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By 黃曦

《春雨424》: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

1970 年 4 月 24 日,曾經轟動一時的刺蔣案,已經來到 55 週年。紀錄片《春雨424》(When the Spring Rain Falls,2025)其中一段,導演馮賢賢問黃文雄,是否還記得刺蔣行動那天的天氣,黃文雄轉頭看向車窗外的綿綿陰雨,他說,那天的天氣也是這樣,春雨未停。

後來發生的事情,成為案上的歷史。紐約廣場大飯店,掠過頭上 20 公分,子彈留在玻璃旋轉門上,蔣經國未死,黃文雄遭一票美國警察制伏,衝上來的鄭自才(即鄭自財)被警棍打得頭破血流,兩人隨即被送往監獄「大墓」。

而今,作為年輕後輩的我們,還能在街頭望見前輩與我們坐在一起的身影,或是在聽滅火器唱「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時,再次想起必不能忘的反抗記憶。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紀錄片《春雨424》全長共四集,今夏已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播出,前後花了六年的時間完成,行經台灣、美國、瑞典等地,許多研究刺蔣案的資料,多將目光擺在黃文雄和鄭自才身上,以及暗殺行動本身的政治意義,但《春雨424》反而選擇將鏡頭拉遠,關注驚心動魄的刺殺行動背後,藏身於歷史裂隙的女性──黃晴美,她是黃文雄的妹妹,也是鄭自才的第一任妻子。

馮賢賢選擇將視線放在三位行動者,在刺蔣案之後的流亡、遷徙、返鄉,以及政治行動為一個人、一個家族所帶來的,漫長、晦澀、天翻地覆的生命變化。正因如此,《春雨424》同時以政治為核心,卻也提陳反抗史詩背後,一道更接近核心的提問:在威權年代,何為不服從的姿態,何為因愛遂行的暴力,何為被迫的離散與紮根?

留美青年對蔣經國行刺,其中牽涉當時的台美關係、黨國體制、海外台獨組織運動,背後脈絡之龐雜,而馮賢賢透過檔案資料、家族影像、ABC 新聞畫面,以及黃晴美的回憶錄,使觀眾可以越過閉塞年代的複雜脈絡,經由鄭自才、黃文雄的逃亡過程,與黃晴美的國際救援行動,看見國家機器如何跨越海洋進行追捕,以及行動者的人生如何飄散在家以外的地方。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反過來說,佔據《春雨424》核心位置的,其實是刺蔣、棄保逃亡之後,關於「返鄉」的行動。

鄭自才潛逃至瑞士尋求政治庇護,輾轉經瑞典尋求曾經協助彭明敏的教授 Mr. Bernhard,隨後黃晴美也帶孩子前往瑞典團聚。後因美國政府提出引渡要求,瑞典政府便逮捕鄭自才,準備將他遣送回美國。片中呈現黃晴美和國際人權組織在瑞典機場的請願畫面,另一端的鄭自才已因長期絕食而陷入昏迷狀態。救援團體未能阻止引渡,隨後黃晴美也因體力不支而昏厥。最後,鄭自被引渡回美國。

黃文雄則逃亡至加拿大,完全地消聲匿跡,直到 1992 年於歐洲會面陳菊,陳菊返台後以〈二十一年生死兩茫茫──喜見刺蔣案黃文雄志士〉刊登在《自立早報》,台灣人才再次獲悉黃文雄的消息。1996 年,黃文雄衝破「黑名單」回到台灣。從棄保離開美國,一直到偷渡回台灣的 25 年,黃文雄的地下生活未必是東躲西藏,其實也小心地過上尋常的地上生活,而在他逃亡期間則是靠「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援助。

而大眾目光較少看見的,便是在浩大的逃亡背後,擔任協助、扶持、救援位置的黃晴美。黃晴美在刺蔣行動之前,偕同哥哥黃文雄步行前往紐約廣場大飯店,手槍也是她從包包裡掏出來,親手交給黃文雄的。當刺殺行動失敗,親眼看見哥哥被逮補,上前救援的丈夫亦遭拘捕,黃晴美形容在當下彷彿被石化,即使身體想上前,卻思及還有兩個孩子必須照顧,因此只得站在原地,目送哥哥和丈夫離開。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在這之後,黃晴美於國際間奔走尋求救援,亦成功與海外台獨組織共同籌措保釋金,同時還要獨立撫養一雙兒女長大。導演馮賢賢曾經提到,之所以歷史為「History」而非「Herstory」,正是因為女性對社會的貢獻、犧牲,往往被視為大寫敘事之外的小史,而她想為黃晴美尋回應當有的歷史定位,才決定開始拍攝《春雨424》。

眾人聽聞「政治」便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黃晴美是主動地參與革命行動,更處身光環之外,在她生前從未公開談論自己在刺蔣案所扮演的角色,而《春雨424》最大的突破,便是將黃晴美的名字,與鄭自才、黃文雄二人並置,完整地形塑出黃晴美的主體性。

而馮賢賢的敘事選擇,也不同於過往論述,經常以鄭自才之妻、黃文雄胞妹現身的黃晴美。《春雨424》後半段,記錄黃晴美參與策劃行動、擔任後勤、提供救援,獨自撫養兒女、選擇離婚展開自己的人生、堅持母語運動。

從黃晴美的身影延伸出的另一道反思,便是女性在革命行動中,如何展現個人的政治姿態與人生選擇,透過朗讀和繪畫,馮賢賢重建了黃晴美在歷史中的身影,也同時向大寫敘事的歷史提出疑問:為什麼歷史總由男性寫成?為什麼女性行動者在運動的勞動、情感,經常不被歷史重視?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劃開的沉默,其實是在半個世紀之後,帶領觀眾看見另一種政治的現身,而回到片中的敘事策略,更是直指權力崩解之前與其後,人如何背負殘瓦,繼續活著。

片中,許多受訪者憶起當年的行動,則認為行動本身是為鬆綁難以撼動的蔣家政權,刺蔣案本身更代表台灣人對極權統治的反抗意志,背後便是出自解放家鄉的深刻牽掛,而這一份對土地的愛,更指出革命不只是一時半刻的浪漫敘事,而是橫跨一生,散落世界,遠離所愛的人生決定。

回到電影敘事上,也因當年的相關紀錄極少,馮賢賢並未選擇以紀實的戲劇重演來呈現當年,而是透過朗讀、動畫、新聞畫面帶出事件本身,再以過往的生活影像紀錄和運動者年老後的訪談畫面接合生命時序。

隨著導演走訪各地,嘗試拼湊刺蔣案的全貌,也以黃文雄流亡時期的前女友、鄭自才的第二任妻子的訪問內容,呈現出行動者趕赴革命之外,回到常民生活也可能有的缺陷;亦拉伸出在英雄敘事之外,扣下板機、撫養孩子,流亡海外、為愛奔走,都是面對暴政而不願屈從,同樣勇敢、堅韌的生命選擇。

同時,也將一定的篇幅聚焦在行動者的家人身上,藉由鄭自才胞姊的訪問、黃文雄與黃晴美兄弟姊妹的訪問,呈現官方檔案所不可見的一面,亦由此拉伸出威權如何以幽靈的方式,蟄伏在每一個常民心內。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春雨424》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隨著鄭自才、黃文雄先後衝破黑名單回到台灣,黃晴美在 2018 年辭世於瑞典,回顧漫長的流亡歲月,他們背負了半個世紀的重擔,直至今日仍為台灣、為獨立、為民主起身行動。而我們之所以必須看見歷史,看見民主前輩來時的足跡,便是因為時至今日的台灣,依然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也唯有記憶方能成為陽光,劃破島嶼上的陰影——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釀電影》「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金馬 62 專題。/影像提供:釀電影

2025 年,是這座島嶼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 

處身海霧與暗影之間,我們以「若是貓霧光出,心著就袂閣驚惶──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為題,從個人記憶的碎片到集體歷史的裂隙,看見電影是如何作為反抗的敘事,電影人又是如何成為堅韌的存在。

「佇我墓前,毋通為我悲傷,請你毋通為我流目屎。我無佇彼個所在,無睏佇遐,已經離開,無睏佇遐。我已化作千風,自由自在佇天頂飛,親像陣陣的風,輕輕吹,漂浮佇無限的天頂。」──台語版〈千風之歌〉

在一幀一幀的影格間穿越重重霧氣,在面朝世界、回望家國的張力之間,持續尋找島嶼的歷史,讓過去不再遺忘,恐懼不再遮蔽,以電影作為時代的脊骨──剩下,就是我們的事了。

成為島嶼的脊骨,致時代的電影人|閱讀專題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