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By 黃曦

我佇彼工看見一雙慈悲的目睭──專訪《甘露水》導演黃邦銓 ╳ 林君昵

I. 紅色的太陽

長片版《甘露水》​​(Daughter of Nectar,2025)的開場,是鄉愁的序曲。

郵票與船票,墳墓與海峽,註記離去而未歸的時間,而《甘露水》的第一道意象,白色浪花與紅色太陽交疊,代表著黃土水的啟航。

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台灣邁向日治時期。同年七月,黃土水誕生於艋舺。

自他睜開雙眼的瞬間,紅色太陽已經掛在天頂,太陽的顏色決定了語言和教育,也預示著藝術之夢將以何種形式開展。

或許對黃土水而言,啟航的選擇更像是一條預先被標記的航線,隨著電影《甘露水》的回返,太陽並不只是帝國的紅日,而是指向壓迫之下,卻依然炙熱的藝術追索。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林君昵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林君昵專訪。/攝影:ioauue

第一段敘事,以導演黃邦銓、林君昵尋訪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為軸,訪談學校教職員、查找黃土水的在學資料、記錄學生的勞作過程,也探訪當年的在日台灣人共同居住的「高砂寮」。

現存關於黃土水在此的生活紀錄,大多來自張深切的回憶錄,高砂寮的真實樣貌,早已模糊在時間的風景裡。原為木造建築的高砂寮,在 1923 年因關東大地震倒塌,後來新建的水泥建物也不再專屬台灣人居住,而是隨著無家者、外籍移工的入住,逐漸成為產權混亂的灰色空間。

直到 2007 年的一場祝融,高砂寮成為廢墟,並在 2013 年完全夷為平地。

導演初次尋訪時,高砂寮已重建成療養院,不再保留半點原貌。於是他們將目光轉向網路,開始尋找曾經見過高砂寮的人,最終才找到廢墟探險家しおんさん。

片中呈現的影像資料,便是しおんさん在 2009 至 2013 年間,反覆進入高砂寮廢墟拍攝,留下珍貴的影像。而片中重現的廢墟場景,其實是しおんさん為導演二人重新找到「最像高砂寮」的地方。

從東京搭船出發,前往北海道旭川,沿途所經的海洋,便是電影開場的海上景象。

導演二人的再現,成為本真的追尋,鄉愁也不僅僅是回望,而是以背對未來之姿,在廢墟中前行。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1915 年,在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的資助下,黃土水以公費留學生的身分赴日。原本就具備深厚的東方木雕記憶,明治維新後傳入的西方藝術思想,則令黃土水的藝術語言逐漸轉向。

1920 年,黃土水以雕塑作品《蕃童》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成為台灣藝術史上首位入選帝展的藝術家。

黃土水在準備帝展投件時,已花費大量時間雕刻《兇蕃的獵首》,作品呈現出原住民手執弓箭、彎刀的兇狠形象,但最終入選帝展的卻是他僅花三個月便完成的《蕃童》,以吹奏牧笛的裸身男孩,表茶出牧歌般的平和意象,呈現出吹奏鼻笛的溫順少年形象。

根據鈴木惠可的研究,他認為黃土水在創作作品時,未必有表達社會、政治問題的意識,極有可能是單純追求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類型,但對出身於殖民地的黃土水來說,自從《蕃童》入選,直到他逝世之前,他也都持續地追求以家鄉「台灣」作為表現主題。

在當時的《臺灣日日新報》對談中,黃土水曾提及自己的創作動機,並表示:「藝術不僅僅是描繪現實,而是要盡量將個性充分表現無遺,如此,其真正的價值才會被肯定,藝術的生命也是以此為依歸。我是臺灣人,故想要表現出臺灣的特色。」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黃邦銓和林君昵並未將前段所述的文史資料放進片中,而是決定擷取訪問中較為生活化的敘述,則是因為在尋訪過程中,其實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論證黃土水的「政治立場」,他們便決定將目光放在「人」的身上。

「在黃土水第一次以《蕃童》入圍帝展時,有一位記者寫到,那天坐在帝展接待室等候黃土水,他穿著一身藏青色的毛呢西裝,戴著一頂帽子,很有元氣地走過來,聲音非常響亮。」這也成為電影最後的參考,黃土水一身西裝,獨坐荒原,紫氣東來,佛祖接引。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讓百年前的黃土水化作肉身再現,又讓其實已經尋回的甘露水再次消失?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II. 綠色的太陽

在高村光太郎的藝術論文〈綠色的太陽〉,開頭寫道:「意外地,人是一種會在某些無謂之處裹足不前的生物,所謂的日本畫家受到日本畫之名所困而陷入瓶頸,所謂的西洋畫家則是背負著油彩這個重擔而窒礙難行。」

距離真正的開箱已過兩年,導演二人說服張鴻標家族與林曼麗老師,共同「重演」開箱的過程。他們重新打造塵封半世紀的木箱,所有人再次穿上當日的服裝,回到最後收藏《甘露水》的張家霧峰工廠,而這一次,為的是餞行。

追尋著黃土水的足跡,黃邦銓和林君昵開始閱讀黃土水留下的文字紀錄,便逐漸發覺黃土水想做的不是作品,而是一個有靈魂的人類──「他是真心地希望《甘露水》是活著的。」這是導演二人對黃土水的致敬,也是他們嘗試以電影和土水對話,並重新詮釋《甘露水》的存在。

因此,在長片版《甘露水》中,讓開箱失敗,更讓少女化作人身,牽起土水遠行,也非戲劇性的決定,而是回到創作者之間的對話,與生命和藝術的原點。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2023 年,黃邦銓和林君昵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簡稱「TIDF」),以 Lecture Performance(講述表演)《這不是鄧南光》(This Is Not a Film by Deng Nan-guang,2023),重新呈現國家影視中心典藏的「鄧南光電影」8mm 影像,並推論其中有部分膠卷,其實並非鄧南光之作。

藉由重新拼貼的檔案影像,搭配音樂家王榆鈞的現場演出,黃邦銓與林君昵從研究過程的方法論,延伸到即時創作的現場電影,影像史的重訪與踏查過程,其實就是「紀錄片」本身。

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他們的作品經常被認為「這不是紀錄片」、「紀錄片不能這樣子拍」,但對他們來說,這就像是和一個女生說「裙子不能穿這麼短」,即使「紀錄片」真有其定義,他們也希望電影《甘露水》的最後呈現,可以是「過程」而非「結局」。

這幾年間,黃邦銓與林君昵參與過不少的研討發表會,他們也發現「發表」的本意在於傳遞,無論是分享研究期間獲悉的知識,又或是將研究過程的熱情分享給觀眾,「呈現」其實不需要被「形式」給限制。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而紀錄片的「真實」,其實也並不一定等於「事實」。尤其是訪問張家二代的過程,當《甘露水》來到張家時,片中的受訪者不過才五、六歲,甚至是襁褓中的嬰兒。他們的童年往事,其實都有所出入、彼此矛盾,但這就是觀眾所看見的「真實」,也是關於「記憶」本來的模樣。

「這六個孩子對《甘露水》的印象,更延伸自他們的家庭記憶,即使他們記得,在小的時候會有許多藝文人士聚集在家裡,但他們也沒有辦法深入地知道原因,更不用說理解當下的社會脈絡。因此更多的時候,他們分享的就是父母如何栽培他們,彈琴、練唱時《甘露水》在他們的身後,吃飯的時候也坐在《甘露水》旁邊。」

面對散落的家庭記憶,導演二人也認為紀錄片的「真實」背後,一定有(作者)觀點存在,而尋訪未必能得到「事實」的結論。畢竟關於「歷史」的考究,都需要不斷地追溯,只是已經佚失、無從考證的過去,也不會有真正的「真相」。但作為創作者,他們可以在「過程」本身,透過電影留下「真實」的紀錄。

同時,導演二人也選擇將目光聚焦在生活記憶上,同時也將「過程」所經歷的「真實」,延伸到觀眾的觀影行動中。

回到紀錄片的「定義」,同時涉及田野調查、文獻呈現、虛構敘事的敘事選擇,便是黃邦銓與林君昵嘗試留給觀眾的線索,而在觀看的當下,我們並不一定能直接發現其中的研究細節,但只要觀者選擇主動地回溯電影,便會在回返的過程中,重新拼湊出自己的看見。

電影於是成為一張巨大的拼圖,經歷四季的影像畫面,以四顆不同顏色的太陽區分章節,短/長片版片尾曲的選用⋯⋯等,他們將自身的追索重新放置在電影中,等待觀者自行回返,而綠色的太陽便是打破恆常的定義,將藝術推向自由之處。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III. 黑色的太陽

航行的火紅,解放的綠色,隨著紅色日頭陷落,青天滿布福爾摩沙,黑色是生命的暗面。

黃土水於 1921 年創作《甘露水》並二度入選帝展,隔年以《擺姿態的女人》再次入選;1928 年又再次興起參展念頭,因此開始製作浮雕作品《水牛群像》,在作品完成後,便因過勞且延誤醫治,於 1930 年末辭世。

隨著黃土水的離世,《甘露水》也於 1931 年運返台灣,並為台灣教育會館典藏。直到國民政府時期,因台灣參議會(前身即為台灣教育會館)於 1958 年搬遷,《甘露水》淪落至台中火車站外。

也或許在冥冥之中,已無力守護少女的黃土水,便讓曾與他有過交集的張深切家族遇見《甘露水》,在火車站旁開設外科醫院的張鴻標,最終決定將《甘露水》搬回家收藏。

直到 1974 年,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下,他決定將少女封藏在霧峰工廠深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被噤聲的歷史重量,成為潑灑在少女腿間墨水印記。長大後的孩子憶述,父親總是日日以清水擦拭少女身體,卻不見顏料真正消失;老一輩憶起威權時代的記憶,是親族被關押在獄中,又或躲藏在山中,吶喊提醒親友藏匿、探監送菜抱團哭泣,此後亦是漫長的跟蹤與監聽。

超過半世紀的沉默,是少女與土地陷落以後,眾人無不等待天明。

在黃邦銓、林君昵的研究過程,從國民政府時期的紀錄裡,他們發現《甘露水》身上的藍黑墨水,與被關押在綠島的受刑人書信裡是同樣的「鐵膽墨水」(Iron gall ink)。

國民政府時代的公務用檔案墨水,在書寫時本為透明無色,但混入藍色染料,並經氧化後便會轉為黑色,且利於長期保存,而威權直接介入身體、生命的痕跡,便是《甘露水》曾經存於張家角落,親眼見證黨國體制滲入尋常家庭的證明。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雕像最重要的是眼睛,如果仔細看《甘露水》的眼睛,其實是沒有焦點的。也就是說,《甘露水》是看向眾生的,黃土水是有意識地將這份心念寄在她的身上。」少女自紅日到青天的見證,亦是半眼不閉的真意。

福爾摩沙自混沌挺身,領受甘露水的潤澤,觀音化作眾生之相,度化世間有情眾生。

來到這一世,黃邦銓和林君昵認為,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黃土水,以人身來度化眾生;而《甘露水》也會化作為人,真真正正,有血有肉。

1922 年,黃土水寫下〈出生於臺灣〉,結尾寫道:「⋯⋯然而臺灣是充滿了天賜之美的地上樂土。一旦鄉人們張開眼睛,自由地發揮年輕人的意氣的時刻來臨時,毫無疑問地必然會在此地產生偉大的藝術家。我們一面期待此刻,同時也努力修養自己,爲促進藝術發展而勇敢地,大聲叱喊故鄉的人們應覺醒不再懶怠。期待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來臨,我想這並不是我的幻夢吧!」

在黃邦銓、林君昵的心中,《甘露水》曾以一個姊姊的形象,陪伴著一個普通的台灣家庭,而黃土水的創作精神,也同樣延續在藝術家的心中。因此,他們想要創作的──是當一個八歲的小孩看到,也有可能喜歡上雕刻,有可能會想開始創作的《甘露水》電影。

《甘露水》導演林君昵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林君昵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專訪。/攝影:ioauue

IV. 白色的太陽

從黃邦銓、林君昵初次接觸黃土水作品時,便希望能擺脫歷史與電影的框架,保持未被定義的開放,而這也是他們不斷地追問作品主體性的原因──藝術何以定義?紀錄片應該如何存在?少女與土水能否存於神龕之外?

「我們的熱情來自於對「物」的喜愛,不是喜歡底片、喜歡杯子,而是我們喜歡『這一張底片』或『這一個杯子』,也因為有熱情、有情感在裡面,所以想把對「物」的喜愛分享給觀眾,也就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普世的情感。」高村光太郎以語言突破框架,張深切以戲劇遠離壓迫,黃土水以身體力行的實踐重新定義藝術,並且深信藝術能夠為台灣劃開新的時代肖像,而這並不只是因為他們作為藝術家,而是他們真正地作為人──因此在看見喜愛或苦難之後,能夠重新照見自我,與鄉愁的本質。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甘露水》導演黃邦銓(右)、林君昵(左)專訪。/攝影:ioauue

而在黃邦銓、林君昵的創作路上,則是不斷地追索與從旁描述,慢慢地靠近翁鬧、鄧南光、黃土水、甘露水──但只是靠近,而非成為──要能真正地清晰指認世間萬物,直接地語言是無用處的,唯有不斷地透過拆解語言的形容和總和,我們或許才能真正地靠近,並且看見。

在電影結尾,是少女牽起土水,看似行向日出,音樂悠悠響起,是土水吹起口哨,遠行的路上,有花開和鳥鳴。

從黃土水的時代開始,人類的移動距離開始變長了,我們得以看見生命中不曾見聞的思想,而真正升起太陽的日子,是當藝術可以去到任何地方,屬於藝術的鄉愁,便會從行動開始。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甘露水》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採訪、撰文/黃曦
攝影/ioauue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2025 年,是這座島嶼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 

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我們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題,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看見電影是如何作為反抗的敘事,電影人又是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

「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台語版〈千風之歌〉

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島嶼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閱讀專題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