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31
By 釀電影
【2025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熟悉的地貌與超乎所想的景色──劇情片組、紀錄片組評審專文
〈劇情片組:游珈瑄 評審專文〉
我們的眼光無可避免地受經驗限制,形成個人化的世界,電影卻允許我們貪心地參與千千萬萬個別人的世界。
有時候明明踩在熟悉的地貌,卻看見超乎所想的景色;有時候步入異域,才察覺那邊的人與我族並無不同。短片少了市場壓力,選題選材、風格形式、各種選擇相形之下都能夠更大膽自由地表現。本屆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劇情片共徵得一百二十三部作品,從一泡尿、一個難以逃脫的養豬場、一道只有主角聽見的外星訊號、一場天台上的死亡遊戲,到一組快鬧翻的桌球搭檔,皆為本屆創作者為觀眾開啟的港口鑰。風格以寫實居多,不乏也有類型片(時代歷史片、歌舞片)的嘗試。
寫實故事不只將主題表達清晰,更帶來新意。

《山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首先是「寫實」到令人誤以為是紀錄片的《囤》,廖川瑩導演將前作紀錄片發展成劇情片,領我們深入囤積雜物的一戶尋常人家。親子間的自然互動為全片亮點,用輕輕的力道揭開這個家的沈重秘密;《山羌》則在常見的階級對抗中向觀眾提出新的探問──故事描述鄉村少年長年吞忍階級不平,累積種種憤恨,並在有機會反擊的一刻,陷入新的一番矛盾;《黑犬》影像敘事節制且靈活,以父親的夢為引,將觀眾拉進忽夢忽醒的魔幻地帶,替沈重難解的照顧者議題帶來意外的溫柔釋放。父女在最後一場的演出,令人為之動容。
當臺灣成為別人眼中嚮往的未來時,那會是什麼樣子?

《原來海上沒有島》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留學生》描述兩位從越南來臺的留學生發現自己的待遇與移工無異,見識到臺灣校方的貪與惡,來自馬來西亞的黃勇嵻導演藉著本片,提出多元的視角;生於福建的王智祥導演則在《原來海上沒有島》裡發出一種矛盾的鄉愁,在離鄉的不捨與必然中間,讓我們看見臺灣的另一種風貌。
不只類型片的嘗試多樣化,且類型包裝也更精良。

《黃尿一夢》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陳群導演的《黃尿一夢》,在各種時空翻玩「尿和前女友」的組合,使其穿越時空,以不同身分重現,對主角輪番進行精神拷問;而《青春的回擊殺球》以靈媒咒術與桌球隊為串連故事的元素,替少年的成長焦慮進行辯證。

《青春的回擊殺球》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本屆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劇情片組入圍作品,將在 11 月 1 至 2 日、11 月 7 至 9 日期間,於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放映。本屆題材多元,觀點豐富,不只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精彩演出,也有導演風格出奇的類型之作,誠摯邀請各位前往欣賞這些優秀的作品。
〈劇情片組:張誌騰 評審專文〉
有幸參與今年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的評選,作品如一面面鏡子,映照出這代年輕創作者最真誠的渴望。今年的作品橫跨家庭、校園、社會議題與類型片的嘗試,觀影過程充滿享受,能感受到一股赤裸的真誠。我認為,今年的作品最鮮明的特色是議題的廣泛與風格的多元。從孩童視角到類型片實驗,創作者們試著帶領觀看者回到天真卻又銳利的觀察方式,將深沉的思考投射到簡單的故事裡。
例如,臺北藝術大學王智祥導演的《原來海上沒有島》與世新大學黃勇嵻導演的《留學生》,這兩部作品便用不同的生活背景看著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觀點。

《私人宇宙》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在類型片的嘗試上,今年的作品展現了令人驚艷的企圖心。臺灣藝術大學王浩泰導演的《青春的回擊殺球》已在金穗獎獲得許多關注,其跳脫寫實風格,融合桌球、催眠與青春校園,比例拿捏恰到好處,在荒誕的劇情中也能接住情感,展現出成熟的類型片表現。臺北藝術大學陳群導演的《黃尿一夢》則勇於挑戰尺度,精緻的攝影與節奏把控,塑造了有趣的觀影體驗。臺灣藝術大學劉晨曦導演的《私人宇宙》劇本充滿幽默與戲謔,也讓我印象深刻。

《寂寞貓蛋糕》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除了類型片的探索,我也看到多位導演將一些真摯的私人情感融入作品中。例如,臺灣藝術大學楊羚導演的《黑犬》在釜山影展已有好成績,新作《寂寞貓蛋糕》延續其獨特氣質,細膩描繪了老年生活的孤獨、親情關係的複雜,以及對生命的關懷。輔仁大學林季衡導演的《動物本能》則展現了獨特的內斂與詩意,導演選擇收斂戲劇張力,透過角色微妙的行為與眼神,暗示深層情感。

《近視》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臺灣藝術大學廖川瑩的《囤》,以寫實的場景、細節巧思與小演員自在動人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臺北藝術大學張善淳導演的《近視》,巧妙運用眼藥水元素,試圖抓住成長的瞬間。臺灣藝術大學曾靖婷導演的《彈珠汽水女孩》成功傳達了關於成長、勇氣與家庭支持的普世價值,儘管在敘事節奏與角色深度上仍有提升空間,但其所展現的真誠與潛力足以彌補。
從今年的參賽作品中,我看到了創作者們展現的勇氣與企圖心。但同時也顯示出短片在平衡 「真誠的情感」 與 「高明的娛樂手段」 上,仍需找到更穩定的步伐。尤其是在時長的把控,我認為二十分鐘以內會是一個比較舒適的觀賞體驗,超過三十分鐘真的會略顯疲乏。創作者需要考量作品與後續放映場合的模式,並思考與觀眾互動的方式。真誠與真實情感雖是創作的起點,但它不應只是一個單向的表達。「在意觀眾感受」我覺得是普遍學生作品的弱項,這並不是指去討好觀眾,而是珍惜每次與觀眾邂逅的緣分,讓觀眾在敘事框架下有個舒服的體驗,度過美好時光。
透過創作不斷地自我挖掘必定是痛苦的,電影的創作路程往往比想像中的漫長許多,每次突破盲點的喜悅又是那麼動人。期待所有創作者都能找到自己與觀眾的默契,共勉之。

《彈珠汽水女孩》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對新世代紀錄片創作的觀察──紀錄片組:陳婉真 評審專文〉
應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之邀擔任紀錄片組評審,讓我有機會深入了解新世代創作者的作品與關注。觀影過程中,這些作品充滿活力的影像語彙與多元敘事,讓同為紀錄片工作者的我備受啟發。許多影片不僅僅是單純記錄,更反映創作者對「真實」與「故事」的思辨與探索。
在創作上,我觀察到幾個趨勢。許多作品聚焦於人際關係與親密連結的深層探討,透過鏡頭介入,捕捉家庭與個人之間複雜的情感。這類影片不僅記錄,更在拍攝中尋找對自身有意義的答案,並傳達普世共鳴,引導觀眾反思自身關係。

《為你禱告》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同時,我也看到影像語言和聲音的實驗性。新世代創作者不滿足於傳統敘事,積極突破紀錄片框架。他們運用詩意畫面、黑白攝影營造獨特氛圍,或透過創新聲音設計與非線性剪輯,傳達更深層、隱晦的情感。這些美學與技術探索,展現了創作者對形式創新的熱情與勇氣。
此外,對自我認同與在地連結的追尋,也是許多作品的主題。這些影片呈現創作者在旅程中探索個人歷史與文化根源。他們以接近「局內人」的視角,細膩記錄家鄉文化與產業,或透過影像梳理身分認同,表達對自身處境與在地社群的關注與思索。
本次七部入圍作品,各自展現了獨特的創作面貌:

《飛機飛過的時候》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飛機飛過的時候》以其細膩且富含情感的攝影敘事脫穎而出,準確地捕捉與傳達移工的困境與情感,展現過人的觀察力,以及創作者對此議題的深入辯證和觀點。《為你禱告》運用畫面與電話聲音,營造出壓抑的氛圍,雖然部分敘事需要觀眾自行解讀,但影片成功地傳達人物之間難以言說的情感。

《跳房子》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跳房子》從物件入手,透過物件引發家庭對話展開敘事,以其獨特視角揭示家人間流動的情感,記錄導演尋找「家」是什麼的過程。《無名》則透過聲音設計傳達影片氛圍,其黑白質感與攝影角度獨特,創造出有趣的影像語言,展現形式與內容互相辯證的敘事風格。

《再見大我》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再見大我》的攝影與敘事風格自然流暢,特別之處在於,後半段利用報人名的聲音與走廊空間相互對應,隱喻作為凋零一代的老兵、親友與其生活。《我不知道愛是什麼》則巧妙地透過影片在敘事上的迷濛感,呼應導演「難以言說的情感」,其所展現的青澀反而更真實地呈現情感的複雜性 。

《浪的重量》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最後,《浪的重量》以年輕船長為視角,節奏平穩,透過角色的加入,讓觀眾從更接近局內人的角度深入理解漁港的故事。
對我而言,紀錄片製作不僅是一項技術與內容的工作,更是一種面對世界與生活的角度。此次參與的創作者們,作品面向豐富多元,展現出探索的勇氣。期許他們持續用鏡頭去記錄與提問。因為透過作品視角,觀眾得以進行一場場深刻時空交會,並與他們一同,不斷打開對真實世界的理解。
撰文/游珈瑄、張誌騰、陳婉真
編輯/張硯拓
劇照提供/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