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6

By 釀電影

十年後,再次凝視香妲.艾克曼 feat. 女性影展策展人陳慧穎

文字提供: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撰文:女影策展人 陳慧穎

香妲.艾克曼專題是今年第一個決定要做的單元。其實早在去年就已經有這個想法,其中也帶有很個人的原因:2015 年香妲過世,隔年 2016 女影便為她策劃專題,那也是我第一年進入女影工作。今年正逢香妲逝世十週年,她的作品修復與數位化陸續完成,世界各地也相繼舉辦她作品的重映。希望今年能以「焦點影人」單元的形式再度放映她的作品。

在選片方向上,特別避開了 2016 年專題已經放映過的作品,包括她最經典的代表作與最後的遺作。畢竟她的作品超過五十部,即使近年各地舉辦回顧展,也往往挑選重點作品,仍有許多鮮少被看見的片子。這次刻意選入一些冷門或較少被討論的作品,但即便如此,它們依然極具意義,並不是所謂的「旁支」。  

㊀ ⁣《安娜的旅程》(4K 數位修復)

《安娜的旅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安娜的旅程》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是今年片單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它是在《珍妮德爾曼》之後、香妲仍是二十幾歲時完成的劇情長片,片中也能看到許多自傳色彩的痕跡。這部作品展現了她的企圖心,幾乎凝聚了她個人及創作的方方面面。片中主角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導演,某種程度正對應著她當時的處境,因此作品既個人化,動人又令人心碎。若了解她與母親、與世界的關係,就會發現其中包裹了她的世界觀,以及她如何看待親密關係與家庭。​

片中主角全裸狀態和母親蓋一床被子,互動既親密又詭譎,一開始甚至可能還會誤會兩人的關係(以為是戀人,但實際是母女)。安娜向母親訴說自己喜歡同性,但這樣的表白在現實中是無法發生的;這段充滿矛盾的設定,既是自畫像,又彷彿自畫像的反面,映照出香妲本人的生命狀態。

另一方面,本片也呼應了今年策展的主題「破風景」。安娜在不同空間之間不斷遷移,卻始終無法真正擁有任何她所經過的地方。​

㊁ ⁣《在那天⋯⋯》(4K 數位修復) 

《在那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在那天⋯⋯》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或許觀眾會認為這是一部「旁支」的作品,但將它納入片單卻別有趣味。表面上,《在那天⋯⋯》是為了慶祝盧卡諾影展而拍攝的應景之作,拍攝方式則以攝影機環繞旋轉,令人聯想到 2016 年曾放映過的《房間》。這部作品重回「旋轉」這一母題,談電影的未來,也收錄了她對其他創作者的觀察,並致敬高達。同時,它也自然流露出很香妲式的日常凌亂感,並映照出她對電影的思考。

由於片長很短(笑),與其他作品搭配放映時,就像額外的驚喜 Bonus。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香妲本人在片中現身。對我來說,這也帶著一點私心──希望觀眾能在這個單元中,直接看見香妲的身影。

★ 展期間,本片將與開幕片《安娜的旅程》同場放映。

㊂ 《我餓,我冷》(4K 數位修復) 

《我餓,我冷》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我餓,我冷》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是香妲短片作品中相當經典的一部,原本是為《巴黎20年後》的一部合輯而拍攝的。影片容易讓人聯想到她的另一部作品《我你他她》,同樣捕捉年輕人的狀態,但相比之下更加可愛、輕快。如果你喜歡《我你他她》,那麼這部更不容錯過!​

㊃⁣⁣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1960 年代末一名布魯塞爾少女的肖像》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部作品數年前看到時讓人眼睛一亮。它由電視台製作,往往不被視為香妲的核心之作。其實,它收錄於一個滿經典的影集「那個年紀的男孩女孩」(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de leur âge),該系列邀請許多知名導演參與,香妲・艾克曼便是其中之一。雖然題材設定在 1960 年代,但香妲刻意使之跳脫當時的氛圍,加入許多出格的設計。

故事表面上是兩名少男少女共度時光,但隨著情節推進,他們的欲望與情緒浮現出青少年的不穩定。女主角的情感逐漸轉向另一位女孩,這份「轉移」或「游移」的過程被細膩地捕捉下來,很有魅力。片介形容它是一部「溫柔且被低估」的作品,十分精準。這部電影輕巧而細膩,嘗試描摹那種難以言喻的情緒:對情感的摸索與不知所措。作為一部成長電影,它顯得格外特別。​

㊄ 《長夜漫漫》(2K 數位修復)

《長夜漫漫》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長夜漫漫》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是一部一定要進戲院觀賞的作品!進戲院看才能看到很多昏暗中的細節!觀影時彷彿置身黑暗夢境。這部片讓人聯想到她的《黃金八〇》,同樣描繪了各種人物組合的相遇與關係,與《安娜的旅程》有相似之處,但更被推向極致。今年片單中,除了《故鄉在彼方》,它也是最具形式實驗性的作品之一。

全片將人際相遇抽象化為「擁抱」或「分別」瞬間,愛情電影的外遇情節被純化為戲劇性瞬間,呈現出碎裂、片段式的結構。這樣的表現方式既不移情,也不試圖同情角色,而是讓觀眾以一種疏離的角度去觀看人物互動。導演曾形容這部片「逃離了各種詮釋的可能性」──雖然人物情緒強烈,但實際外顯的是形式上的影音實驗。

㊅ 《愛的俘虜》(4K 數位修復) 

《愛的俘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愛的俘虜》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部作品其實早在 2022 年「漩渦迷情」單元時就想放映。該單元從希區考克的《迷魂記》(Vertigo)延伸,探討慾望、情色與凝視。不過當時因修復未完成而無法安排。今年終於得以放映。

片中,一名男子近距離跟蹤女性,女性清楚自己被監視。這種觀看超越了單純的監控,轉而揭示戀人之間微妙的權力與情感糾葛。作為香妲少數的文學改編作品(選上非常經典的《追憶似水年華》),它展現了她對文本獨特的選擇眼光,也反映出她創作軌跡的特殊面向。​

電影中,男子對女性的控制慾相當詭異:比方兩人睡不同的房間,女子的浴室則緊鄰自己的浴室,兩間浴室之間僅隔著半透明的窗。在香妲的鏡頭下,傳統的「男性凝視」被逐漸顛覆、癱瘓。片中還有另一名女性受派去監視,隨著互動,她與被監視的女性之間也滋生情愫。男子甚至對她們的情感好奇,思索這與自己之間有何不同。此外,本片的攝影極為優美,很感官卻同時保持疏離,敘事上也有別於外界對香妲的既定印象。​

㊆《奧邁耶的癡夢》

《奧邁耶的癡夢》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奧邁耶的癡夢》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這是香妲的另一部文學改編作品,改編自康拉德的首部著作。康拉德的經典如《黑暗之心》常被視為男性的敘事世界,但《奧邁耶的癡夢》處理著重在殖民主義、歐陸與異地之間的關係。片中「女兒」的角色被大幅凸顯,遠超過原著的份量,也展現了香妲的獨特視角。

作為香妲在亞洲拍攝的作品,她處理起殖民議題的方式既微妙又少見,呈現出一種「永恆的流亡」狀態:被困於某個空間,卻無法歸屬於任何一方。這部作品野心極大,在不同地點的切換、「介於室內與室外之間」的空間處理,及現實與夢境交錯的手法上,也與她其他電影迥然不同。這同時也是她最後一部劇情片。​

㊇ 《故鄉在彼方》

《故鄉在彼方》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故鄉在彼方》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在無法完整回顧香妲作品的情況下,仍希望至少納入一部紀錄片。去年甫呈現「這(不)是巴勒斯坦的__」單元,在現下時空下也使人不可避免地思考以色列的問題,因此選擇這部片。香妲一度拒絕拍攝以色列題材,因為其中牽涉太多複雜的問題。而《故鄉在彼方》便是在這前提下,最靠近此題材的作品之一。​

影片幾乎全在室內拍攝,透過鄰居、日常瑣事來展開。她為了補償房東冰箱裡那條不小心吃掉的麵包,苦惱著要如何買到一模一樣的替代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困境,卻折射出她生命中的難題──與家人的關係、與外界的斷裂,以及理不斷的身分難題。長時間拍攝鄰居與窗外,也像是她以日常細節訴說內心思緒。

雖然表面上沒有正面處理以色列問題,但透過自殺親屬與自殺炸彈襲擊的平行敘事,作品將私人與政治隱隱對照。形式上,她以遮簾分割畫面、粗糙的 DV 畫質讓窗景與光線變化抽象化,呈現出極具實驗性色彩的作品。

​㊈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單元中唯一一部非香妲作品)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暴風中的無名風景(致香妲・艾克曼的兩封信)》劇照/女性影展提供

選入這部作品,正是因為它回應了《故鄉在彼方》。影片由一組十分喜愛香妲的藝術家創作,他們還曾策劃展覽《Là》回應她的電影。但同時,他們對如何面對香妲作品中某些與以色列相關的面向,仍感到掙扎。​

這部片回應了香妲的《非家庭電影》與《故鄉在彼方》,在當下的時空背景下提出新的觀看角度與複雜心情,也給了我們如何在今日持續理解香妲的作品的另一種視角。​

★ 策展人特別推薦

​如果還不熟悉香妲的作品,首先還是推薦開幕片《安娜的旅程》 (無疑是大師之作!其中展現了香妲最受讚譽的部分:剪輯手法、人在空間的移動,以及時間在影像中的經典呈現。),私心必看片則是 《愛的俘虜》。(當然,如果能全數觀賞,那就更好了。)



第 𝟑𝟐 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
𝐖𝐨𝐦𝐞𝐧 𝐌𝐚𝐤𝐞 𝐖𝐚𝐯𝐞𝐬 𝐈𝐧𝐭'𝐥 𝐅𝐢𝐥𝐦 𝐅𝐞𝐬𝐭𝐢𝐯𝐚𝐥 𝐓𝐚𝐢𝐰𝐚𝐧
𝟐𝟎𝟐𝟓.𝟏𝟎.𝟏𝟕-𝟏𝟎.𝟐𝟔|@光點華山電影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