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By 黃曦

牽手西蒙・波娃,修理紅白機的生命實踐──專訪林予晞

十年來的林予晞,穿梭在鏡頭前後,她成為百年前的女人,與百年後執起相機的自己遙遙相望,時間在她的身上不只是通道,也成為刻劃在她心口上的名字。

在她最新出版的寫真誌《役旅》,她一次又一次回到影像的源頭,凝視那些無法被命名的片刻。第一幕便是重返時代裡的春梅,顛沛流離的女人命運,在穿越百年之後,春梅又再次看向百年前的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那是林予晞記在心口上的第二個名字,同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珍・奧斯汀(Jane Austen)──那些在語言裡開路的女人,讓她得以找到與自身的對話位置。

「因為她們是白人女性,所以有機會創作、有空間思考,那一個身處貧窮、種姓的女人呢?她還有沒有機會存在?」像是跨越時空的遞信,也是她而今的自我省思。

當然每一段生命都有難處,但是無需為生計煩憂,也不會被逼迫生育──會不會才讓女人得以成為真正的人?女性的壓迫問題必然推回到哲學探討,女人要揚棄文明,作為男人所不是的──當一個女人,保持女人的狀態,成為一個女人──以事業影響家庭生活,以生之動能影響這個世界。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開始在成為角色之前與之後,執起相機之前與之後,時時刻刻地與西蒙・波娃對話。

「如果妳想改變事情,但妳沒有起身,妳就不要怪沒有人理解妳。妳存在了嗎?妳出來了嗎?」

「這個世界之所以長成這樣,是因為妳沒有參與,如果妳要改變,那麼妳必須參與。」

這樣的自問,也像對自己與鏡頭之間的對質。春梅,西蒙・波娃,其後還有淑芬,喬平,知君。十年之間,林予晞的生命似乎不停地在轉譯,從影像到身體,從身體到書寫,從書寫道思想。她演戲、拍照、寫字,也讀哲學與社會學。

若說電影總在凝視「女人如何身於世界」,林予晞便是以身體為器、觀景窗為甬道,向著深淵提問:女人如何存在於世界?我如何存在於自己?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在性別出現之前,她第一次感覺到「慾望」,是在紅白機裡頭。

每次打電動,都要等叔叔來阿嬤家幫忙組裝,但是想玩電動的心太強烈,她就自己翻出被藏起的紅白機,嘗試自己組裝。「我那時候還沒去上學過,紅白機接 AV 端子有三個顏色,紅白黃,插頭長得像吹風機我就試試看,電視上也有三個顏色,原來顏色要對顏色,然後『砰』,紅白機就亮了!」她說世界在那一刻跟著打開了,真正的啟蒙來自能動性,而非性別意識。

她說這是巧合,因為從小個性就急,不喜歡受制於人,但是所有人的生之動能,其實在文明介入之前都是一樣的──因為存有慾望,於是行動,而真正的自由是不需要他人的允許,也能自己找到開關。

而這也成為長大以後的思辨與行動,「我的底片自己沖,要去哪裡就自己開車,我如果可以自己去到那些很遠的地方,就不用受制於人,這件事很重要。」有一次她拍了一系列的枯樹,朋友說很像是「男性」拍的攝影作品,於是她反過來拆解,影像裡有逐漸凋零的枯枝,也有新綠的枝椏,死生同時存在的風景,為什麼出現了二元性別?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其實文化、藝術是很男性化、很陽剛的。歷史上被認為『嚴肅』的產出,只要它被視為有份量、必須認真看待的作品,它就會因此成為『陽性』,而女人握在手上的,也會被男性收割。我剛才提到的作家,她們寫的東西是『言情小說』,工業時代出現的『大文豪』全是男性,這是因為文學作為一個『嚴肅場域』是被劃分給男人的──女人依然可以寫小說,但只能寫愛情,就連『文豪』這個詞,本身也帶著陽剛的氣質。」

「妳拍的作品很不像女生」背後的潛台詞便是「女生應該是某一種樣子」,而「應該」所挾帶的暴力,便是性別、藝術怎麼能夠輕易地被指認一種固定的模樣?林予晞拍枯樹和荒地,同時也熱愛打遊戲。

遊戲世界又是另一個性別的實驗場,可以自由地變化姓名、重新命名,甚至一次又一次地重生,即使一切設定與真實世界背道而馳,卻也是現實世界的沉默倒影。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我在捏遊戲角色的時候,都會捏男角,因為系統的女角選項太貧乏了,胸大、腰細、皮膚白皙透潤──大家都長得一樣,大家都長得「想像」,妳看著那一排角色,會覺得裡面沒有自己。所以就只能想說,那就捏一個至少看起來可以正常一點的男角吧。」男人因為捏起來賞心悅目而選女角,女人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而捏男角,熊或男人的問題也同樣出現在遊戲世界,只能這樣選多是因為別無選擇。

早就被性別給預設的遊戲世界,「創造」的自由也並不中性,回到真實世界之後,如果男人被預設為果斷、勇敢、抵抗,女人被期待為柔軟、體貼、順從,那麼真正存於生命的中間地帶,漂浮於陰陽之間,可以怎麼樣看待世界?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這一切還是要先回到「慾望」。「She looks like a woman but acts like a man.」林予晞說,她的慾望有兩種語言──當世界的權力語言是男性化的,那我就把這裡的語言學會,接著用我的身體說出來,你喜歡看美女?可以,我讓你看。但我也會拿走我想要的東西。這不是取悅,而是交換。

因為慾望在現實世界重生,於是決定登入遊戲、學會規則,懂得在裡面重生,偶爾游移於對立,才有辦法同時政治與愛。

第一步是學會規則,林予晞說:「性別這件事,最自由的時候反而是妳開始有能力玩它。因為知悉規則、碰到邊界,就像舞者要知道力從哪裡來,才能優雅地亂,而那個『亂』是掌握秩序之後的亂。以前我會覺得性別框架是束縛,後來才發現那其實是表演的場域,妳懂規則和語言,就能表演出想被看到的樣子。」

這是她從小練就的生存方式,大人和她說:「妳要懂事,要照顧妹妹。」她就選擇照做,甚至做得更多。從父母、老師到導演,她不大會當面反抗「權威」,而是順著,但是記下來,等到權力結構反過來的那一天,就輪到她輕巧地索要──這一代的女人們必須學會的暗術,已經從「要不要反抗」變成「要怎麼反抗」,權力的配置、語言的陷阱,規則就寫在那裡,那就看妳要不要學游泳,因為這個世界不會給妳岸。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有一種平等就是這樣撐開來的,她一直在想女性凝視這件事,其實並不是要取代男性凝視,也不是要奪走別人的觀看,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觀看,每個人都能選擇要怎麼看世界,而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平等。

「後來我才明白,這一切其實都跟性別有關。男人和女人是如何被教育的,如果妳同時擁有兩種能量,妳就變得很危險,因為人家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妳。可是我很喜歡這種模糊。因為模糊就是自由。」

而這是第二步,再活一次。回到眾多女生的性別啟蒙,多是初經來臨,在這之前的林予晞說,自己幾乎沒有性別意識,但是從小就喜歡模仿父親,因為他是家中最強勢的角色。父親經常在家分享他在外面的事業,感佩之餘她也經常自問:「為什麼他可以的,我不行?」進化論的選擇,當然是要承繼最強的那一方。

父親掛在嘴上的髒話,來到林予晞身上便是「這條玩具蛇長得好像𡳞鳥(lān-tsiáu)」,她在想的是,你們都喜歡這樣子,那我模仿有錯嗎?而大人聽聞也並未斥責她,反而被她的反應給逗樂,而對林予晞來說,其實是以勤懇的長女病交換來的實驗空間。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第三步是政治,林予晞說:「如果要說我喜歡什麼大師,我講出來的幾乎都是男的。這是為什麼?因為『大師』真的只有那些人,你不能怪我為什麼只講得出這些人的名字,這個世界長久以來給出的榜樣就長這樣。」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談『性別操演』(Gender Performativity),在性別劃分之外更多的是比較。但是「女」就是被分配了不好的條件,陽性標誌為正大光明、有勇氣敢挑戰,陰性標誌為柔弱膽小、隱忍且不敢說,老實說世界就是厭「女」的──如果不談男女,這些特質在比較之下便是劣等的。

回到西蒙・波娃的存在主義,「你想成為怎樣的人?你想要什麼樣的標籤,那就自己去拿。」林予晞說她從小就不想坐等別人分配,她想要自己去拿,還要拿得漂亮,讓別人無話可說。

「我也不會否定男性榜樣所帶來的價值,我不覺得他們不好。只是現在時代不同了。你如果繼續用上一個時代的論述想要領銜世界,也不要忘記我們都有腦袋,有一天我會變得跟你一樣,所以你最好確保你現在帶給我的東西,也是你以後能承擔的。我不介意吸收,但我也會奉還。」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還在當空服員的時期,林予晞多為中性打扮,處身極度性別化的場域,過度規訓的性別勞動是笑容也會被量化。但是服裝儀容評比低分,她就用其他方式,如服務態度、夥伴協作來彌補,這是她以行動「談判」所得來的,並不只是盲目對抗,而更是在結構裡如水流動。

而空服員的工作,更像是「角色扮演」,在成為演員之後,林予晞也認為比起「表演」,自己更像是在「行動」,如果世界要她上戲,那就演得好,這便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力量。

在演戲這件事上,鏡頭前有了看與被看,無論性別,權力關係皆永恆存在。林予晞到了後面才慢慢理解,她不一定要拒絕票量,反而能將凝視轉換,由她來決定看或是不看,攻守交換就在這一瞬間──作為一個女性創作者,自我矛盾之處便是觀看的框架,既然它沒有解法,也就只能選擇與之共存。

如果要當一個漂亮的女演員,就當一個會思考的漂亮女演員,女人不一定要拒絕凝視,也可以擁有被凝視的主導權,那麼我們又為什麼要在抵抗與順從之間選邊站呢?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我也會節食、運動、維持外貌,花很多心力和預算在美學勞動上。我有時候也會想,那我豈不是女性主義的大敵?豈不是物化女性的幫兇?但思考不用在這裡就停下來,人要反抗結構其實很困難,能夠長出反身性的思考,已經很不容易了。」

自長女病、社會性所延伸出的角色扮演,回到演員身上便是懂得觀察情緒、處理情緒,甚至是預測危機以對抗凶險,林予晞的長女病成為她的工作,同時也是她的創作,演戲與讀書,拍照與寫作,其實都是一樣的,模仿與修補之間,理解比表達還要重要。

「我現在看世界的方式是觀察『條件』。你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你受到過什麼影響?這背後的歷史、文化、家庭結構是什麼?這些都會決定我們能不能自由。以前我會直接罵,但那只是情緒,不是思考。現在的我更想知道──他為什麼要那樣?」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回頭看近幾年的性別衝突,林予晞當然為許多人的行為感到悲哀,但更為了一種生命的局限性而感到可憐,接著她又會開始懷疑起自己,是不是也用一種高傲的姿態旁觀他人之苦──這個反思會是最重要的,當你意識到自己也有權力之後,才不會變成另一種壓迫者。

她經常自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女性主義者,卻又搖擺於反覆的提問裡,才發現成為女性主義者是一場持續的練習:它提醒你意識權力、語言,並且退後一步,重新看待世界,才能作為一個持續學習,並且保持懷疑的人。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她從空服員轉向演員,再成為攝影師的過程,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辯證,林予晞以「真實我」、「演員我」、「角色我」來重新構築自我。真實的自己擁有經驗,而能給予演員的自己意識;演員的自己存在意識,而能推展角色的自己行動;角色的自己因為行動,而能提供真實的自己記憶──作為林予晞,三者互為表裡,最終再將養分放進她的觀景窗,與她所看見的世界。

她說,她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其實跟她和世界的關係一樣,如果不能在角色裡全然自在,就當作是理解世界的途徑。「如果是標籤化的扮演,我就當夢一場,做一場那樣的人的夢,進入那樣的人的生命遊戲,或是反過來給自己一些提醒,讓自己避免在真實自我做出同樣的選擇。」而三種不同的自己,要如何周旋於世界,同樣是一進一退的華爾滋。

「我現在會先停下來,想一下對方為什麼會這樣,試著去理解結構,或許就能同理對方。不過有很多人都以為同理等於原諒,但其實真正的同理是知道對方長成的模樣,即使還是無法肯認對方,但至少自己不會一直困在別人的生命裡。」以往在面對不平,藝術往往會顯得徒勞。

但是回到成為角色,成為真正的人,藝術究竟能改變什麼呢?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藝術最重要的或許在於容納矛盾,它能夠同時悲傷但又平靜,憤怒但又慈悲,混沌的狀態就會和生命本身越來越接近。」在思想還沒有成形之前,把自己放進去,那一份不確定性往往才是藝術創作最為珍貴的地方。

而這或許也回應了林予晞對創作的想像──以一種有機的生命狀態,培養出面對風險的準備。

回到生活裡的具體練習,開車找路、自己沖片,同時作為創作者,同時是一個女人,而將生活信仰實踐於行動的過程,便是不斷地修理與懷疑,並且擁有一個自己的房間──她的心眼,她的身體,作為面向世界的觀景窗──那些壞掉的,終究會亮起來。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林予晞專訪。/攝影:ioauue


採訪、撰文/黃曦
攝影/ioauue

《役旅:林予晞出道十一周年角色場景寫真誌》Nomad in Roles/書封提供:林予晞

《役旅:林予晞出道十一周年角色場景寫真誌》Nomad in Roles/書封提供:林予晞

《役旅:林予晞出道十一周年角色場景寫真誌》Nomad in Roles

身兼演員與攝影師身分的林予晞,於 2014 年出道後十一年,首度推出寫真誌。由日本自然系人像攝影大師濱田英明的視角與鏡頭,捕捉出林予晞回望演員之路的真情流露。此本寫真書沿著林予晞過去曾與劇組一起奮鬥過的場景足跡,從現下一步步回望他這十一年的演員生涯中,幾部重要作品的代表場景。

在回顧演員之路的旅程中,也夾雜著身為演員以外的真實人生。林予晞與濱田英明一起在場景中穿梭,重溫了幼時記憶裡的萬華,亦回到作為林予晞自己時,他最常沉澱心情、轉換角色時的暗房。在攝影界人人崇仰的大師濱田英明的鏡頭下,平日做為攝影師的林予晞,重新感受自己在鏡頭下的樣貌。生命之路的一道道光影,遂在兩人的凝視與對話中,交織出可貴且難得的時光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