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9.02
By 釀電影
《辣媽辣妹2》:我看的不是電影,而是千禧世代的青春與困境
讀者投稿/林柏安
睽違 22 年,《辣媽辣妹2》(Freakier Friday,2025)找齊原班人馬重新回歸,讓千禧世代的觀眾彷彿重回 2003 年那個還是青少年的自己。本片在美國爛番茄觀眾指數獲得 90% 以上的高分,但在影評人那邊只獲得 70% 不上不下的成績,說明這又是一部觀眾與影評意見分歧的續集。
部分影評認為:《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2003)的結局完整無懸念,沒必要硬生出續集。也有影評認為第二集只是將第一集的劇情重演一遍,不過只是換個位置:安娜變成媽媽,而安娜的女兒接手安娜原本的位置。
也許就一部電影而言,第一集已經有完整的結局,但人生是一場無限賽局,我們雖然不像飾演安娜的琳賽.蘿涵有著戲劇性的演藝生涯,但每個世代間都有新的衝突需要解決,而換位思考一直都是這系列的主旨,所以才需要推出新版或續集。何況,可能有些觀眾並不知道:2003 年的《辣媽辣妹》,並不是該系列最早的版本。

《怪誕星期五》劇照/來源 IMDb
《怪誕星期五》(1976,又譯手忙腳亂)
《辣媽辣妹》的英文原片名是 Freaky Friday,直譯就是《怪誕星期五》。
最初,《怪誕星期五》是 1973 年一本親子教育向的小說,主要是教導小孩了解父母的辛苦之處,是比較單方向教育小孩的讀物。原作於 1976 年第一次被翻拍成迪士尼電影,該版本由原作者擔任編劇,並新增了媽媽體驗女兒生活的劇情線。此版本當年在台灣上映時被翻譯成《手忙腳亂》,近年在 Disney+ 上線,才被正名為《怪誕星期五》。
有趣的是,這個版本的世代對立是設定在傳統金髮碧眼、只需要乖乖當好家庭主婦的媽媽,與打扮中性,只需要乖乖當好學生的女兒之間的衝突。劇情的深度也只停留在體驗對方的日常生活辛苦之處,並由此製造笑料,例如女兒不會使用洗衣機搞得到處都是泡泡,而媽媽更是劉姥姥逛大觀園,在電腦課(或者該說是打字機課?)搞壞了整間教室的打字機,參與女兒的體育活動更是不知所措。
這個版本並沒有深度探討母女之間的和解,後世會討論《怪誕星期五》,主要是因為飾演女兒安娜的童星,就是未來主演《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1991)等經典電影的傳奇女性電影人,茱蒂.佛斯特。

《辣媽辣妹》劇照/來源:IMDb
《辣媽辣妹》(2003)
雖然辣媽辣妹這個翻譯偏離了英文原片名,卻對接了這個版本中,媽媽這個角色形象的轉變。在這版中,潔米.李.寇蒂斯飾演的媽媽不再是金髮碧眼,只需要當好家庭主婦就好,她不但有自己的事業,還是一位即將再婚的單親媽媽。於是安娜變成媽媽之後,也不需要洗碗洗衣打掃家裡,而是面對無聊的「工作」。
過去的非典型媽媽,如今成為電影的主角,這個全新的形象也暗示了每個千禧世代的子女對父母的一個大哉問:爸媽明明也叛逆過(背離當時的社會期待),為什麼成為父母後卻不能同理孩子?
這個版本的劇情內核,也深入到世代間的和解:母女身體互換不再只是體驗對方生活的辛苦,也包含一些好處,例如安娜變成媽媽後在新書發表會上獲得話語權,而變成女兒的媽媽,起初還想嚴厲地阻止女兒不要用自己的身體吃垃圾食物,到後來也放下矜持,用女兒的身體吃起並認同垃圾食物確實很好吃;甚至這個版本還大膽地擁抱在過去不那麼政治正確的元素做為笑料,像是安娜的暗戀對象,差點愛上媽媽泰絲等等。

《辣媽辣妹》劇照/來源:IMDb
再加上,琳賽.蘿涵與影后潔美.李.寇蒂斯獨特的人格魅力(泰絲在後台飆電吉他那段真的超帥),讓這個再度被翻拍的 IP 上升到了新高度。
除了演員的個人魅力,最關鍵的一點還有:迪士尼將 Teenager pop 的音樂元素加入,即使當年許多音樂評論家都對這種流行文化嗤之以鼻(還記得當年小甜甜布蘭妮也被陳珊妮等人評選為十大爛歌手),但當千禧世代也長大進入權威音樂雜誌工作後,青少年流行音樂的評價被重新定義。像是劇中出現小甜甜布蘭妮的〈Baby One More Time〉,這首於 2020 年被美國《滾石》雜誌評選為史上最偉大的出道單曲,現在千禧世代的我們終於可以大聲地說:布蘭妮(不然你)要怎樣!

《辣媽辣妹2》劇照/迪士尼 提供
《辣媽辣妹2》(2025)
來到這次的續集,英文原片名並不是 Freaky Friday 2,而是 Freakier Friday。
相隔 22 年,千禧世代的這群「安娜」們長大了,有些人像第二集的安娜一樣成為父母,有些人還沒,但也碰過剛進入職場的 Z 世代。
我不否認大致的劇情走向和第一集類似,但裡頭的內核卻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一個內核就是對 YA 電影及 Y2K 文化的懷舊。千禧世代對這些文化保有情懷很正常,但更有趣的是 Z 世代對這些文化的看法:又老又新奇。

《辣媽辣妹2》劇照/迪士尼 提供
雖然她們說小甜甜布蘭妮和酷玩樂團是老東西,不過因為網路、因為串流、因為社群平台,她們能夠知道,甚至也會喜歡這些老東西──也許老派在她們眼裡其實很酷?
有一場很有意思的戲,是傑克長大之後自己開了一間唱片行,在這裡,泰絲拿起小甜甜布蘭妮的《流行禁區》(In the Zone,2003)遮住自己的臉──有發現嗎?小甜甜布蘭妮並不是黑膠唱片時代的歌手,但泰絲拿的卻是黑膠版的《流行禁區》。流行文化總是每幾年就會回潮一次,搞不好有生之年,我們流行的文化,會變成某個世代的復古元素再度流行起來。

《辣媽辣妹2》劇照/迪士尼 提供
第二個內核,是安娜第一集變成媽媽的情節,在第二集成為現實──我們小時候質疑過父母的問題,如今變成反問自己:我有成為童年心目中理想的大人嗎?
劇中最聰明的一個設計,就是安娜長大後的職業:Z 世代偶像的經紀人。倒不是因為這加強安娜為了女兒放棄成為歌手的夢想,而是因為它加強了安娜和 Z 世代在職場上的隔閡。
我們有時候會覺得 Z 世代過於天真,什麼 Z 世代整頓職場?那是因為你們沒碰過迫切需要賺錢的狀況,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她們的理念確實有值得認同的地方。但我們被夾在上個世代與她們之間,很難跟她們說清楚對或錯。

《辣媽辣妹2》劇照/迪士尼 提供
後記:當電影散場
電影散場後,我腦中自動播放起另一首歌做為結束後的 BGM,是小甜甜布蘭妮 2002 年為了自己的電影處女秀《布蘭妮要怎樣》所演唱的主題曲〈I'm Not a Girl, Not Yet a Woman〉,歌詞講的是從小孩到成人,被卡在中間的青少年階段。
如今青少年階段已經遠離,但我們依舊被卡在中間,既不像上個世代的老人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又不像新世代年輕人敢講敢做,歌詞講述的內容對我們這個世代來說,依舊很有感觸。
也許《辣媽辣妹2》不足以留下銘記整個影史的橋段,但至少給予我們這群成為夾心世代的青年一個喘息的空間,回望自己曾經也是敢傻敢衝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