,某種揮之不去的困擾和焦躁,影像本身便傳達出壓抑與掙扎的意象。這是一部共鳴感或說服力很強的作品,無論畫面或思考,各段落的元素融貫,情感節奏拿捏得宜。導演流暢寫意地表達出一種身體困擾的經驗,用幻視作寓,指涉一種黏附於身體內(包括意識)的惱人雜質,無論再用力地拗扭,也擠不出身體,即使吃下最鋒利的纖維也無法刺激排洩,雜質仍困鎖在體內,就算坦裎裸身,別人亦看不到,更體會不了。然而,我們的每一個此刻都伴隨著過去與未來,過去的種種成分與現在融為一體,欲棄不能:每個人都是自己出生以來,甚至出生以前的記憶凝聚,揮之不去的雜質、雜訊,會不會早已是身體的一部分?

《I》電影劇照/劇照提供:許芷甄
《I》(導演:許芷甄)
導演說這部動畫是一個夢境的世界,但看起來更像一道探索意識的長廊。數百年來,人們飛蛾撲火似的想要探尋自我的意識,但印象中有這麼一個比喻:「如果意識是亞馬遜森林,人類對意識的了解程度,大概是在黑暗的森林中立了一座路燈。」這部片恰好是以一盞微弱的燭火起頭,用語言和思考達不到的方式,呈現一場探尋自我意識的歷程。昏暗長廊中閃爍著超現實的物象,動物、進化、鏡像,以及達利風格的蜘蛛爬行在消失的身體與世界之間⋯⋯。這是一部超寫實的作品,但卻寫實地再現出每個人都經歷過的,在昏暗意識迷宮裡打轉的迷流經驗。
學生單元 D【拾光憶象】
記憶或許藏在一捲泛黃底片、一道消逝的光,或一條不斷重返的溪流旁。
它看似屬於自己,卻在不經意間洩露那些尚未理解、尚未放下的過去。
收錄作品:《良夜之歌》、《voyu》、《登月指南》、《熱病》
短評撰文/奚浩

《良夜之歌》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陳祖逵
《良夜之歌》(導演:陳祖逵)
「流」的意象貫穿這部作品的影像,一如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把腳伸進河中,懊惱於永遠踩不到相同的流水,遂生發出一聲感嘆:萬物皆流。此作打撈生活中各種流動的意象,河水、溝圳、海潮、神秘飄移的白霧,用這些意象鋪墊著一段 8 釐米影片,感嘆父親與阿嬤所僅有的消逝時光。流動是電影的本質,其誘人之處,在於可以再現意識與世界的流動性,並且挽留它們。然而,挽留本身就帶有遺憾與無力感,這部片似乎散發著兩種無力感,一是關於至親離世僅存片段回憶的嘆息,另一是創作者與父親之間,可以共感卻又只能遠觀和揣摩的無奈。

《voyu》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黃聖鈞
《voyu》(導演:黃聖鈞、薛若儀)
這部電影由兩段沉重的父子故事交織而成。父親是鄒族原住民博尤・特士庫(漢名杜孝生,1922-2001),日治時期優秀的原住民醫師,1952 年受匪諜案牽連入獄四年。兒子杜銘哲是影片主軸,多年後他重新探尋父親生命的移動足跡,試圖尋回對父親的記憶與理解,也探問自己究竟心歸何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杜銘哲顯少露出笑容,即便事隔多年,被驅逐隔離的漂泊感,以及白色恐怖的陰影,依然籠罩他的臉上,讓人能體會一段不公的待遇,對一個家庭與族群所造成的揮之不去的壓迫。可惜的是影片只有 30 分鐘,難以面面俱到,裝載了情感之後,無法更細緻地道述父子兩人的生命故事,而影片意在傳遞兒子的心路,相對缺少歷史事件與飄移故事的歷程,實為遺珠。

《登月指南》電影劇照/劇照提供:林文傑
《登月指南》(導演:林文傑)
「所有的文字與語言都通往石頭的某處縫隙,跟著一顆早已破碎的鏡頭。」短短七分鐘的影片,埋藏著許多深邃的思索,這是一部由金句譜成的實驗電影。文字會不會搶過影像的風采?影像該做什麼來跟語言共存?片中暗夜的海灘,主角頭上打出探照燈,彷彿是對影像功能的寓言。影像言語文字都是表象,躲藏在大腦皺摺深處的它們不分彼此,揉合混雜成情感與意義,而影像是探照燈,在大腦縫隙中尋找沉澱的物質。黑暗中,在探照燈的強烈照射下,這部片有許多近乎過曝的畫面,過曝是影像的邊界,似乎暗示著此作意圖在探尋影像的邊界,試著用影像挾帶出對世界的反思和感知,並挖出埋藏最深的意義。

2《熱病》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王宏宇
《熱病》(導演:王宏宇)
某些記憶如黑死病,不宜輕易接觸。主角回到童年老宅,觸碰到禁忌的過往,記憶便如病毒一般擴散凌遲。此作的影像風格很強,濃烈的色彩情緒確實表現出鬼魅般的記憶折磨感受。可惜的是二姐角色略顯牽強,主要情節是透過字卡訴說,演員的表演張力有時也蓋過了故事和影像。在故事推進的細節上可以再加強,此外,我相信導演有足夠的能力用影像訴說故事,可以嘗試減少文字的說明。
學生單元 E【霧中縷暉】
尋求答案的旅途並非總是筆直向前,
有時我們只能帶著缺口,行過迷霧。
收錄作品:《原來海上沒有島》、《發財車》、《彈珠汽水女孩》
短評撰文/鴻鴻

《原來海上沒有島》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王智祥
《原來海上沒有島》(導演:王智祥)
在中配議題沸沸揚揚之際,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從對岸的兩個小孩眼中,折射出他們遠赴台灣、拿到或還沒拿到身分的媽媽們。片中在不同建築裡上上下下的奔跑,在巷弄間曲曲折折的追逐,就像他們無路可出、無路可退的人生,也像在浴室練習游泳,只能練誰憋氣憋得更久,卻游不到任何地方。他們想像的台灣島是什麼樣?我們想像的台灣島又是什麼樣?

《發財車》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陳柏翰
《發財車》(導演:陳柏翰)
用一台不堪修復的發財車象徵送貨司機阿禾被世界拋棄的人生,用一個孤獨的孩子召喚他記憶中兒子的童年,這太過明確的類比剛好──也僅能──撐起太過單純的敘事。幸而有陳文彬深具說服力的演出。最有意思的環節是阿禾喜歡捨大路而走崎嶇的僻徑,看不同的風景,這是他和老闆小孩的私樂園,比起教小孩駕車上路的奇幻旅程,更有意在言外的魅力。

1《彈珠汽水女孩》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唯然
《彈珠汽水女孩》(導演:唯然)
一部神奇的電影,美得令人心碎。美來自彈珠女孩真實感爆表的眼神,口吃與流利天衣無縫的交錯,還有口吃父親的二部合唱(簡直詩意);美也來自小孩那些極端在意、卻又可以瞬間毫不在意的環節(例如扔掉的汽水瓶,撿回的破片還能繼續供養,或是與叫她「啞巴怪」的隔壁班男生莫名成為朋友)。所有恰到好處的分寸拿捏,都來自創作者的通透理解。《彈珠汽水女孩》讓我回想起成長中那些微不足道,卻怎麼也過不去的關卡,以及不知什麼時候就過去了。
學生單元 F【囚影尋徑】
當現實空間如牢籠般緊縮,個體如何從縫隙中覓得出路?
收錄作品:《五花肉》、《從魚塭出浮出》、《留學生》
短評撰文/彭紫惠

《留學生》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黃勇嵻
這三部作品都有明確的社會關懷。有回望台灣被殖民的歷史創傷與貧困,不同族群力求生存的處境與哀愁;有探討南部海域環境污染的作品,也有關於東南亞留學生/移工在社會與經濟上不公平處境的觀察。
《留學生》女主角名為阮氏青春,來台求學,看似青春,實則灰僕僕的青春。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導演黃勇嵻於本片巧妙地使用了台灣人熱愛的環保保溫瓶,來諷刺女主角面對看似溫情正確,實則偽善的社會情境。中規中矩的影像語言與有力批判之間存在著有趣反差。

《五花肉》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隋淑芬
《五花肉》與《從魚塭出浮出》,則呈現出兩種表現手法上的極端樣貌。前者由隋淑芬執導,其影像風格拘謹,堪稱細節控,每個部分的處理皆小心翼翼,如同女主角的狀態,謹慎壓抑且細緻地安排一切;後者由杜孟澤執導,呈現出狂野奔放的實驗影像風格,整部片幾乎抽離色彩,使用黑白影像,黑白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替表現的可能性與觀眾的想像力開闢了新的空間。
《五花肉》描述早期原住民女性被殖民的歷史,在與外省人聯姻的家庭中,以犧牲肉身來滿足家人需求。飢餓的孩子,看見母親的秘密,似夢境一般的小男孩視角,卻在寫實場景裡,透過細緻手法編織出匱乏環境裡,小人物辛酸無奈的故事。

《從魚塭浮出》電影劇照/劇照提供:杜孟澤
《從魚塭浮出》全片的處理如影片裡的妖怪,異質並置且異常狂野,把神怪誌的故事合成環境污染,成為新變種異形。聲音設計帶出強烈身體感,逼催觀者捲入自身感官,一邊觀影越覺自己的胃越發緊縮,最終,像是灌了一杯導演替觀眾調製的藍綠色毒牡蠣 shot。
此單元使人看見新一代創作者多元的題材與表現方式,其中有傳統敘事作品,也有近乎錄像藝術的實驗。每一部片都有不同的關懷,讓我驚喜的是,大部分的作品都有極高完整度,並且看得見創作者誠懇的態度──這些潛力極高的導演們揭示了我們,進而思考如何在創作與環境上,跳脫現實的侷限,尋求創造的可能。

《彈珠汽水女孩》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唯然
結語:
今年的六大學生單元中,興許都揭示出年輕世代置身於紛亂世界的軌跡與張力,即使不盡完美,卻也再次將短片電影的力量提陳──在不必滿足於工業體制的前提下,短片創作既是訓練,也是宣示,它既可能成為未來創作的踏腳石,也可能持續作為不容於世的獨立存在。
其中,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嘗試裡,也讓觀眾進一步地持續思考,在一個極為碎片化的時代,電影還能怎麼語言?年輕創作者又能以什麼樣的語言,抵達觀眾的眼與心?
短評撰文/鴻鴻、彭紫惠、奚浩
責任編輯/黃曦
劇照提供/關渡電影節

第 17 屆關渡電影節主視覺。/影像提供:關渡電影節
活動時間:2025/10/11⽇(六)~2025/10/18⽇(六)
舉辦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文生態館、人文廣場
活動票價:影片放映及講座皆為免費入場及自由入座
相關資訊:請由此
關渡電影節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辦,為國內少數由電影系學生主導策畫之影展,每年十月於北藝大校內舉行。放映節目包含全國徵件與國際交流學校之作品,望促進國內外影視科系學生之間的觀摩與學習。
關渡電影節作為展現青年創作者視野的平台,期許年輕世代透過電影藝術來處理不同時期「世界的變遷」與自身的關係。影展活動策劃重視電影創作者之間的交流,期待每一個未來的電影人在此找到新的刺激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