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By 釀電影

【2025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敘事性強、實驗性摸索想像中──實驗片組評審專文

〈實驗片組:周郁齡 評審專文〉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是在臺灣鼓勵年輕影像創作者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實驗片類別的設立,可以藉此檢視當代年輕創作者對於實驗影片的嘗試或認知。今年投件的 28 件作品,風格與表現各異,對實驗片的想像與表現,則常有向「劇情短片」靠攏的侷限;然即使如此,還是有幾件作品在風格與敘事上、進行了有趣與令人驚豔的嘗試。

《昏飛》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昏飛》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陳俊先的《昏飛》是這次選出的新星獎入圍作品,以視覺功能的變異(飛蚊症)搭配影像質地實驗性的錯置而產生殘影、模糊、扭曲等呈現,在揮之不去的視覺雜訊之下,也逐漸影響了精神與生活樣態。在具有敘事結構的作品裡,還是能見創作者對於影像語彙的突破與嘗試,肢體舞蹈與整體影片形塑的緊迫和怪異都很吸引人。

《從魚塭浮出》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從魚塭浮出》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杜孟澤的《從魚塭浮出》以 B 級片手法指涉臺南一帶重工業污染(綠牡蠣事件)的歷史,以類似山川地誌結合精怪傳說,為地理景觀添加虛實交錯的詮釋。這是一部手工感(尤其是道具場景)很強的作品,作品中有層層疊疊的敘事轉折,使得部分橋段會在多數影像質感雷同的狀態下稍微冗長,但不失為一部荒誕奇想、技法純熟的精彩作品。

《良夜之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良夜之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陳祖逵《良夜之歌》是一部雋永與詩意的作品,開頭拍攝的中與遠景的負片效果,隱喻了陰陽反轉的意象,藉此帶入父親對於阿嬤過世之後經常遁入的思念風景。暗夜中的光團是淡淡地存在卻不侵擾的幽靈,藉著光團的出現接引長輩年輕時拍攝家人的八釐米影片,與現實生活中的海岸產生疊影,也是另一種思念風景的呈現。

《Natalia》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Natalia》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張妤涵 《Natalia》 是一部畫面與肢體(表演)設計有趣的短片,畫面設計感強,呈現了高度的控制與安排。然在設計感之外,在街頭赤腳步行的片段,袒露日常的紋理,反而給出精心「設計」之外的現實感,另外的以針縫橘子皮片段,也頗有行為的意味,給出令人玩味的感受。

《合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合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陳廷妮《合影》片長將近 30 分鐘,是具有強烈紀錄片色彩的家庭電影,以誠摯的溫度貼近日常,揭露家人在期待、反期待、投射、與試圖建構個人主體之間的張力與包容。整部影片也以作者北上對於電影創作的追求為主要軸線,在學習過程裡(恰巧也是紀錄片與家庭電影課程)也將家人之間的關係羅織在這部(可能是課程期末作業的延伸)作品。富有巧思,巧妙地將階段性的生命雜揉在作品裡。以多樣的影像媒材(google 地圖、手機影像、super 8 等)在紀錄式的敘事裡串接,其紀錄性平鋪直述,實驗性則稍微薄弱。

《那些閃閃發亮的東西》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那些閃閃發亮的東西》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劉靜怡《那些閃閃發亮的東西》以大量搜集來的娘惹磚與原住民陶瓷珠,串接起近似視覺人類學的聯想,也連結了在臺灣與馬來西亞都很熟悉的物質文化,實驗性的停格動畫,在這次入選作品裡相當突出,視覺與影像流暢的串連,帶來難以言喻的視覺愉悅。

今年的作品多數作品敘事性很強,頗有可發展成長片的態勢,期望未來也能看見影像實驗更大膽嘗試的作品。




〈實驗式想像進行式──實驗片組:吳梓安 評審專文〉

本文標題借用 TIDF 先前策劃的臺灣六〇年代實驗電影單元標題「想像式前衛」。如果「想像」實驗電影在當時的臺灣,是一種因政治封閉與資訊流通困難的必須,那麼或許我們可以說,六十多年後從這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某種光譜式的想像。

首先,這些作品從各種電影類型的邊緣出發,他們或許往劇情、動畫、紀錄等更大的類型接近,卻又往實驗電影的類別投件。這種企圖我不願認為是因為實驗電影相對競爭不激烈的投機心態(其實蠻競爭的),反而是因為投件者對實驗的意圖,更需要評審去「想像」創作者對實驗的想像是什麼。這也是每次評選的最困難之處,也因此打開了許多我個人對實驗電影定義的看法。

其次,傳統上,實驗電影對形式、(反)敘事、媒材(包括但不限於膠卷)或原理與理論(音像機械,視聽感知)的開拓,在這些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再來,實驗電影在全球以擴延電影(無論裝置或表演)的姿態進入(或被收編至)當代藝術的狀態下,反向地,許多原本屬於當代藝術的觀念,也已進入這些投件的作品中。

本屆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實驗類的投件數量頗為豐富,入圍的作品亦相當多元。在評選過程中,總會需要同時設想「這是不是一部好作品?」以及「這作品夠不夠實驗電影?」這兩個問題。有的時候兩者是衝突的,而更多的時候,則是一個曖昧模糊的交錯地帶。這幾年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觀察幾個臺灣實驗電影競賽的評選過程,總體而言似乎也有類似的狀況。

《Natalia》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Natalia》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而新星獎的學生投件者,多數皆成長於資訊過速,影像氾濫的世代,我們可以看到實驗精神在分眾社群中的分散與折射,許多創作者的養分並不一定來自於電影藝術,而來自於各式各樣的創作類型或次文化。這樣的自由與多元令我迷失,套句本次入圍的《Natalia》的臺詞:「我害怕擁有太多選擇⋯⋯誰在這樣的世界是自由的呢?」。

《從魚塭浮出》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從魚塭浮出》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如《昏飛》,從視力衰退的線索前往舞蹈電影的領域,雖然劇情敘事的成分稍濃,音像的質感絕佳,適當表現了影像的身體感與抽象性,可以想像團隊間勢必有非常有機的即興音畫製作過程。另一部也稍嫌「劇情片」的作品《從魚塭浮出》,則從邪典電影的教條出發,對 B 級與怪物電影如《鐵男》致敬,並兼具了對臺灣歷史變造的想像力,在有限資源下,導演親自執行美術的誠意滿滿。而《合影》則更偏向紀錄片一點,但實驗電影亦有家庭電影、私電影的傳統,該片手工質感滿滿,情感上更是誠實感人,令人期待創作者的下一部。

《合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合影》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那些閃閃發亮的東西》則更偏向動畫,創作者的許多作品都堅持於某種材質、工藝、圖像紋理與逐格動畫的技法與美感,私以為這部的概念性更強,也呈現了某種動態影像作為視覺織品的多樣性。《Natalia》則在非常劇場,甚至有點廣告的精緻設計下,融入了非常有趣且切合異地生活主題的行為表演紀錄,每個段落的變化都很剛好跟精準,精巧的少女情懷,令我想起捷克斯洛伐克新浪潮名片《野雛菊》(Sedmikrásky, Věra Chytilová, 1966) 。近年臺灣的實驗電影,也少見這種類型。

《良夜之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良夜之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良夜之歌》則非常令我驚喜,在慢電影有些陷入窠臼的現在,該片從開頭天亮時的散步設定,到鬼魂隱隱用螢幕反光浮現的狀態,都相當別出心裁,令人聯想到阿比查邦,卻仍是自己的東西,而且非常臺灣,是必須在電影的黑盒子中才能細細品嚐的好作品。

儘管吹毛求疵地挑剔許多,我還是喜歡這些作品,以及一些沒有入選的作品,都挑戰了某些既成的對影像的想像。如對電影工業專業分工(industry specialization)與工序(workflow)的挑戰;用 DIY 手法,以小博大,成立個人的世界觀(personal vision)等,都是實驗電影與電影實驗的初心。畢竟競賽有名額限制,沒辦法兼顧到所有。

另外,評審過程中,實驗性常常被電影的完成度拉下,許多很特別的作品好像都不夠完整,希望創作者們能不要氣餒,能夠繼續發展。最後,期望臺灣的實驗電影,除在國內外的綜合型影展中挑戰,也能勇於往各國專門的實驗影展投件,如首爾 EXiS、東京 Image Forum Festival 等。也請不要忘記自主放映的可能。

由衷盼望這些作品能在實驗電影的小世界彼此對話,連結並展開領域,讓好奇心與想像力,繼續擴延實驗電影的定義。

(Sep.28 2025,吳梓安寫於威尼斯)


撰文/周郁齡、吳梓安
編輯/張硯拓
劇照提供/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