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By 釀電影
【釀書摘】《故事放映中:臺灣文學影視化百年旅程》靜默中的撕裂:女性書寫與新電影的交織現場
本文摘自《故事放映中:臺灣文學影視化百年旅程》,遠流出版
作者/羅珮嘉
作者簡介:
羅珮嘉,畢業於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廣電系,以及英國倫敦大學電影史與視覺媒體研究所。曾任公共電視臺小助理和社區大學電影學程講師,以及臺灣女性影像學會祕書長暨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總監。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推廣合作處處長。經常受邀擔任國內外客座講師和評審,如德國科隆女性影展競賽、柏林影展泰迪熊獎,以及金鐘獎及金馬獎評審。二○二四年受封法國文化及藝術騎士。
雙重轉型
一九七〇年代末到一九八〇年代的臺灣,是一個「講真話」的年代。社會鬆綁,文化多元萌芽,讓過去被壓抑的聲音有了出口。臺灣女性思潮亦受到歐美女性主義影響,女性開始質疑家庭制度、傳統性別分工與社會建構的道德規範,而女性書寫的興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轉折中展開,成為一種揭露與抵抗的文化實踐。透過個人經驗與私密書寫的政治化,作家們不再僅描繪理想化的母職或貞潔女性,而是揭示壓迫結構中的矛盾與掙扎,形塑出嶄新的主體敘事。幾位女性作家像是李昂、廖輝英、蕭麗紅等人,都將女性的身體經驗、身分困境與情感壓抑,對照當時多變的社會處境放上文學舞臺,開創出嶄新的女性書寫語境。她們筆下的女性角色,往往身處權力關係的邊緣,但並非單純的受害者,而是充滿主體性的反抗者與掙扎者。
與此同時,臺灣電影也進入新浪潮時期。一批年輕導演如楊德昌、侯孝賢、萬仁、曾壯祥、陳坤厚、但漢章等人,開始挑戰傳統敘事套路,轉而關注庶民生活與土地情感。他們不再追求戲劇性的高潮迭起,而是將焦點放在日常經驗與社會變遷,並在形式上運用長鏡頭、自然光與非職業演員等寫實元素,試圖以真實取代虛構,透過影像語言描繪臺灣社會的生命樣貌。
在這樣的文化轉型中,女性文學與臺灣新電影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共振。李昂的《殺夫》和《暗夜》,廖輝英的《油麻菜籽》,蕭麗紅的《桂花巷》,正是這一時代交會的產物。從小說走向銀幕,成為新電影代表性的作品。這些改編作品所呈現的,不僅是女性主體在文學中的突破,也象徵著影像作為再現工具如何參與性別議題的公共討論。當女性文學進入影像場域,不僅是形式上的變化,從文本到影像,從閱讀到凝視,在在都是一場觀看政治與詮釋權的轉移過程。

《殺夫》電影劇照02/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影像中的割裂與凝視:《殺夫》、《暗夜》的觀看政治
李昂於一九八〇年代創作的《殺夫》與《暗夜》,皆以尖銳且挑釁性的筆法挑戰當時社會對女性、身體與婚姻的主流價值觀。《殺夫》以一樁女性殺害丈夫的案件為藍本,描述主角林氏童年目睹母親自殺的創傷經驗,以及婚後長期遭受性暴力與家暴的壓迫,最終走向殺夫的極端行動。李昂如剃刀劃開父權體系,小說筆法冷峻且富含政治隱喻,赤裸展現女性主體的創傷與反撲,極端的情節挑戰文學與社會邊界,為臺灣女性主義文學奠定重要里程碑。
《暗夜》的風格則更為深沉幽微。此中篇小說延續李昂對女性身體和自主的關注,但轉向都市資本主義下的情慾書寫,並以性、外遇、道德與商業結構為主軸,揭示一九八〇年代臺灣社會中物慾橫流與道德崩解的現象。小說由男性角色主導敘事,題材涉及股票、投資與財務操作,透過人物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揭露男性的虛偽與慾望。這部都市寓言式小說在慾望與禁忌之間游移,也強化了性別結構與階級焦慮的交織。
然而,文字與影像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小說可透過內心獨白、語言象徵與心理堆疊建構人物意識,而電影則須轉化為攝影、聲音、剪輯與場面調度等元素的安排,使觀眾「看到」文字中無形的情緒與結構。以《殺夫》(一九八四)為例,導演曾壯祥選擇以強烈的蒙太奇剪輯呈現小說中的意象,如開膛破肚的豬隻與血跡斑斑的屠刀,來暗喻林氏被摧殘的身體與生活。這些視覺符號並非重現情節,而是一種精神層次的轉譯,試圖讓觀眾「感受」而非僅「觀看」壓迫。

《殺夫》電影劇照02/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電影中,狹窄幽閉的家、陳舊壓抑的臥室與封閉的浴室空間,透過長鏡頭,呈現心理牢籠的意象,對應小說中角色命運無所逃避的宿命感。這種電影語言建構出壓抑與爆發間的緊張張力,使《殺夫》成為女性主義影像表述的重要例子。然而,運用蒙太奇與視覺暴力強化身體經驗的極端狀態也引發不少爭議,影像中的暴力過度凝視女性身體,反而可能弱化小說對父權體制的批判力。
相較於《殺夫》的暴力與寂靜交織的極端風格,《暗夜》(一九八六)電影版則採心理懸疑的低語路線。導演但漢章將小說中較為複雜的連環敘事,簡化為妻子李琳出軌的單線故事,並透過光影、聲音與物件的安排,展現角色慾望與情感的內在裂痕。空間的錯位與人物互動的游移,構築出從家庭到旅館、從三合院到都市空間的流動象徵,體現現代女性在禁忌與慾望間的心理撕裂。
《暗夜》在處理角色慾望的視覺表徵時,多次運用鏡子與重複鏡頭來傳達主角對自我身分的游移不定。這種潛意識暗示與非線性敘事的結合,使影片在形式與內涵上展現高度實驗性,也突顯新電影對心理空間與主體視角的探索。小說的版本強調資本社會下的權力遊戲與性別壓迫,而電影則更集中於女性慾望的視覺轉譯與空間象徵。這種聚焦轉變雖有助於傳達都市女性的情緒張力,但也可能淡化小說原有的社會批判意圖。

《油麻菜籽》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緘默的日常與勞動:《油麻菜籽》、《桂花巷》的柔性抵抗
與李昂以身體政治為切入點不同,廖輝英與蕭麗紅則展現當時女性文學世界裡截然不同的文采。她們筆下的身體不是直接被書寫的對象,而是透過「操勞」、「母性」、「奉獻」等行為表現出女性迫於無奈的社會性模樣。
廖輝英擅長描繪臺灣庶民女性的日常經驗與家庭變遷,文字風格平實而情感深厚。在短篇小說《油麻菜籽》裡,她以兩代女性在傳統婦道與現代價值衝突下的掙扎為主軸,描寫母職背後被遮蔽的傷痕與矛盾,並挑戰「母愛」神話中單一、理想化的形象。小說語言細膩且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內心獨白與情緒流動構成文本主體,並運用比喻與心理描寫,使讀者能夠貼近女性生命的幽微複雜。小說一推出即引發廣泛共鳴,特別在女性讀者中獲得高度認同。
電影版則由萬仁執導,他選擇以客觀與觀察式的鏡頭語言,以外部凝視的角度重構小說事件,並淡化戲劇衝突,強化日常微觀行動中的抵抗意味,因此兩個文本在語言風格、敘事視角、時間結構與情感基調等層面展現出顯著差異。電影的情緒多透過長鏡頭、靜態構圖與自然光呈現,並以場景氛圍營造「緘默」風格,轉化文字中的激烈情緒,緩慢帶出人物面對困境的凝視。不過電影的核心價值仍然忠於原著的基調,其改編劇本由廖輝英和侯孝賢共同編劇,是四部改編作品中唯一由原小說作者參與劇本的作品,並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油麻菜籽》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與《油麻菜籽》一樣貫串臺灣女性在家庭和社會的變遷的經典小說還有蕭麗紅的《桂花巷》,描繪斷掌女性從偏遠漁村進入婚姻體制與傳統宅第,時時刻刻警戒於驚濤駭浪的女性身分和主導權的能動性掙扎。蕭麗紅以獨白手法強調心理變化與身體感知,敘事時間不斷穿梭於童年與成長歲月,形成一種「過去在現在中發酵」的敘事節奏。並藉由內在獨白與細膩記憶,台語諺語與古典語彙,顯現廣泛的歷史與階級視角,建構宏觀的女性書寫風貌。她不僅書寫女性如何受制於傳統家庭與父權制度,更突顯她們如何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策略,勾勒出臺灣女性史詩般的生命輪廓。
與萬仁同樣擁有新電影寫實風格的陳坤厚,延續自身對女性題材的敏銳觀察,以較為線性的時間敘事處理《桂花巷》小說的歷史與文化氛圍。他運用自然光、復古場景與細緻服飾設計,以及緩慢節奏營造如同舊照片般的「 被凝視的過去」。宅院、小巷與漁村不僅為敘事場景,也成為記憶與身分的空間象徵。桂花樹下的沉默,街頭的聲,也都是無語中傳遞情感的方式。小說具有強烈語言美學與歷史層次,電影在呈現上則較為含蓄與溫柔, 雖保留了對女性困境的描繪,性別批判性卻略顯淡化,更多是聚焦在女性成長歷程中,貫穿近七十年時空、逐步消失的文化地景,以及對觀眾的情感共鳴與記憶的喚起。

《油麻菜籽》電影劇照/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結語
無論是《殺夫》的極端反撲、《暗夜》的心理潛流,抑或《油麻菜籽》(一九八四)和《桂花巷》(一九八七)的日常柔性抗爭,這些改編作品不僅是文學與影像對話的成果,更是對性別體制與社會結構的深刻反思。「靜默」,呼應了新電影去戲劇化的美學特徵——低語對話、凝視鏡頭與自然光構成的風格語言;而「撕裂」,則象徵著女性主義意識在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年代臺灣文學與社會中逐漸浮現的輪廓,撕開父權的包裹與性別的沉默,使壓抑的經驗得以語言化、影像化。
小說與電影作為不同的空間載體,分別透過文字與影像的敘述策略,揭示女性如何在被社會安置的空間中承受生命的重量。在這些空間裡,她們的身體記憶創傷,她們的勞動維繫生存,她們的慾望在凝視中緩慢甦醒。空間因此成為情感與歷史的沉積層,也是權力交錯與性別政治得以被視覺化的場域。
女性文學的改編電影,為文化再現開啟了嶄新的視角,亦激發觀者對觀看政治與性別敘事的反思。儘管原著來自女性之筆,但多數改編工作仍掌握在男性導演與編劇手中,這使女性經驗在轉譯過程中可能產生視角的偏移與詮釋的張力。本文所涉及的小說多以第一人稱敘述出發,透過內在獨白建構主體經驗,然而影像改編往往轉為第三人稱視角,由導演以其美學風格與社會觀點重構語言與情節,轉譯過程中的權力關係不容忽視。這不只是媒介的轉換,更是一場觀看、詮釋與再現的政治行動,也是一場文化記憶如何被篩選、折射與重構的深層辯證。
在這樣的過程中,「她們」如何被看見,又如何掙脫觀看的框架;「她們」如何述說,又如何被述說,仍是當代再讀這些作品時,值得反覆叩問的核心。

《殺夫》電影劇照/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參考書目
◎ 張亦絢,〈如果一粒菜籽不死:重看萬仁的第一部長片《油麻菜籽》〉,《 Fa 電影賞析》一八六期,二〇二一年。
◎ 黃建業,〈文學電影的兩個啟示〉,焦雄屏編,《台灣新電影》,臺北,時報出版,一九八八年。
◎ 黃儀冠,〈性別.凝視.再現—李昂小說《殺夫》、《暗夜》之電影改編與影像詮釋〉,《東吳中文學報》二十二期,二〇一一年十一月,頁三四五~三七四。
◎ 黃彥瑄,〈【他踏浪而來】性別、鄉土與欲望:《桂花巷》中的身體政治〉,《放映週報》七四七期,二〇二三年十一月。
劇照提供/海鵬影業
劇照來源/MyVideo 影音

《故事放映中:臺灣文學影視化百年旅程》書籍封面。/影像提供:遠流出版
█ 首部全面性解析臺灣文學影視化專書 █
本書是一部全面且深入探討臺灣文學改編為影視作品的專著,匯集了二十餘篇精彩文章。內容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細膩勾勒出從日治時期至當代,近百年間,臺灣文學在銀幕上所展現的多元風貌與時代印記。
書中大致區分為四大主題:【映畫時代|隨片登臺】探討早期臺灣電影的發展,包括歌仔戲風靡一時,以及辯士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聚光燈|類型與風格】聚焦於不同文學類型在影視改編中的呈現。【長鏡頭|社會寫真】深入剖析文學作品如何透過影視鏡頭反映社會現實,涵蓋鄉土文學的土地情懷、臺灣新電影的成長敘事等。【場面調度|多元轉譯】特別關注文學作家與其作品在影視改編中的多種方式,例如對日治時期文學的改編策略,以及「閱讀時光」和「飛閱文學地景」等文學影像計畫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