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裡的貓 喜歡電影,喜歡文學,相信文字自有他能探尋至深的幽微力量;所以書寫至關重要。 各式各樣的聯繫:kishaneaton@gmail.com/instagram : @kishanist 常用的標籤 #奧斯卡 #影評 #釀影評 #釀電影 #電影評論 2025.03.06 《秘密會議》:信仰的初心,與理想的對話 來到今年入圍眾多奧斯卡獎項的劇情片《秘密會議》(Conclave, 2024),雷夫・范恩斯成為天主教樞機主教團長,擔任教宗選舉秘密會議的主席,導演愛德華・伯格(Edward Berger)以電影之名,提出當今天主教入世的方向,亦回應當代日益嚴重的權力鬥爭與性別等社會議題。 2025.02.14 藍色是普世的愛,人們沐浴其中──是《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如果說這份愛的靈光在《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中被具現化,那麼賦予愛力量的阿黛兒和艾瑪,則消融了看與被看的差異,消融性/別使其流動,讓她們主動成為生命的敘事者,將自己從現實生活中剝除,飛越進虛實交融的藍色第三空間,試圖長居於此。 2024.12.17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 ╳ 金馬 61】臺灣電影音樂漫談:刻在你心底的千禧電影音樂──盧律銘 ╳ 許智彥 ╳ 法蘭 電影音樂除了作為輔助與推進電影內容的角色,同時亦肩負延續、擴充,甚至具象化戲劇情感張力的功能,好的電影音樂有助於幫助角色建立定位,並協助推導、操控觀眾的觀影心理,以達到創作者欲傳達的理念訴求。正因如此,一個好的電影音樂本身也會從畫面與角色間的細孔中,冒出屬於自己的生命。 2024.11.27 《21 歲的臨終記事》:留給生者一封存在與生命靈光的信 《21 歲的臨終記事》因疾病和非疾病的視角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時間維度和行進方式——意即,儘管我們以觀看的角度,發現時間在艾蜜莉身上是有限又快速流動的,但在她的家人與朋友身上,卻又幾乎是非線性的、能被暫停的,那似乎可以永遠活在仍有他們存在的平行時空,是死亡似乎不代表消逝的可能性。 2024.11.08 《空房間裡的女人》:凝望失語的音畫縫隙,與記憶切片 《空房間裡的女人》讓觀者落進只存在著一個人的空房間裡,看女人欲在與女兒、伴侶、家人、自己之間的衝突中掘出一個出口,最終卻成了情緒失語的人、結構下的受困者。觀影後,我越想「真正地」觸碰到女人的情緒與慾望,想釐清她的存在在哪裡時,卻一再地穿越過她的形體,只碰到將她囚禁的牆,和看見不屬於他人的生命陰翳。 2024.10.14 【第 11 屆 TIQFF 台灣國際酷兒影展 】台灣酷兒短片競賽入圍作品:錯身而過,對話游離的正發生 多元成家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與形式,在同婚法案通過後,現代社會正在重新賦予「家庭」二字新的意義。無論在這些同志影像中所提出的話語是曖昧或狂放,憂鬱或抵抗,都是試著將 LGBTQ+ 族群的故事從被主流異性戀歷史給邊緣化的支流中一一找回,並重新放置在平等的位置,同樣學習面對婚姻、家庭的生命課題與對話交流。 2024.07.12 《流浪藝人》:在暴力的流浪裡尋找文明的返歸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2024.06.13 《千禧曼波》:流離台北,單純的人 電影開頭是如此雋永,揭示了一段頭也不回的離去、一些單純的人、一整座台北的失魂、一個時代的終結。Vicky 在橋上走著,輕快地,像欲飛的鳥;手裡叼了菸,吸了又吐,頭髮飛揚;林強的音樂和天橋的藍光同時擊向觀眾──那一刻極美,鬱鬱蒼蒼的無謂和千禧台北的紊亂,藍藍的科技的光潑灑上飄揚的身影,最後沒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