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By 釀電影

【2025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在恆久的主題中思考影像──種子新星組評審專文

〈舊主題・新想像──種子新星高中職組:孫世鐸 評審專文〉

個人、家庭和學校,是高中生影像創作永遠不退流行的三大主題。也因為這樣,每個世代的高中生作品,都能讓我們窺見他們所身處時代中,社會的某種樣貌。在 2025 年的新星獎中,有像《清親》和《阿嬤,我帶你回家》這樣看似偏向傳統親情刻畫,卻分別能在虛構與記實的敘事中找到自己獨特視角,讓人物情感變得立體的作品,也讓我們得以窺見當代青少年家庭想像的一個切片。

《目乏》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目乏》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另一方面,《目乏》則將焦點放在也常是青少年創作主軸的家暴議題,展現成熟的場面調度能力。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家」仍然永遠是創作者最熟悉與親近的空間,能夠展現最豐富的想像。

《未曾休止的晴天》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未曾休止的晴天》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進到學校,愛情當然也是永遠不敗的主題。《未曾休止的晴天》以現下流行的故事性短影音敘事手法為創作基底,對照兩個角色在高二成果發表倒數和高三學測倒數時的關係轉變,對時間和情感的掌握都顯得格外成熟。另外,《在善良中消逝的我們》相當勇敢地拍出將近一小時的片長,但橫跨兩段時光的敘事卻能不顯得拖沓,角色從青少年時期到成年階段的變化,以及彼此間的愛恨糾葛也頗具說服力,是格外值得鼓勵的勇氣之作。

《過期著迷》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過期著迷》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有趣的是,動畫的形式會幫助創作者更加回到個人來思考。《過期著迷》有著青少年創作中少見的深度內在觀看,形式上也創造出很精緻的動畫質感,讓人驚艷於細膩的手工感。而《ILL-FATED》則用豐富的想像力喚起大家普遍共有的社畜記憶,展現創作者對日常生活的深入觀察。

另一方面,實拍的《我是一個人》則在日式 cult 片的風格中帶出精彩的哲學思辨,對「怎樣才是一個人?」或「怎樣才是一個正常人?」的永恆命題,有著充滿趣味的探索。

《污染流》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污染流》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但在這些經典議題之外,高中生也同樣有能力和視野去觀看身處的社會。《污染流》運用動畫形式,在格鬥的外殼下描繪了海洋污染議題;同樣是動畫的《豐陽街76巷》則將焦點放在臺灣社會與地景的變遷,兩部作品都展現出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跨越日常生活的格局。而以本格派紀錄片形式呈現的《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則留下了拍攝者對生命歷程頗為獨特的被攝者,豐富而完整的記實。

《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綜觀這一次的新星獎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對高中生而言,需要長時間經營、累積觀點的紀錄片難度仍然較高,但如果以劇情片形式來處理相對熟悉的家庭和學校主題,這個世代的青少年依舊能展現銳利的觀看視角。

有趣的是,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動畫製作的門檻降低,於是很可能成為在過去的時代中會以文字來抒發感性的年輕創作者新的利器。在接下來的時光中,年輕世代可以如何運用動畫、更充分地讓動畫的獨特形式回應自己想傳達的情緒與感受?將是值得我們密切觀察的問題。

《目乏》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目乏》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關於「新星獎」的這些事──種子新星青少年組、兒童組:張淑滿 評審專文〉

競賽這件事──是目標,但不是目的

你覺得,創作應該以競賽為目標嗎?

從事影像教育多年,常在教學現場聽到這樣的聲音與疑問。由於自身的求學歷程,經歷過「設計」與「藝術」系所,在創作與實用之間,我也總是有不同時期的想法;但現階段如果問我,我會跟你們分享:「創作可以將競賽訂為目標,以呈現想說的故事為目的。」

怎麼說呢?因為「創作不只是用來比賽的,但是比賽,對於爭取更多資源與舞臺一定是有所幫助的。」如何在廣大如海的播放平臺上被看見?如何與其它創作者進行交流?比賽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透過比賽讓更多人看見你的作品,透過評審與參賽者交流更多專業的經驗與意見。

當我們試著去認識線上專業的影像創作者(導演、編劇、攝影、剪輯……),他們幾乎都在學生時期受過重要比賽的肯定,進而成為繼續創作的動力,也有相當多創作者透過影展被看見,接到專業團隊或資金的合作邀約。對學生階段的我們,實際一點來說,競賽是一種動力、是拍片進度的破關大門、是創作馬拉松的終點線;在大銀幕放映的驕傲、上臺領獎的榮耀、拿在手上的獎牌、握在手中的獎金……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目標。

《污染流》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污染流》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影像創作這件事──透過影像去表達

教育、學習的目標是為了認識更多事,最終目的,是為了溝通、表達觀點。就像我們學寫字、閱讀文章,不是為了考試的成績,而是為了能透過「文字」向大家表達我在想什麼。同樣的,透過「影像」創作,也是需要經過學習的,青少年/兒童經常在觀看影像,卻沒有正式的管道能學習影像的表達方式。透過新星獎的參賽資訊,很高興可以看到:除了影像科系的課程教學之外,有許多用心的師長透過社團、營隊形式,帶領青少年/兒童進行影像創作;也有家長大手牽小手,帶著孩子拿起攝影機參與創作;更有不少實驗教育系統鼓勵孩子拿起攝影機說故事。

我想說什麼?說給誰聽?

影像作為學習的形式之一,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能在前製階段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與研究,在拍攝階段隨著跟拍被攝者,深入了解拍攝主題的內容,與被攝者的豐富的人生經驗。

《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在本次入圍作品中,《不只潛水的潛水店》可以看見創作者透過紀錄潛水業者,認識海洋的保育、拓展視野,透過被攝者人生的經歷與轉變,彷彿深入的讀了一本豐富的海人自傳。《阿嬤,我帶你回家》讓我們感受到溫柔且安定的鏡頭風格,靜靜地陪伴、紀錄親人的生命歷程 ,進而了解土地的歷史、社會的變遷。《豐陽街76巷》則透過雜貨店的轉變,觀察社會到環境的變遷,藉由視覺藝術的方式,以動畫娓娓道來社會的變遷故事。

在影像中開發、展現自己的才能

學生作品也許完整度還追不上專業製作,但是能在其中發現許多屬於青春特有的亮點。站在新星獎評審的角度,我更願意從這樣的角度來欣賞、肯定這些具人特色的作品。

《過期著迷》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過期著迷》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動畫片《過期著迷》是一部手繪風格非常有意境與特色的作品,雖然在逐格繪製的技術上仍有進步空間,但是美感的獨特性在眾多作品中相當出色;另一部動畫片《污染流》風格較為接近日式動畫,從一幀一幀手繪而成的角色表演,可以看出創作者的熱情投入,特別是精彩的打鬥演出,能感受創作者對作品的熱愛,也因此讓人印象深刻。希望新星獎的肯定,能鼓勵創作者繼續往動畫創作專業邁進,期待不遠的將來能再有更完整的新作發表。

舞臺這件事──鼓勵、推動著影像教育

創作是魔幻般的存在。與螢幕、手機不同,「電影」的大銀幕是魔幻般的存在,當燈光漸暗、銀幕亮起,當你的創作成為空間裡唯一的光,觀眾跟著你的呼吸而呼吸,隨著你的感動而淚目,只要有一個觀眾與你產生共感,就是鼓勵你下一部創作的動力。

踏出影像創作的第一步

國中小組以「創作計劃提案」方式進行,目的在鼓勵、輔導更年輕的創作者。由投稿作品可以知道,有不少長期帶領孩子從事影像創作的師長,每年持續地投稿支持新星獎,其中也不乏熱情的新面孔。在這裡想給新手投件者一點建議:

由於得獎者是由主辦單位提供獎金的形式給予支持,雖然評審也會定期給予製作建議,但並不是如孵育計劃一般,能給予技術上隨行的支援和輔導,因此站在評審的角度,除了創意有亮點之外,團隊是否有執行能力也是必要的考量。不一定要有多麼專業的製作經驗,但完全沒有試拍的影像畫面也會讓評審擔心,畢竟成品要上舞臺正式放映的。

《我的亞世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我的亞世界》劇照/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提供

網路上有許多初階教學,建議感興趣的帶隊師長,可以試著帶孩子實地動手拍一小段影像,相信對於企畫的參賽甄選會有相當的加分作用。以今年《我的亞世界(SIA’s Metaverse)》為例,雖然無法預知成品的全貌,但憑藉參賽者試做的片段,讓人相信可以期待這部嘗試使用 AI 輔助創作的作品。

新星獎不只給予創作團隊精神與實質的鼓勵,也肯定指導者對影像教育的支持,當影像創作的價值被看見,也會吸引更多師長對投入影像教育的支持。也期待更多感興趣的新團隊加入,在新星獎完成人生的第一部影像作品。


撰文/孫世鐸、張淑滿
編輯/張硯拓
劇照提供/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