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02
By 怒怒心理師
《章魚嗶的原罪》:天真有邪的我愛你,更多的血流不止
在動畫作品多以溫馨、熱血、悸動、幽默作為主旋律的時代,《章魚嗶的原罪》(タコピーの原罪,2025)反其道而行,藉由天真有邪的角色與敘事,直指孩童世界的殘酷。
當愛與傷害混淆,離不開的童年創傷
我們都知道:當父母傷害孩子,孩子不會停止去愛父母,但會停止去愛自己。而在《章魚嗶的原罪》中,三位主角的心路歷程,亦是如此。即使一再被情感遺棄、被暴力對待、被期待壓得喘不過氣,小靜、茉莉奈、東仍舊渴望被惦記、被照顧、被認可。然而,當愛與傷害開始相伴出現,年幼的他們,受限於身心發展,還做不到辨識與分化──什麼是愛?什麼又是傷害?逐漸混淆在一起。比如,茉莉奈的母親不斷要求自己的女兒選邊站:一方面,這讓茉莉奈體認到母親對於自己的渴望;但另一方面,母親的要脅也一再撕裂茉莉奈的安全感,甚至剝奪她對父親的思念與認同。
當然,許多人也像動畫裡的東一樣,之所以會混淆愛與傷害,是因為在被不當對待之前,都曾感受過擁抱的溫度、家庭的歡快,仍舊可以想起甜滋滋的鬆餅,嚐起來多麼令人幸福。在他們眼中,父母的愛還在,只是加上更多的條件,並沒有真的拋棄自己。為此,他們通常不會認為父母是壞人。相對地,他們往往認為壞掉的人是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優秀,父母的愛才會漸漸失溫。

《章魚嗶的原罪》劇照/TBS 動畫官網
尤其對於還需要仰賴依附對象的孩子而言,要他去接受照顧者「可能不夠愛自己」,比起指認「我是一個壞孩子」更加令人惶恐不安。
不過,麻煩的是,就算已經成年獨立,那些刻薄的父母依然會在心底繼續徘徊,不斷叨擾孩子的人生,讓他們繼續使用傷害去鞭策自己。儘管已經足夠優秀,取得各種顯赫的成就,他們始終擺脫不了對於自己的貶低或指責。因為在他們心中,被愛之前,必須先證明自己值得。甚者,有些人總是懷抱著某種虧欠與羞恥,彷彿他們自從出生,就一直在為父母添亂。
以此來說,猶如作品所現,當愛持續混入傷害與條件,不但會使人養成外顯的討好行為,更會在孩子心底埋下一顆顆名為自我攻擊的未爆彈。屆時,只要任何一點挫折,即會引燃烽火連天,留下各種無以名狀的坑坑疤疤。
再者,愛與傷害之間的曖昧關係,也讓孩子在未來更難離開、拒絕或者對抗有毒的關係。許多遭遇童年創傷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明知會遍體鱗傷,還是習慣把自己暴露於風險中。這不僅是因為混亂與危險讓他們感到熟悉,更因為那裡曾經也有愛。他們不清楚要如何確保幸福,唯一清楚的只有:混亂與危險,恰恰通往了愛與歸屬。

《章魚嗶的原罪》劇照/TBS 動畫官網
當愛沾染上暴力,更多的血流不止
延續有關於愛與傷害的討論,跳脫人類角色來看:章魚嗶作為劇中的第四個「孩子」,無論是親眼目睹、替身經歷或者被人遷怒,都讓他因為身歷其境產生替代性創傷。而他的言行思考也正好體現另一種愛與傷害的混淆。比如他誤以為茉莉奈粗魯對待(拳打腳踢)自己,是在練習成為一個照顧者(母親),並將茉莉奈父母之間的激烈爭吵解讀為一種熱鬧的親密表現。
諷刺的是,在種種錯置之下,章魚嗶為了創造茉莉奈的「幸福」,決定回到過去「殺害」小靜,卻意外促成了茉莉奈在過去與現在兩個時間軸上的「雙雙死亡(被殺與自殺)」。而這恰巧闡明作品的一大主旨:當愛沾染上暴力,非但無法讓愛維持,亦會導向更多傷害。不管是繼續被人傷害,抑或因此傷害到人,誰也得不到救贖,只會換來更多的血流不止。
可惜的是,章魚母面對章魚嗶的走偏(困境),其行為同樣蒼白無力,非但選擇清空章魚嗶的記憶,甚至試圖放逐他。但解決背負問題的人,無益於解決問題本身,只會把問題轉嫁給其他的受害者。甚者,遺忘也無法讓人從創傷中復元,僅僅是遺忘自己為何疼痛,就像世界蒙上了一層霧,你離不開,卻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在這裡。那種荒涼與孤獨,對比明確的痛苦,同樣足以使人墜入絕望。
交錯來看,章魚母跟章魚嗶的所作所為,殊途同歸。他們都是出於好意,卻也造成傷害。甚至在章魚母跟章魚嗶之間,因應權力不對等(強制遺忘與驅離),章魚母的行為隱含更多暴力,而這無疑造成章魚嗶的二次創傷,並延伸更多的悲劇與混亂。

《章魚嗶的原罪》劇照/TBS 動畫官網
重新與愛結盟,一步步推翻創傷的暴政
承前討論,可以發現愛與傷害的混淆現象,不僅出現在創傷或者惡意之中,也可能建立於好意之上。不管是最直白的章魚嗶的越幫越忙,或是前述提到的章魚母「我是為了你好」的行為,其實都沒有問過當事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協助。他們只知道要幫忙,卻不知道自己的干涉也在剝奪對方的能動性。
然而,在創傷復元這一條路上,許多疼痛不僅不可逆,讓人難以恢復原狀,甚至會一再發生。若未發展出因應與承受的能力,當事人將頻繁體會到自己的失能與失控,進而阻礙後續有關於希望感、我能感、自我價值感的重建。於是,那些看似在解救他人的幫助行為,反而是在緊緊束縛對方,最終使得因創傷而暫時癱瘓的身心,繼續困在原地。當然,避免過度拯救他人,也不等於我們要放棄對方。在把自主性交還給對方的過程,我們依舊可以保留那一份愛與連結。
換句話說,就算我們無法拯救任何人,還是可以繼續去愛對方,無論是陪伴,或者支持,都能帶來莫大的幫助。
也因此,劇情並未走向英雄主義式的拯救情節。相反地,作品讓章魚嗶退場,但又在場,藉此創造受苦之人的連結(普同感)。而章魚嗶的祈福對象,也從原本的「你」變成了「你們」,亦即我無法代替你疼痛,但你們不用獨自面對一切。
最後,如果從象徵的角度切入,雖然一開始的章魚嗶僅僅用來代表無知與混亂,但來到結局,「存在卻又缺席」這個充滿矛盾的安排,讓章魚嗶的角色內涵巧妙昇華,恰恰作為可以同時承載「創傷與復元」的象徵性容器(符號)。藉此隱喻人心的脆弱與韌性其實是同時存在(傷痛不會完全消失,但傷痕會慢慢淡化),從而讓受傷的人們理解──是自己擁有創傷,而非創傷擁有自己。更重要的是,高明的劇情轉折,讓愛跟危險之間不必然有所連結,甚至因此推動其他角色重新與愛結盟,接著一步步推翻創傷的暴政。

《章魚嗶的原罪》劇照/TBS 動畫官網
結語
總體而言,《章魚嗶的原罪》始終圍繞著「悲劇」這個主題在論述,卻也沒有離地,避免給出過於浪漫、傲慢或懶惰的詮釋與描繪。畢竟三位主角所面臨的家庭困境,錯綜複雜,難以單靠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甚至不存在所謂完美的解答。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罪與苦,假如只以單薄的正義去劃清界線,不過是在創造更多的斷裂與失聯。所以作品從未問責任何角色,而是著重在關係的連結。因為這些角色不但同樣受傷與混亂,也同樣孤獨。到頭來,本作清楚明白:在那些不請自來又無法退還的痛苦中,人們需要的不是背離自我的解救,而是一段可以好好喘息的關係,一段可以笑也可以哭的關係,才好從窒息的疼痛中一次次倖存。
全文劇照來源:TBS 電視台《章魚嗶的原罪》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