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By 黃彥瑄

《冥婚鬧泰大》:改編已非重點?論明星文化與泰國影視工業的跨國再製

《冥婚鬧泰大》翻拍自台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2023)(下簡稱《鬼家人》),延續了以「冥婚」為敘事核心的結構,由此開啟了跨文化詮釋的可能性。原作結合「同志敘事」與「台灣民間信仰」,透過「死去同志角色的冥婚」一事,折射出台灣在後同婚時代的同志困境。

從台灣同志電影史角度來說,原片有意識地翻轉台灣同志電影中長期存在的悲情敘事模式:如《囍宴》(1993)中面對家庭壓力的隱忍吞聲、《藍色大門》(2002)中的既曖昧又苦澀的青春,以及《盛夏光年》(2006)中「愛而不得」的無力感。《鬼家人》主角毛毛的形象,不僅擺脫了「出櫃」作為典型困境的敘事主軸,更象徵當代同志主體在婚姻平權實現後、所面對的更複雜之倫理與家庭結構問題。這樣的敘事轉向,顯示出台灣同志電影從「存在認可」走向「制度內協商」的轉型。

本篇並無意比較兩版之間的改編落差,而是主張以「文化產業結構」的視角,重新審視《冥婚鬧泰大》在「泰國影視文化」脈絡中的意義生成機制。也就是說,與其關注敘事細節如何異於原作,不如將之視為一項「文化工業行動」,涉及明星體制與資本市場策略的重新部署。

明星生產、BL文化與泰國影視工業

泰國的同志影像敘事早已發展出獨特且商品化的文化脈絡。自 2010 年起,泰國大量吸收日本 BL 漫畫(Boys’ Love)元素,發展出本土化的真人劇集,亦即所謂的「Y 系列」。這類影像產品不僅是一種戲劇形式,更是明星生產、粉絲互動與性別想像交織的文化工業機制。Y 系列中的「商業 CP」即是將兩位同性演員作為可消費的情感對象進行包裝與操作,進一步形塑出高度可控的偶像化同志敘事。

在此系統中,演員不再只是角色詮釋者,而是被塑造成「可欲的對象」(desirable object),並透過節目外的互動(如實境秀、代言、音樂合作等)延伸至影像文本之外的真實生活。這種將原本的影劇文本敘事,轉化為明星品牌管理的過程,與 Richard Dyer 所提出的「明星作為一種符號」相呼應。《冥婚鬧泰大》的主演 Billkin(BK)與 PP Krit 正是此機制下的明星產物。兩人先後自 2016、2017 年加入 Nadao Bangkok,透過出演《愛的警報器》中的副 CP 角色而受到關注,並在後續的《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中轉為主 CP 而爆紅。該劇在 BL 框架內展開敘事突破,將青春期的情感困境、性別認同焦慮等主題納入,使 BL 不再停留於粉紅式的戀愛消費,而嘗試提出更具現實性的情感層次,為「Y 系列」引入更厚重的社會意涵。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在《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播出後,BK 與 PP 的螢幕形象引發了廣泛共鳴,然值得注意的是,其背後仍運作著強烈的商品邏輯。兩人在 Nadao 解散後各自成立個人經紀品牌,但依然延續先前的合作關係,這層合作關係不僅涵蓋了兩人的私人情感關係,也包含一套包裹嚴密的商業邏輯,進而形成一套複雜而綿密的互動體制,同時展現出明星品牌的靈活再組裝可能。《冥婚鬧泰大》作為兩人首次登上大銀幕的合作,延續並再生了從《以你的心詮釋我的愛》以來建立的情感想像,不僅呼應了觀眾對於「真實 CP」的投射,也再次實踐了 Y 系列文化下,明星生產與商業操作之間的結構性捆綁。因此,從明星生產機制、到同志敘事的再現政治,《冥婚鬧泰大》提供了一個觀察泰國 BL 工業制度化的關鍵切口。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改編文本作為跨文化商品:泰國影視產業的挪用與再製策略

近年來,泰國影視文化不僅以 BL 劇為對外輸出主力,也積極展開跨文化改編的實驗,成為全球影視市場中極具彈性的內容生產者。無論是 2021 年改編自日本超人氣少女漫畫的泰版《流星花園》,2024 年翻拍自韓國網漫《我的 ID 是江南美人》的《Beauty Newbie》,或取材自台灣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My Precious 初戀》,皆可視為泰國影視工業「複製成功資本模型」的執行策略。在這些案例中,原作所承載的地區性文化被重新梳理,使得改編作品既具有本土感,又能連結全球粉絲基礎,進一步擴張泰國內容產品的文化外銷力。

這種跨文化改編可視為一種「文化轉譯」(cultural translation)的實踐。在此過程中,不同文化資源並非單向挪用,而是透過在地再現與混合(hybridity)重新建構文化意義。以《冥婚鬧泰大》為例,雖其敘事大體延續自台版《我和鬼變成家人那件事》的核心架構,但改編者亦有意識地將「冥婚」此一文化意象植入泰國華人社群的宗教傳統。撿紅包作為冥婚契機的設定,在泰國華人間亦有所本,成為文化遷移中被保留與再生的象徵資本。電影的其一主演 Billkin 在 2024 年參演的《金孫的暴富攻略》,同樣以泰華家庭作為主體背景,從宗族孝道、超度儀式到紙錢焚燒等儀式性實踐,均可見泰國影視對華人文化的展演與再現。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這些作品更深層地反映出泰國影視工業如何藉由文化資本的挪用與再製(reproduction),強化自身在區域文化產業鏈中的地位。泰國作為文化中介(cultural intermediary),選擇性地吸納他國成功文本,不僅反映其高度市場敏感度,也顯示其文化工業已發展出一套成熟的「快速模組化改編」邏輯,使影像敘事成為一種可簡易拼裝、重構的跨國商品。這種運作策略,類似 Koichi Iwabuchi 所謂的「去文化氣味化」(de-odorization)──將在地文化中性化以便全球銷售。

而在《冥婚鬧泰大》中,雖保留了冥婚紅包、華人道士等符號,但主角警察 Menn 所面對的「靈異現象」則嵌入了泰國本地的多元宗教脈絡。從廟宇系統到形色各異的街頭算命攤,既反映了泰國社會高度的宗教多元性,也使電影不只是一部改編作品,而成為一個「文化重構的場域」,進一步模糊了原作與改編之間的邊界。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冥婚鬧泰大》劇照/金盞花大影業 提供

總結

《冥婚鬧泰大》作為改編自台灣同志喜劇的泰國影像作品,展示了當代東南亞影視產業在文本再製、明星生產與文化資本操作上的複合性。本篇並未以「如何改編?」、「改編了什麼?」作為框架,而是從跨文化商品的角度切入,分析泰國影視如何結合明星 CP 文化、複製成功文本,進行文化行銷策略的一環。該片不只是台灣原作的延伸版本,而是經由泰國影視機制重新演算的一種「混血文本」,蘊含著粉絲文化的延續、以及作為東南亞文化產品輸出地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