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8
By 張硯拓
《F1》:一代巨星的帥,是唯一的正義
《F1》(2025)是把一流的攝影技術和資源,困在二流的劇本完成度中,再靠著超一流的明星魅力,讓人看完還是挺開心的。
本片在拍攝上得到 FIA(即國際汽車聯盟 a.k.a. F1 主辦單位)的官方支援,得以出入賽事現場,獲得多個車隊的幫助,更有出品方 Apple 的特製相機研發,讓導演 Joseph Kosinski 能最大限度拍出「真實」的車手視角,令人血脈賁張。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而我相信,《F1》在全球的票房告捷,首先應該感謝 Netflix 紀錄影集《Formula 1:飆速求生》七年來的助攻,將賽事魅力推出原本的車迷圈,許多粉絲光是進場目睹那麼多現役車手客串,已經無比興奮了。但我也好奇:在《飆速求生》的實況攝影已經那麼臨場、先進、刺激的現在,《F1》片中的賽車畫面──即使是 IMAX 版本──帶來的震撼感,真的還算非常大嗎?
無論如何,本片繼續證明了近年的大片要熱賣,如果不是大 IP 續集或是改編(但這兩者的可靠性都在衰退),就只能期待進場看片的本身被 eventized(註),大眾最在意的已經不是故事,而是獲得什麼體驗,參與了什麼現象,得到什麼(社群上的)素材和談資。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就故事本身,《F1》的劇本只能說是半套好戲。先不提「前輩、後輩從互看兩皺眉到戮力同心」或是「在心中留下超巨陰影的車禍」等元素,都在我兒時心愛的《閃電霹靂車 ZERO》(1994)和 2001 年的《生死極速》(Driven)看過了──畢竟老哏只要執行得好,就是教科書示範──本片營造了兩人的衝突線、各自的心魔和自尊障壁,卻在後半幾乎放棄治療,沒能真的完成角色。
事實上,競技類型片的宿命在於:一場場比賽的勝負,是編劇清楚地量化角色處境/困境的工具,但也因為太直白了,當場上成敗無法呼應角色的心境起伏,就特別容易被看破手腳:你讓他們無緣無故撞車,或莫名地耍中二,只是為了營造積分上的劣勢,是為了最後決戰的關鍵性/緊張感,把角色的心靈成長放水流。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相較於導演前作《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2022)的劇本之簡單、乾淨,把角色心思連同觀眾的情緒緊緊抓牢,更在最後讓兩代主角唇齒相依;《F1》的劇本來到最終戰,已經把自己寫進一個死胡同,讓誰贏都不對──不讓菜鳥贏,那他的一整條成長線到底是為了什麼?但不讓小布贏,顯然本片幕後的意志不能允許。
這裡明明有個結尾選項:讓菜鳥奪冠,小布三十年沒贏過的懸念依然高掛,但他已經不再遺憾了,拎上背包、走向夕陽,帥到沒朋友──這麼好的收尾,連風見跟史特龍都演給你看過了,偏偏就是不敢選。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不過,我還是得說,即使《F1》的劇本完成度不如《獨行俠》,它畢竟有一項後者沒有的武器,就是小布的微笑。這老兄活生生就是人世間並不公平的鐵證:那一派從容和自信,所謂「毫不費力的帥」,就是巨星的資質,也是拼命三郎阿湯哥如今漸漸放下的。
故事裡,Kerry Condon 飾演的技術總監即使人設老套,至少前半場的專業架勢很好,沒想到一過了夜,就變得小鳥依人,讓人看得很躁。但這或許就是本片的縮影:這終究是個圍繞著小布運轉的商業機器,帥是唯一的正義,因為巨星就是商業價值。在我們持續感嘆新世代沒有「電影巨星」的同時,《F1》證明了老派的明星工業體制,還是很有效的。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最後,說起賽車電影,當然要重提我心目中最好那一部,同時也是我最愛的朗霍華作品《決戰終點線》(Rush,2013),該片的角色塑造、演員詮釋、對賽車作為一項競技與高風險職業的理解與描繪,都無人能及。連《F1》開場沒多久的試車段落,我都想著:這類電影的配樂已經有漢斯季默的《Rush》高高掛在那裡,誰還敢來挑戰?──結果就是他本人(ㄨㄚˊ)。
《F1》是一部光看小布的笑容就讓人開心的電影。當然賽車畫面也加很多分。不過再多的笑容,對我來說,都不比《決戰終點線》的最後、Niki Lauda 之妻因為他為了安全而退賽,給他的那個微笑。那才是一個好故事的印記。

《F1》劇照/華納影業 提供
註釋:
近年的電影熱賣歸功於 eventization 的案例,有創作本身就有意為之的像是《蜘蛛人:無家日》和《死侍與金鋼狼》,也有莫名得到(中學生)社群迷因助攻的如《麥塊電影》和《小小兵2》,當然也有時運機緣結合行銷嗅覺的案例,如「芭本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