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By CHIH 夏日葵

釀影評 |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當真相被輿論淹沒,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2003 年,日本福岡市教育委員會首度認定一起「教師虐待學童」的相關事件為有罪。隨後,《朝日新聞》以大篇幅報導,《週刊文春》更以「史上最惡劣的殺人教師」為聳動標題,引爆社會輿論。

二十多年後,導演三池崇史將這起事件翻拍成電影《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劇中,母親指控小學教師,對其子不當體罰。事件中的母親律子不僅向週刊爆料,還帶著近五百名律師團隊提告;法庭上,被告教師藪下一再堅稱自己從未施暴,更指控母子「捏造」事實。於是,一場真假難辨的審判就此拉開序幕,真相在爆炸式的媒體報導、民間輿論之間,逐漸失焦,撕裂社會。

然而,真正的問題並非個人,而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斷裂。當媒體與群眾為了合理化己身立場,真相早已被改寫成抓人眼球的故事。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此案件歷時兩年,最終法院駁回指控。但教育委員會卻在十年後,才撤回對教師的處分,這場曠日費時的風暴,揭露出制度的遲鈍與社會的殘酷。在過度資訊化的社會裡,真相早已不是單一實體,而是各種立場與偏見所拼湊出的模樣。人們寧願相信媒體的激情話術,也不願去追問真實的細節,而正是這樣的選擇,成為了暴力種子得以蔓延的溫床。

導演三池崇史將這起事件翻拍成電影,呈現的不只是「惡」的投射,更是人們對真相的渴望與迷惘。遭指控者不僅承受法律審判,更要面對來自群眾的道德審視,其個資更遭全面揭露,談話節目不分青紅皂白地撻伐川上老師,從這名學童的混血背景,乃至川上對二戰戰敗的心結,都成為了導火線。

不過,三池導演於此作不依靠鮮血與暴力作為電影張力,而是聚焦於呈現心理層面的壓迫。隨著攝影機視角,觀眾進入法庭與病房的封閉空間,不斷重複的證詞、揣測與媒體報導,再再營造出比肉體還要痛苦,且更難以迴避的精神痛楚。這種「看似安靜卻令人窒息」的處理,使觀眾感受到真相如何一點一滴地被侵蝕,直到無可辨認。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過往的三池電影裡,角色塑造往往過於極端、流於符號,角色是直接地承擔起暴力與慾望;但在本作裡,藪下的形象既堅持又脆弱,律子的控訴既憤怒又惶惑,甚至拓翔的沉默裡,也帶有不確定的重量。在這些細節裡,三池讓角色不再僅是善與惡的代表,而是透過環境、輿論、制度,捏塑出每一個被推擠到角落的「現實存在」。

其中,更值得注意的還有三池對「距離感」的掌握。此作的電影鏡頭經常保持一種冷靜的旁觀,避免過度渲染,卻又在關鍵時刻推近到角色的臉龐,捕捉下眼神的閃爍與猶疑。收放之間的拿捏,使觀眾既能意識到自己是「外部的觀看者」,又無法不被情緒牽引,正好對應了眾人在真相與捏造之間的矛盾處境。

因此,《捏造:史上最惡的殺人教師》既是三池崇史對社會事件的再表現,也是自身創作風格的一次突破。他不再只是滿足於暴力的衝擊感,而是試圖探入人心的矛盾,讓觀者在看似平靜的畫面中,感受到更深層的焦慮。同時,此作也不同於以往的法庭電影呈現,它不追求抽絲剝繭後的真相,而是將觀眾帶進撕裂的現場,一種無法確定真偽的狀態。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三池似乎要我們明白:我們對真相的渴望,往往也是暴力的延伸,因為在追問「誰是加害者」的同時,我們或許已經站在另一端,將他人推入深淵。

當社會事件的輿論發酵,很大一部分來自媒體的推波助瀾。社會在「誰是受害者」與「誰是加害者」的爭論中,逐漸滑向「絕對正義」的陷阱,而「怪獸家長」一詞的浮現,更進一步揭示出世代差異與教育矛盾。

隨著時代從過去對教師與權威的無條件服從,逐漸走向「努力就能達成一切」的ガンバリズム(堅持世代),再到九〇年代後的高度消費文化,教育現場的權力格局也隨之改變。

父母不再僅僅抱持「為孩子犧牲一切」的觀念,而是將「自我實現」的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不惜投入大量金錢,讓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藍圖成長。這樣的教育文化,教師逐漸失去「價值判斷的引導者」角色,轉而淪為完成家長要求的服務者,而教育高層也經常性地對這樣的失衡現場視而不見。長期下來,教育場域成為消費社會的矛盾縮影: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不斷累積資源,將孩子推向更高層級的競爭;而資源匱乏的家庭則少有機會翻轉階級,形成貧富差距的惡性循環。在這種結構性失衡下,「怪獸家長」的身影逐漸浮現,成為焦慮世代的代表。

而父母對當代社會的焦慮不斷加深,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與對教育體制的不信任,使得教育訴訟案量逐年攀升。學校成為首當其衝的目標,教師被視為軟弱的代罪羔羊,在這樣的環境下,真相的重要性反而退居其次。父母將憤怒投射在教師身上;媒體則不斷地煽動情緒,無形中都構成了一場「捏造抹殺」。這種情境更折射出現代社會的共同焦慮──當社會失去溝通的耐心,指控就成為最直接的語言。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此作並非要告訴我們對錯,而是讓觀眾透過碎片化的敘事,重新檢視事件生成的過程,而三池超越了二元的善惡評斷,並且不再替特定角色貼上標籤,則是他在這三十年間的作品流變──如何更加地理解,理解人性與暴力,理解傷口與隱忍,這也是為什麼在電影的最後,他選擇留給藪下一幕平凡的街景。

那是一種「不再被迫證明什麼」的自由。即使傷痕猶存,藪下終能正視自己為何奮戰。這不僅是他的救贖,也是觀眾的映照: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活著本身並不夠,唯有追問「為什麼而活」,生命才能真正獲得意義。

當社會輿論的轟鳴、法律制度的冰冷,以及媒體塑造出的群體共識,在銀幕上化為無法躲避的陰影,逼迫我們去思考:當下一次類似的事件發生時,我們會選擇成為推波助瀾的旁觀者,還是願意停下腳步,嘗試看見事件背後的複雜性?

或許,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因為答案始終掌握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捏造:史上最惡殺人教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