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裡的貓 喜歡電影,喜歡文學,相信文字自有他能探尋至深的幽微力量;所以書寫至關重要。 各式各樣的聯繫:kishaneaton@gmail.com/instagram : @kishanist 常用的標籤 #影評 #釀影評 #釀電影 #阿莫多瓦 #電影評論 2025.09.24 妳是我的摯友,我的愛人,亦是《我的母親》──阿莫多瓦電影中女/性的愛戀與永恆 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電影所創造出的陰性影像世界,是在一片鮮豔到氾濫的色彩中,敘述一段八點檔般的劇情,煽動觀者的情感,從中聚焦母親、女人、同志族群與性的千姿百態,以迎向存在的主體性,透過出格、叛逆的非典型形象,刺向社會的私密角落,將暗瘡用力撕開,再公諸於世。 2025.08.31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在絕望之巔,我沒有死 「你熟悉那種可怕的融化感,彷彿溶解在流淌的河水中,自我被有機液體化為烏有的感覺嗎?你身上一切堅固、結實的東西,都在令人厭倦的流動中融化,只剩你的頭額。」二十世紀的羅馬尼亞裔法國哲學家蕭沆在 22 歲時寫下《在絕望之巔》,書名以彼時在自殺訃聞中通用的開頭為名:「在絕望之巔,年輕的某人結束了他的生命。」 2025.08.19 在虛擬中慄慄在目──從《紅衣小女孩:魔神仔》、《Go Home》、《B 級訃聞》看見女鬼形象的真實恐懼 女鬼的形象,某方面乘載了文化脈絡中,性別結構不平等的重中之重。女性的變異之所以駭人,即是從甩也甩不掉的想像所開始的,她們暗夜碎語哭泣,接著苦守於夜半鏡前,下一步便是她們面露猙獰,手腳彎曲,嗜血維生——得要走到如此極端、如此悖德,似乎她們才能脫下矇在觀者雙眼上的羞恥布,才會有人看見真正的自己。 2025.07.25 《生生長流》:生命的韌性是從石縫裡創造一朵小花 阿巴斯的電影如詩,寫的詩則如電影;他的影像作品與文學創作總是向世界寄予最為溫潤、專注的凝視——有時寂寞,有時安凝,有時如一道刺骨冷風般鋒利,而有時,是一朵小花,在巨大的裂隙中,仍向著光留下生命的力度。 2025.05.17 我記得,我的身體裡有子彈也有花──以電影回望那年光州 曾遭人為埋沒的光州運動,朴贊郁未在電影裡明說,而是將那些抗爭的、流血的、哭泣的、堅定的、死亡的人們安放於背景,用自己的方式持續發聲,而當代許多的韓國電影/書籍/攝影作品中,也不乏有創作者透過藝術,來重返這段(不)存在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回頭,從國族歷史的暴力中探尋自由的邊界,並向未來的正義持續探問。 2025.05.13 挖出雙眼與肉塊,啜飲體液與鮮血──《燈塔》的黑暗神話 《燈塔》敲開當代通向克蘇魯神話異境的甬道,以自然界龐大未知的黑暗對照渺小人類的存在辯證。奇異、詭譎、不安的影像語言,與兩個男人交纏的孤島狂想曲——絕對的權力和絕對的慾望如罪孽,既向上挑戰自然界向度的未知,也不斷漲大個體生命的量度,向宇宙投以狂妄無畏的眼光,使人持續膨脹,直到肉身爆炸,鮮血四濺。 2025.03.06 《秘密會議》:信仰的初心,與理想的對話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2025.02.14 藍色是普世的愛,人們沐浴其中──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如果說這份愛的靈光在《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中被具現化,那麼賦予愛力量的阿黛兒和艾瑪,則消融了看與被看的差異,消融性/別使其流動,讓她們主動成為生命的敘事者,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剝除,飛越進虛實交融的藍色第三空間,試圖長居於此。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