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22
By 黃曦
押山清高的一次驀然回首:在流逝的季節,致獨自一人的你
誕生於 2021 年夏天,發表在集英社「少年 Jump+」漫畫平台上的單篇作品《驀然回首》(ルックバック,Look Back),彼時的作者藤本樹早已憑《炎拳》(ファイアパンチ,2016-2018)、《鏈鋸人》(チェンソーマン,2018-連載中),奠定其極具視覺衝擊力、黑暗且荒誕的創作風格。
下一部作品,藤本樹回歸質樸的日常生活,落筆聚焦在少女們註定疼痛的成長,與創作者們伏案困鬥的蛻變。於是,流螢般的青春絮語與創作懷思,便如團簇煙花在筆下盛放。這部以畫面、分鏡為主軸的作品,讀者或許能在翻閱紙本漫畫的過程,自由地停駐在某一扉頁,觀察其中的時間流逝。然而,當《驀然回首》要被電影化,讀者又要如何在限定時間的黑盒子裡,看見季節流轉,並且望見少女的青春心思呢?
在 AI 人工智慧也能作畫的年代,當代的藝術創作者們,興許在追求流暢且無暇的視覺效果之外,也應該找到另闢蹊徑的可能,而手工作畫與 AI 算圖最大的差異,或許就在一工一筆與轉瞬即成之間──也就是時間。當每一條線都能作為銘刻時間的證明,同時也能視為作者情感的延伸,接下《驀然回首》動畫化的導演押山清高,便是選擇逆時代而行,回頭擁抱古老的時間。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自電影版《驀然回首》上映以來,不僅在海內外引起熱烈的迴響,許多評論亦開始討論起押山清高的作者型創作風格,並認為押山開創出新時代的動畫美學。回望押山的創作途徑,我們似乎也見到了藤本樹與藤野的背影,從精進工筆、戰勝他人,走向更為內省、打磨心性的個人旅程,而押山所選擇的小徑,便是將所有來時的足跡與呼吸,都保留在畫作與鏡頭之中,讓那些看起來潦草的、不甚完美的,作為「它」本身的存在。
「我想讓觀眾看見的是『畫』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為了工整而隱去它的痕跡。」在執導《驀然回首》前的押山清高,早已在多年的經驗累積之下,成為近年日本動畫界最備受矚目的創作者之一,而這一次的創作,不只是他對藤本樹世界觀的轉譯,更是他對自己二十年動畫生涯的一次驀然回首。

押山清高《驀然回首》影人講座。/影像提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1982 年出生於福島的押山清高,早早地就來到東京工作,並加入動畫工作室「XEBEC」,擔任以異界末世為主題的機器人動畫《蒼穹之戰神》(蒼穹のファフナー,2004)的原畫製作,而規格化的創作流程,訓練出了押山清高早期乾淨的作畫筆觸、滑順的角色動作,即使後期轉為自由接案的工作者,在押山往後所參與的其他作者動畫,例如吉卜力工作室的《借物少女艾莉緹》(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2010)、《風起》(風立ちぬ,2013),以及庵野秀明於 1995 年執導的動畫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Neon Genesis Evangelion)後於 2009 年推出的新作動畫電影《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破》(EVANGELION:2.0 YOU CAN (NOT)ADVANCE),也都能看見他完成度極高、細節精細的線條筆觸,以及對自然光影瞭若指掌的處理能力。
然而,押山清高作者意志的真正成形,卻是從逆行於被數位修正後的筆跡所開始的。動畫工業化的高速產製過程,以及當代科技介入後的作畫技術調整,都讓押山清高更想要回過頭去,留下作畫者的工筆與呼吸。
最初以原畫起家的押山清高,於 2014 年首次以一人編制完成的動畫作品。《宇宙浪子》(Space☆Dandy)第 18 集(第二季第 5 集)〈龐然大魚很巨大〉,故事設定在一個架空的星球世界,一條大魚在藍色彗星經過的夜晚,再次回到千年未見的家鄉。藉由浪潮般的作畫軌跡,與類似於版畫的作畫效果,押山為自己創造出了迷離奇幻、有著無限可能的宇宙,而《宇宙浪子》以單集不同原作畫的無接續故事為形式,也提供了創作者更為自由的發揮空間,押山清高選擇以一人原畫為編制,同時還要負責劇本撰寫、角色設計、分鏡繪製⋯⋯等,即使他發覺獨自工作特別辛苦,但也因此有了更加完整且難以被撼動的創作核心。
自此之後,押山清高便從原畫者,真正地轉變成為一名導演型的創作者,並且在兩年後推出了第一部完整的導演作品《輕拍翻轉小魔女》(フリップフラッパーズ)。看似明亮的少女青春幻想,其實同樣攸關於青春的殘酷成長,即使題材形式和《驀然回首》相去甚遠,但押山也在《輕拍翻轉小魔女》領略到,除了流暢的戰鬥分鏡之外,或許也有其他同樣重要的東西,就在他的一筆一劃裡面。

押山清高《驀然回首》影人講座。/影像提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輕拍翻轉小魔女》某程度上來說,成為押山日後的創作基底。來到 2024 年的《驀然回首》,他也從中看見少女們與藤本樹最原初的創作意圖──「那種想要畫畫的衝動」本身,於是他選擇保留原畫質感,將電影版《驀然回首》創作成一部關於創作者們的彼此追逐,畫者畫著畫,同時也正在被描摹,成為他人創作的養分。
在動畫製作的時候,通常會由原畫師繪製原畫,再交由動畫師進行描繪,以完成最終的動畫化,而《驀然回首》選擇直接以原畫作為動畫畫面,保留所有的線條和作畫痕跡。同時作為劇本、導演、角色設計的押山清高,在製作階段準備了許多的「準備稿」,不同於一般動畫製作過程要交付的「完成稿」,押山認為自己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難以在前置時間就決定成品,因此在他的「準備稿」上,總能看見他來回修改的痕跡。
《驀然回首》準備稿的角色設計,細節包含不同角度的髮夾與蝴蝶結、鞋子上沾雪的印漬、荷葉邊的居家 T-shirt、雙手緊抓衣服袖口⋯⋯等,線條並不整齊,物件也可能彼此重疊,押山一定程度地捨棄了角色輪廓細節的連貫性,對他來說,他更想要做到的,便是要如實呈現「作畫過程」的痕跡。
「我們在作畫時,可能畫上了角色的眼睛之後,就會用頭髮遮住它們,所以在正常的視覺觀念裡,我們是不會看見眼睛的。但我想要保留原畫作,所以就選擇同時將那些原本會看不見的,給呈現了出來,而這樣的作畫方式,其實也更能透過線條帶出情緒的張力,就連作畫痕跡的混亂也可以成為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
於是,我們看到的《驀然回首》便是一個持續運作的畫面,鉛筆線條的偏移、光影的忽明忽暗,不只是藤本與藤本樹,也是押山清高在畫紙上反覆掙扎多年的痕跡,同時更作為他們的創作存在。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他們對創作的信仰,某程度上是一種誠實的修行,同時也是對於速度、效率的抵抗,這背後或許都是為了肯認與定錨自身的存在,就像少女們的作畫,其實就是為了與世界對話,為了不讓自己消失。而更加成熟的創作,便是將創作視為無物──你不知道創作之神會不會回應你,但你仍然會一直一直畫下去。
然而,押山清高也提到,自己之所以能堅持創作多年,其實已經比大多數人都還要幸運。押山自小就展現出對繪畫的熱愛,不同於同一時期的創作者,他並未受到家人的阻攔,父母與鄰居奶奶都非常支持他持續作畫,這也讓他從小就花了大量的時間,反覆臨摹《七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1984-1995)等知名作品,自 2004 年出道至今,亦與許多大師級前輩一同共事。
自《驀然回首》爆紅以來,押山清高也即將在 2026 年於東京舉辦《驀然回首》的電影製作幕後展覽,帶領觀眾一同走進從漫畫走向電影化的過程,繼續向創作之神探問,我們持續創作,從未停止作畫的原因。
藤本樹與押山清高,同樣都用畫筆留下對創作和生命的焦慮,押山同時也將自己當成是觀眾,那個看著別人作畫,自己也想一起畫點什麼的孩子,其實就是他自己,而電影末尾伏在桌前,陽光又再次灑進,畫筆依然在舞動的時刻,真正重要的也就不再是畫了什麼,而是持續地繼續下去。

押山清高《驀然回首》影人講座。/影像提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今年春天,押山清高也為福島縣情報雜誌《ふくしままっぷ》特別創作了短片《赤之記憶》(赤のキヲク,2025),以故鄉福島縣為舞台,同樣透過少女的成長之途,表達對生命的情感與念想。在 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押山早已在東京工作,面對故鄉遇到如此龐大的災變,押山也將長期以來埋藏在心中的遺憾,再次透過畫筆抒發。同時,他也希望能藉由這部作品,讓大家重新回望心中的原點,找回那些就快要被遺忘的事物。
福島空無一人的街道,或許就像少女在失去同伴之後,所面臨的全然孤寂的處境。那麼,這時候還有力量,可以繼續畫下去嗎?──或許這同時也是押山清高對自己的提問。
在數位科技、人工智慧介入藝術創作之後,押山清高同樣擔心自己有一天會被取代,「我們單靠自己一個人努力,也不可能承諾自己,生命真的能夠順遂地站起來。」但是現在要阻止科技的進步,是不可能的。於是,押山開始在想,科技的介入,是否就能縮小厲害與不那麼厲害的人之間的差距,而這其實就是《驀然回首》想對所有平凡人的肯定──人類之所以還要持續創作,便是因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完美。
再次回頭看《驀然回首》,電影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押山清高讓觀眾看見,作畫本身便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方式,而那些動起來的畫作,則是人類在時間洪流裡的存在證據,而身為一個創作者,押山清高在驀然回首之後,也發覺到一件同等重要的事:
在創作的時候,你要讓自己變得稀有,跟別人不一樣。那些被認為是常識的規範與觀念,你要把它丟在一旁,去做那些大家認為是相反的事情,持續地做下去,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盡可能地持續下去,生命的力量就會自然地出現在你的創作裡面。

《驀然回首》電影劇照/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我知道自己是誰
雖然現在我在這裡
說不定馬上就會消失
即使消失我還是我
但我是不是我也無所謂
我是少量的草
也許有點像魚
雖然不知道名字
也是笨重閃耀的礦石
然而不用說我也幾乎就是你
即使忘卻也不會消失
我是被反覆的旋律
心有餘悸地踏上你心律的節拍
從光年的彼方終於來到的
是些微波動的粒子
我知道自己是誰
因此也知道你是誰
即使不知道名字
即使在哪都沒有戶籍
我也會向你顯露
我喜歡被雨水打濕
我懷念星空
因笨拙的笑話笑得打滾
超越「我是我」的陳腔濫調
我是我
──〈我是我〉,谷川俊太郎
撰文/黃曦
劇照提供/采昌國際多媒體
影像提供/臺中國際動畫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