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19
By 文字裡的貓
在虛擬中慄慄在目──從《紅衣小女孩:魔神仔》、《Go Home》、《B 級訃聞》看見女鬼形象的真實恐懼
人類心中的道德尺線、對生命本真的未知,是如何反映在想像「無形之物」,並由此滋長恐懼與禁忌,或許能從世界各地的鬼怪文化中窺見端倪。
存在於幾代人記憶中,從《七夜怪談》(リング,1998~)死法千百萬種(但幾乎都是被男人所害)的貞子,《咒怨》(呪怨,2002)因為戀上他人而被先生殺死的伽椰子,《雙瞳》(Double Vision,2002)天生帶有神能的少女⋯⋯,再到所有無名卻總是成為恐懼化身的,怨死的、冤死的、孤獨死的女人們,她們原先或許就是身著紅衣、跟在登山客身後的小女孩,長成不受父母待見的女兒、不被丈夫青睞的妻子之後,最終成為身著紅衣上吊於懸樑的怨鬼。
女人,就此成了人類對恐懼的想像載體。她們的紅衣與高跟鞋、尖叫與耳語,都成為恐怖片獨有的,對女人的青睞。即使這樣的她們披頭散髮、眼神空洞──即使這樣的女人形象發生在現實社會中,不會有人願意多看她們幾眼,但從口語相傳到圖像時代,恐怖類型作品總一再地「特惠」於女性,不斷地具象化女人與冤怨的連結,並強化傳統文化脈絡中,女人是如何被剝除能動性,如何被刻板印象僵化與框架。
從台灣民俗信仰觀之,我們也能向外窺見亞洲地域是如何在各地拉伸、變造出與傳統婦德背道而馳的女邪魔,並由此思考邪魔化的女性形象,是否一直以來都是道德規範套牢在女人身上的重軛。

《紅衣小女孩:魔神仔》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
如果說,民間口傳的鬼故事、影視化的恐怖片,都是在閱聽/觀看的過程中,延展觀者對恐懼的想像,進而模糊未知/已知的疆界;那麼,若能讓觀眾由此觀察到自身的想像是如何將無形之物的具體形象與女人形象相互連結,進而體察在個人的文化生成過程裡,是什麼樣的社會框架,致使我們形構出「女鬼」們的形象。或許,我們自此才能邁出第一步──在我是人、妳是鬼的差異中,看見不平等的差異,因而在差異中尋求平等。
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於八月至九月策劃的「VR 鬼屋:慄慄在目」單元,則是透過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特性,更進一步地消弭差異,讓現實的肉身踏入「鬼」的異質時空,成為靈界的一員,成為差異本身。
此次選映的七部 VR 作品,蒐羅了台灣、日韓、德法⋯⋯等多國作品,其中包括以真人實景拍攝、動畫創作等不同形式,展現 VR 之臨場特性,並透過各異的人稱視角,帶領觀眾以各式角度重見/重建對恐怖片的想像。
本文將透過來自台灣經典都市傳說的《紅衣小女孩:魔神仔》(2018),日本恐怖大師清水崇的《Go Home》(2020),以及被譽為「VR 版《哭聲》」的韓國《B 級訃聞》(2017),重新聚焦作品中的女鬼形象,如何從冤變怨,如何從人變鬼。

《Go Home》電影劇照/劇照提供:Hiroshima Home Television Co.,Ltd.

《Go Home》電影劇照/劇照提供:Hiroshima Home Television Co.,Ltd.
從觀者戴上裝置,進入戲仿真實的虛擬空間開始,即是在影廳的平面世界以外,位處於真實與虛像間的第三陰性空間。透過全面環繞的立體視覺和沈浸聽覺效果,以及限定情境中的互動式機制,VR 技術有效地將觀者的自身意識與角色、環境媒合,逐步將其校準為統一的感知狀態,藉此成就敘事。以恐怖片為例,VR 技術更有效地讓鬼魔實體化,讓觀者無處可逃,而觀眾便會在虛構影像所再造的陰性空間中,撞見鬼或是成為鬼。
當觀者透過 VR 技術進到了預先設定的世界觀,過分真實的撞鬼經驗究竟是要引領觀者遁入地獄法門,或是重新給予我們從業力輪迴中解脫、得到重生的機會?
鄭卜元執導的《紅衣小女孩:魔神仔》,延續鄉野傳說中的「紅衣小女孩」形象,講述情侶參觀古宅,在愛人想像未來藍圖的同時,也一步步踏進魔神仔的鮮血地獄。此作選擇於故事前期不讓紅衣小女孩現出真身,而是以空間的聲響音效、畫面的色調轉換挑弄觀眾的預期心理,以達到讓觀者精神緊繃、惶惶不安的觀影效果;同樣利用「小女孩」形象的《Go Home》,則是直接在開頭讓觀者看見女鬼/小女孩的模樣,講述一段從墓園開始,由觀眾「陪伴」小女孩踏上一輛破舊斑駁的列車,與接踵而至的魔物交會,找尋回家的歸途。
當《紅衣小女孩:魔神仔》選擇「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利用觀眾的個人記憶「召喚」紅衣小女孩鮮豔奇詭、污血斑斑的形象時;《Go Home》以更暴力黑暗的冒險童話,快速地讓觀者與鬼魂接觸,直接看見變異,口中吐髮、眼睛上吊,斷首折臂的具體輪廓代替想像,成就另一種感官上的不適。儘管兩部作品對於女鬼形象的處理方式不同,但同樣喚起了觀眾對女孩的恐懼。
上述兩種鬼魅的形象,皆有效地引起觀者內心的懼怕與不安,而這也間接地說明了亞洲女性從孩提時期開始,就無法逃離隨時可能發瘋、變異的第二形象。

《紅衣小女孩:魔神仔》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
當女孩長大成人,成功妻子與母親,這份隨時能夠「形變」的被動想像仍如影隨形,甚至變本加厲。韓國導演允珍的《B 級訃聞》,講述男主角收到好友的訃聞,啟程前往參加葬禮。詭異的是,這場葬禮沒有其他人參與,只有好友年邁的母親──只是,這位母親還是母親嗎?
僅需男主角以一句「不需要」,回絕留下晚餐的盛情邀約,就能使母親哭嚎、變異,下定決心殺死素昧平生的男性。一場山霧間的追殺,從男主角奪門而出後,逃亡過程便是故事梗概。就算男主角開車衝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濃霧之中,一路尖叫直到失嗓,也甩不掉攀附在車窗上的母親厲鬼。
女性的變異之所以駭人,即是從甩也甩不掉的想像所開始的。想像她們暗夜獨自碎語哭泣,接著看見她們苦守於夜半鏡前,下一步便是她們面露猙獰,手腳彎曲,嗜血維生──得要走到如此極端、如此悖德,似乎她們才能脫下矇在觀者雙眼上的羞恥布,才會有人看見真正的自己。

《B 級訃聞》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

《紅衣小女孩:魔神仔》電影劇照/劇照提供: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
在台灣的傳統文化裡,若女性生前未婚、不倫、早夭,都可能在死後成為祖譜上的一道空白,想得到家族牌位,不只要結婚,很可能還得產下男性後代,延續香火;又或者,在丈夫死後,女人也要如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才可謂好媳婦、好太太、好女人──而那些來不及成為好女人就在死後被家族除名的、又或是沒能成為守婦道的好女人因此不被承認的,在死後就會成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即使在這樣的文化裡,也相應地生長出了供奉未受家族安頓的女性的姑娘廟、避免女性死後無家的冥婚習俗,可無論花費多少心力補遺,都沒能消弭長期鞏固在傳統價值裡,對於女性未婚/再嫁、結婚/守貞的規範,以及男性依然能「主動」掌握女性生命的權力。
女鬼的形象,某方面乘載了文化脈絡中,性別結構不平等的重中之重,但即使如此拆解,故事裡的一眾女鬼也依然要與能動性更高的人類/觀者拮抗,以自證其「不恐懼」。只是,隨著當代社會不斷反思女性處境,我們應當嘗試瓦解深植人心的女鬼形象,意識到這些似乎不分善惡、向著人類索命的女鬼,背後或許並非真有前世有冤,而是來自父權結構早已內化在社會中,以女性的負面想像再造的女/鬼想像體。
當電影結束,觀者從鬼世界平安離開,電影中的女人與鬼魅,究竟能否在虛擬空間關閉之時,一起關上那些已經背負太久的,難堪、發霉的邪魔形象,一齊平安離開呢?

《B 級訃聞》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
劇照提供/紅衣小女孩股份有限公司、Hiroshima Home Television Co.,Ltd.、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VR鬼屋:慄慄在目」單元
08.15 - 09.21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一樓大廳
※ 詳細場次資訊請見 TFAI 官網或 OPENTIX
家,是孕育生命的搖籃,然而當「我的家庭真可愛~♪」走板變調,美麗家園便成了陰森鬼屋。聽聞「鬼屋」二字是否讓你裹足不前?但俗話說「明知屋有鬼,偏往鬼屋行」,探索未知是人類的天性,影視聽中心邀請你鼓起勇氣,推開沉浸式數位化鬼屋的大門(非物理),一窺它們的身世與故事。
本檔節目蒐羅台灣、VR盛產地法國、德國、阿根廷及日韓等各國作品,有的以動畫創作,有的起用真人實景拍攝,搭配音樂特效,展現VR媒材的臨場感;運用「小孩」元素,等待觀眾去救援,或帶人走上不歸路;各異的人稱視角,讓人獨自面對暗夜降臨時的恐懼,甚至參透邪惡人性;而故事的結局,可能墮落地獄成了抓交替的地縛靈,也可能火化升天、轉世重生。
如果你怕鬼,可從恐怖指數★少的入門;若碰巧你膽大,就請好好享受感官的挑戰。戴著頭顯無法用手遮眼睛,但閉上眼錯過劇情又百般可惜。沒關係,害怕的話大不了轉過頭,但別忘了這是 VR360,最恐怖的可能就在你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