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4
By 黃曦
《泥娃娃》:在性別開眼之後,原來愛是惡之花
作為一部結合各式恐怖片元素,由台灣童謠出發的電影作品,《泥娃娃》(Mudborn,2025)雖帶有傳統恐怖片橋段,例如滅門血案、老宅探險、監視器影像、詭異童謠傳唱、附身驅魔,也同時結合 VR 虛擬實境,致使陰/陽間得以並存在擴增後的三維虛擬世界。
近幾年的台灣恐怖片,多以傳統信仰、口傳故事為題材,例如送肉粽、冥婚、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而《泥娃娃》以據聞「最容易遭外靈附身」的人型泥偶為題,其實巧妙地選用了一道以訛傳訛的禁忌,以及禁忌中並無明確形象,因此更能增添觀眾想像,以致目光所及的所有人型樣態,皆為可能入靈的無形恐懼。
自電影開場,便由台灣觀眾所熟知、主持靈異節目的「鬼王」陳為民之死揭開序幕,令觀眾在前五分鐘,隨即進到了虛實被逐漸模糊的世界觀。飾演 3D 空間掃描師阿昌的陳為民,被無形力量拖進巨大烤窯裡,遭附身的遊戲工程師阿義(李冠毅飾),則帶著泥娃娃離開這座曾發生滅門血案的廢棄老宅。
故事的主要劇情,圍繞著懷孕中的文物修復師慕華(蔡思韵飾),與從事 VR 遊戲開發的先生旭川(楊祐寧飾),以及電影後半段加入的年輕驅魔人阿生(張軒睿飾)。旭川將阿義摔出了洞的泥娃娃帶回家,自此造成了慕華一系列的身體/心靈變異,於是偕同阿生透過道教儀式、符籙驅邪等方式,嘗試救回遭到附身的太太。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在懷孕過程中的身體/心靈異變,透過恐怖片中的傳統象徵,那一歇斯底里的女性形象,便是從過度的情緒的出發,將孕期的精神崩潰視為異常的威脅。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失嬰記》(Rosemary's Baby,1968),以女主角蘿絲瑪麗逐步發現家居空間的異狀,延伸至懷孕後越感陌生的身體經驗,呈現出母親由內至外的不安定感如何使其「異變」為瘋狂;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嬰靈》(The Brood,1979)則透過超現實的肉體恐懼,呈現情感變異出的畸形型態。
這些從母體引發出的幻覺、恐懼,在恐怖片中以身體變化、精神錯亂同時呈現,像是暗指懷孕作為恐怖的源頭,或者更應該說,是「母親」作為所有毀滅力量的原型。女性身體只要歪斜於制度規訓下的穩定、正常,偏離了溫柔、堅忍的形象,即是對父權社會所建構的母性神話進行了一場背叛。
《泥娃娃》在這樣的影史脈絡中,當然地繼續承接了背叛後的反叛。慕華從一開始的溫順、堅強,逐漸地成為歇斯底里的女病患形象,更可能是源自她在孕後決定少工作、多在家,又或是先生經常忘記產檢日期、孕期飲食禁忌,且視家庭陪伴為「願意給予妳(和孩子)」的「多餘」付出,而非本就該由二人共同堆砌。或許,我們也可將這一場「附身」,詮釋成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反應,並由此延伸看見女人的孕期狀態:胎兒既是他者,又是母體的一部分,自體液的交互至心靈的共享,既是顛覆女人身體的界線,更混淆了(女人的)自我與他者,致使母親所經驗的心靈、身體失控,都成為容易質變的土壤。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片中,當慕華被附身之後,她的眼睛生出多個瞳孔,腹中也出現多對肉胎,在在地呈現出女人孕期所體驗的混亂、暴力,不僅要承受胎兒共享養分,還要抵擋泥娃娃的侵擾,「孩子」在此似乎都化成同樣的象徵,意圖成為不只是被封印、被擺在後一位的附屬,而是競逐、威脅母體的他者。
其中一幕,當泥娃娃再次討要母子血,鏡中的慕華穿著優雅,卻笑得詭譎,鏡子外的慕華披頭散髮,滿眼驚懼地拿刀劃開自己的身體──在此,蔡思韵的表演具象化了被壓抑的心靈活動,讓觀眾看見在鏡中世界/精神世界的女人,是詭異卻又得體的,而在現實世界的女人,則是遭脅迫以致瘋狂的。
某程度上來說,《泥娃娃》依然賦予了慕華一個「好母親」應該要有的「社會責任」,因此無論是胎中孩子、人型泥偶,她都必須要盡到生養的「義務」,交付出血肉與精神意志;與此同時,旭川的角色變化亦極具象徵意義,透過旭川選擇犧牲自己、以保全母子二人的行動,本片將父職從照養分工中的「旁觀/支持者」角色拉進來,承擔(而非取代)懷孕所帶來的負擔與恐懼,使得懷孕不再只是女人的內部戰場,而能成為女人/男人共享的責任場域。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以童謠和泥偶召喚出嬰孩的記憶與形象,將潛藏在童謠裡的文化禁忌,召喚成為恐怖的源頭,文化傳統與民俗信仰結合當代科技(家庭監視器、VR 虛擬實境),更像是在傳統與進步之間,再一次地撕裂、重塑女人在家庭分工中的衝突,而電影透過視覺機制所呈現出的鏡頭語言,更將攸關(懷孕)女性的精神壓抑與分裂,與作品的恐怖主軸相互嵌合。
在視覺機制上,家庭監視器畫面與 VR 虛擬實境所製造出的觀看錯位、時/空間重疊,將空間界線瓦解成現實/幻象/陰間世界的模糊地帶。家庭監視器畫面作為許多現代恐怖電影經常使用的元素,《薩滿》(The Medium,2021)中最經典一幕,便是以監視器畫面結合 jump scare 的驚嚇橋段。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中的監視器畫面,則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觀看方式。對觀眾而言,監視器畫面所捕捉下的家內空間、長廊、角落,隨著智慧動態捕捉、夜視效果,致使觀眾意識到這樣的觀看方式,是作為一個不同於慕華的「全知者」,我們將看見靈異力量在影中人並無察覺的視線之外,卻在監視器/觀眾的目光之中,悄悄地入侵。
監視器在片中的功能,亦是在外工作的先生用以「監視」家中妻子的工具,雖說此舉是為了照顧妻子,可它又代表了一道只能記錄,而無法介入的目光──當妻子發生危險時,即使監視器依然運作,先生卻總是不在場。家庭的私密空間成為可以被監看的場域,女人身體本應有的私密性與自主性,便被擴張成為可以被眾人觀看、檢視的狀態,就像是經常被侵入、檢視、記錄的孕肚,而在這樣的觀看權力之中,便再次提陳出家庭至社會的權力結構問題。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同時,VR 虛擬實境的介入,更將多重的觀看象限、空間界線撕裂,當夢境、VR 虛擬實境、現實相互重疊,觀眾認知被模糊的這一「模糊」本身,便成為恐怖的一部分。電影前半段,旭川坐在客廳空間,與後方工作室空間的慕華對話,下一剎那慕華卻從客廳另一頭的長廊出現,鏡頭以手部特寫帶出慕華的姿態──而旭川在下一刻於惡夢中驚醒。電影中段,旭川在老宅中探勘,玄關轉角忽明忽滅的手電筒燈光與越發靠近的鬼影,則在 jump scare 後揭露這是旭川正在操作的 VR 裝置主觀視角。
電影後半段,旭川與阿生偕同前往老宅尋找遺失的符文和失蹤的遺體,旭川透過 VR 裝置進到老宅空間,阿生則實際走進老宅空間。這裡劃開了一道有趣的差異:旭川欲尋找的遺失符文,可以透過原本的 VR 影像,重回空間現場,以「看見」來找到;阿生欲尋找的失蹤遺體,則需真的走進實存的空間現場,以「拿到」來找到。因為二人的「實際」需求不同,而能透過雙重、卻又彼此獨立的方式完成。
導演將旭川與阿生推進了各自孤立的場域空間,又在此時劃出了第三個空間,是在旭川的 VR 虛擬世界之外,他與遭附身的妻子所處的車內空間。在三重的空間設計裡,觀眾的觀看主體不斷被錯置,致使我們同時能看見即將面臨危險的阿生,以及走進 VR 虛擬世界但身後仍有危險蠢蠢欲動的旭川。
這樣的交錯,也同時削弱了觀眾作為局外人的安全身分,在異變與入侵即將爆發的瞬間,透過無預警的視覺空間切換、不穩定的攝影機運動,以慕華眼中裂變出多顆眼球、孕肚突起多張面孔,讓觀眾被迫近距離地直面肉體最細節的變異,用皮膚紋理、血管肌理拉伸成人類無法逃脫的肉體恐懼共感,將觀眾的心理張力拉伸到極限。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VR 虛擬實境在《泥娃娃》的第二功能,在於旭川所從事的遊戲開發工作,一方面意味著虛擬世界的經驗為他所熟稔、得以掌控的領域,也在現實世界逐漸失序的同時,成為一條可供逃脫,甚至是介入的甬道。
眾人所無法掌控的 VR 虛擬世界,有著與真實世界截然不同的節奏,時間在這裡的破碎與流動,能消弭過去與現在的邊界,致使所有的鬼影與惡夢,都在不動的虛空裡永恆重複。時間在此成為可以隨意變形、切割的塊狀,於是旭川得以永恆地留在虛擬世界裡,成為讓妻子往後懷念的美好回憶,也當然能成為下一場湧動的惡夢。
《泥娃娃》以精巧的視覺/空間策略,不只是製造驚嚇瞬間,也將恐懼化為一種在身體與精神之間的經驗,迫使觀眾徘徊在多重模糊的界線,體驗自我與外部世界之間的崩解,將模糊成為恐怖本身的一部分。而這樣的模糊,或許能讓我們再次看回母嬰之間的界線,當女人的身體成為容納另一生命的存在,便意味著界線的被打破,女人同時是被「共同存在著」的,而這在許多時候都是恐怖且不受控的。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懷孕開始的歇斯底里母親形象,與多半想逃避的父親形象,在片中有一場戲是旭川與高山峰飾演的同事在公司陽臺抽菸。同事提到,在妻子懷孕的階段,他發覺最能減輕壓力的方法,竟然是待在公司加班。一次深夜回家,他以為即將要面對妻子的憤怒,沒想到看見的是妻子在客廳哭泣,妻子對他說:「我知道我現在很討人厭、很煩人,但是我的身體裡面,現在住著另外一個人,你可不可以陪我一起面對?」
兩個男人最終得到的結論是,或許孩子懷孕十個月,為的是要等爸爸長大。在電影的前半段,慕華與旭川有一場對話,旭川說以後會經常「陪你們」,慕華則認為一家人理當「要在一起」,到了電影結尾,旭川的行動可視為一種對典型父職/男性角色的翻轉,不再只是女人需要犧牲,而是以泥娃娃體內住著的邪靈作為媒介,迫使夫妻二人共同面對身體權力、責任分配、個體犧牲等家內議題的極限。即使旭川的犧牲看似極端,卻也揭露出亙古以來的家內性別分工,是女人承受著身體的陌生與疼痛經驗,而男人可以保持著安全而不涉入的位置。
而那一無臉的同事妻子,早已用一句話提陳出女人在懷孕過程中面臨的倫理責任,以及其中的暴力性。從懷孕過程中的陌生經驗、母體與胎兒的生命共存、到家庭與社會責任的壓力,透過恐怖片所戮力拆解的母性神話,便是女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承受恐懼的對象,而有可能異變成恐懼本身。
從另一個角度看,身為觀眾的我們也不得不反思恐怖片中的女性形象,與隨之而來的觀看暴力性,是否讓我們因為這些觀看經驗,而將(對女性的)恐懼內化。我們必須開始看見恐懼在性別、身體、關係之間的連結與蠢動,並且近一步地思考:當女人的身體不再只屬於自己,而是被觀看、被附身的存在,那什麼才是獨屬於她的個體性?而在女人與母親之間,究竟能有什麼樣共存的可能?

《泥娃娃》電影劇照/天予電影 提供
劇照提供/天予電影
責任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