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8

By 趙鐸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定格的翅膀,史前的童年

編按:此次由國家影視聽中心與捷克中心臺北(Czech Center Taipei)合辦,並獲卡雷爾茲曼博物館(Karel Zeman Museum)鼎力支持的「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單元,選映經數位修復的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帶領觀眾重返科學幻想、童話與藝術相互交織的異想世界,見證影像魔法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


奇幻動畫(animated fantasy)是一種獨特的動畫/電影類型,結合「影像全由電腦/手繪製作,角色則由真人配音」,以及「將真人角色置身於超現實的情境、場景之中」,不僅深刻探索動畫技術的表現潛能,亦打造出真人電影難以企及的無限想像空間。

無論是穿越時空、回到史前時代的男孩,將童年回憶與成長故事編織近地球歷史的《史前歷險記》(Journey to the Beginning of Time,1955);或是想要壟斷地球資源、稱霸世界的邪惡男爵,將科學家綁架到火山島上研究毀滅性武器的《惡魔的發明》(Invention for Destruction,1958);又或是腦洞大開的《地球之旅》(The Fabulous Baron Munchausen,1962),以紮營月球的男爵帶領甫登月球的太空人,一起換上十八世紀服裝,穿越時空拯救被囚公主,透過冒險犯難的旅程換取公主芳心。

作為奇幻動畫的先驅,捷克導演卡雷爾・茲曼(Karel Zeman)的三部代表作品,恣意穿梭在科學與超現實之間的縫隙,並融合真實實拍、動畫繪製等創作媒材,在一場又一場以冒險為名的幻想之中,開創出獨特的作者風格。

《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而實拍與動畫的混用、交織科學與超現實的奇幻冒險,並不只是為了單純「吸睛」所創造出的奇觀魔術秀,本文試圖指出卡雷爾・茲曼作品中,召喚自大航海時代到近代工業革命時代,以插畫、版畫所構築出的冒險旅途,與冒險者戮力「搜羅世界知識」的征服慾望和冒險想像。

「每秒二十四幀」的連續快照所構成的動態影像,與「重組分解動作的動畫」有著緊密的親緣關係──這在逐格動畫上特別明顯,以手動方式逐步移動物件,並以靜照紀錄變化過程,製造出物體「真的在動」的效果──更構成關於「生命」如何被認識,甚至如何被想像,被「看見」。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在《史前探險記》的開頭,一位男孩小心翼翼地黏補著一本破舊到隨時會解體的小書冊,畫外音配上的內心獨白,訴說著這趟穿越時空的超現實「史前」冒險,隨後影片將透過混合真人實拍、接景(matte paintings)、恐龍與古生物的模型、定格動畫,讓觀眾也能「身歷其境」在這趟超現實的旅程。

這本「日誌」彷彿是在大航海時代,當人們到異地探險後,嘗試透過各種不同的「插畫」與「圖說」,盡可能地搜羅、標誌出一草一木的各異型態。

「(航海)日誌」不只是《史前探險記》用以推動故事的敘事元件,同時也揭示出卡雷爾・茲曼作品的形式條件──透過異質媒介的混用,創造行動遺留下來的痕跡,讓不在場的讀者便於投身冒險歷程的想像。

卡雷爾・茲曼以獨特的視覺媒材,呈現出探險、蒐羅知識的過程,同樣也出現在以版畫風格製作的《惡魔的發明》和《地球之旅》。

前者的的故事靈感,源於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的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1873),採用曾為凡爾納小說繪製插圖的里昂・伯內特(Léon Benett)與艾鐸・里歐(Édouard Riou)等人的黑白銅版畫。《地球之旅》則是徵引古斯塔夫・杜雷(Gustave Dore)的木刻插畫,以黑白攝影搭配各色濾鏡,甚至運用顏料在水中暈染的動感來製造效果 ,而迷離奇幻的旅程搭配的則是魔術秀般的視覺迷陣。

《惡魔的發明》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惡魔的發明》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地球之旅》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地球之旅》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事實上,版畫與「旅行」之間的關係,亦可追溯到大航海時代。當「世界」被發現,為了記錄與分類陸續發現的植物、動物及礦物,博物學(natural history)必須仰賴文藝復興時代所興起的銅板印刷。

「圖譜」的傳播,也不再因為傳抄臨摹過程中的微妙變化而失真,印刷術的興起更使原畫可以原封不動地複製並流傳,版畫便成為一種利於建構科學知識的獨特美學,並讓異國風景化作可以被蒐藏,甚至能在冒險犯難之時得以想像未知的一種物質媒介。

與雷・哈利豪森 (Ray Harryhausen)的動畫技術 DynaMation 有別,DynaMation 是將逐格動畫的微縮模型放置在實拍影像的背投影前,藉此讓動畫與真人影像同步,使模型的「表演」與真人影像同步。

然而,茲曼並不追求將真人演出與動畫模型無縫銜接,而是強調媒介之間的邊界,與視覺上的異質感受,並刻意保留下平面繪畫的痕跡。例如,讓觀眾意識到佈景本身是繪畫,或以版畫風格製作動畫,接著銜接實拍影像,讓動畫本身既保留平面繪畫的質地,也與實拍影像產生區隔。 

同時,更凸顯出動畫自身作為「動態插畫」的功能,是提供給實拍本身所對準的冒險者,得以遂行想像的布景及素材。換句話說,「動畫」其實設計出了一種「冒險」的現實,而「圖說」、「圖譜」、「關係圖」、「插畫」等,這些看似平面的靜態圖像,正中介於我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意義上,參與著我們對自身所處世界的設計。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在《史前探險記》的開頭,為了向其中一位小男孩成員說明橫亙在「三葉蟲」與「我們」之間的巨大時間鴻溝,「日誌」上繪製了標誌不同地質年代的圖表──從古生代、中生代到第三紀──儘管圖表本身不是動畫,但隨著畫外音對地球歷史發展的說明,逐一特寫日誌上所繪製的代表生物插畫,隨著鏡頭本身的移動,也就創造出了穿越地球歷史的體感。

因此,《史前探險記》更像是一群沉浸在演化歷史中的男孩,正在進行一場想像力的博物館之旅。同時,亦訴說著博物學與早期的演化生物學,如何建立在型態分析上,並透過物種的分類、遺骸與化石的採掘、地質分層的紀年,搭配圖像與模型的製作,試圖建構並想像出一個貫串於個人成長,集體演化,持續改變、不斷分化與發展的生命力。

「如果沒有三葉蟲的化石,我們就無法想像三葉蟲長什麼樣子。」(然後鏡頭立刻特寫三葉蟲的繪圖,特寫清晰到你會清楚地明白,這隻三葉蟲是「畫出來的」。)同樣的照樣造句,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固定間隔的瞬間快照,光化學反應逐格所留下的痕跡,我們就無法在膠卷播放之時,搭配大腦認知所產生的「運動感」,穿越時空般回到影像所記錄的當下。

動物在「逐格的製作」中得以復活,也因此動畫便成為一種人工的演化,每一幀就像是化石,格與格之間誕生出生命。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史前探險記》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當這群小男孩們沿溪逆流而上,每經過一個河岸就會躍進到下一個地質年代,並且在日誌的圖表上標記出所在的年代,隨著「冒險時間/地球歷史」的推進,圖表上的點與線似乎不再只是靜態地標記著「目標與路徑」,而是成為一種持續朝向目標的移動過程。

電影的故事設計成孩童們的成長故事,並編織進地球幾千億年歷史發展的加速呈現,而影格本身則是讀取曾經留下的光化學成像痕跡,作為地球的史前記憶,同時也是男孩們的童年記憶,更是電影史前史的技術身世──透過連續攝影術所搭配的知識生產,一種動作分析:把動物的移動過程,拆碎成肉眼無法捕捉的動作切片,探索生理學意義上,細部動作之間的銜接方式。

在《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紀錄片中,茲曼的電影製片 Karel Hutěčka 受訪時說:「對茲曼而言,他最重要的老師是剪片桌。他的學校,就是一幀一幀在定格動物的影像素材中,理解馬怎麼小跑,鳥又是如何飛翔。」

《惡魔的發明》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惡魔的發明》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透過瞬間的凝結切片,堆疊/建構出連續變化的動態歷程,「動畫」在茲曼作品中的意義,就不再只是「動畫為何會動」的技術說明,而是一種牽涉到認識論與美學的感知生產方式。 

這種「拆分」與「重組」不只是動畫製作的基本邏輯,更透過鏡頭與鏡頭之間所構築出來的視點變化,能創造出尋幽探勝,充滿著刺激以及駕馭快感的「飛行體感」──事實上,電影非常接近乘坐在高速移動之交通工具所帶來的視覺經驗。我們的身體雖沒有移動,眼前所見卻快速更迭,需要長時間才能逐步開展的體驗,方能在短時間內被壓縮,以碎片、瀏覽的方式進行體驗。

當航行突破人類脆弱的肉身條件抵達太空與深海,就此意義上,極端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人工產品,人類技術在持續突破中,能將最難抵達的世界盡頭逼近、展開,並佐以知識的分類與歸檔,遂行一網打盡的征服快感。

在《惡魔的發明》中,在大海中預告著火山海島即將噴發的濃稠黑煙,其實是持續生產毀滅性武器的工業廢氣,反派自信地炫耀著,當天空與海底都透過潛艇與飛機的發明,不再構成人類行經路線的限制,他們將支配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建立一座海底帝國──配合畫面中的海底生物動畫,感官層次上以珍奇異獸的圖像,召喚出囊括世界的征服欲,版畫風格的潛艇機器動畫,則讓人聯想到《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中,船艦構造的剖面圖版。

對於動作瞬間的分析以建構生理構造與機能的知識,從來就是理性與幻想的疊加(superimposition)。在連續攝影術的時代,最勾人懾魄的「動作分析」就是那群寄予人們自由想像的振翅飛翔,連續攝影槍的發明人馬雷(Étienne-Jules Marey)不只著迷於研究翅膀運動與空氣動力之間的關係,同時也將動物飛行的觀察,變成投入各種不同飛行工具的研究基礎。

《地球之旅》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地球之旅》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茲曼電影中的「冒險旅程」,脫離不了建立各種新型態,以突破陸空限制的交通工具──船艦、熱氣球以及潛水艇──不只訴說的是侵略/探險技術的一體兩面,亦如同錄像藝術家白南準(백남준,Nam June Paik)所言:「電影不是帶我看,而是帶我飛。」

作為鑲嵌於空中偵查技術與動作測量一環的「動態影像」本身,能讓身處於黑暗、沉浸於影像中的觀眾,突破時空與肉身的限制,創造出在獨特的時間螺旋中,雙向拋擲的極點兩端:太空人終將能登月的科幻未來,與三葉蟲還未絕種的遠古過去。技術的創造讓「以前未能/曾看見」成為知識的對象,因而創造出了新的觀看模式(這段描述不就完全可以套用在茲曼及其團隊的動畫工程嗎?)。

「看」本身就是一種侵略,更是慾望本身。

《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電影冒險家卡雷爾茲曼》電影劇照/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劇照提供/Karel Zeman Museum
責任編輯/黃曦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作品選。/影像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作品選。/影像提供: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卡雷爾茲曼(Karel Zeman)是捷克動畫與電影的開創先驅,他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結合真人拍攝、動畫、定格與特效,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幻冒險的銀幕宇宙,徹底顛覆了傳統動畫與實景拍攝的界線。茲曼的作品展現一種來自手工電影的純粹詩意:紙板、拼貼、定格動畫與精細設計的布景,不僅是技術的實驗,更是對想像力的禮讚。極具匠心的創作除了拓展了電影的語言,更啟發了全球無數電影人與動畫師,其影響力跨越國界與世代,並成功將捷克電影推向國際舞台。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與捷克中心臺北合辦,並獲卡雷爾茲曼博物館(Karel Zeman Museum)鼎力支持,以弘揚茲曼對捷克電影文化的深厚影響與藝術貢獻。本次放映精選的經典之作皆經數位修復,讓觀眾將得以重返那個將科學幻想、童話與藝術交織的異想世界,見證其影像魔法跨越時空的恒久魅力。

捷克動畫奇航:卡雷爾茲曼經典作品選
時間|2025/11/08~2025/11/16
場次、購票資訊:請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