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By 顏采葳

從《慾望法則》到《壞教慾》:阿莫多瓦,慾望不滅,創作不死

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電影中的人物,不論戲份多寡,總是立體地充滿人性,以致他的電影不只是酷兒的樂園,更是一座能夠容納眾生的世界舞台。

在阿莫多瓦的鏡頭底下,暴力、亂倫、犯罪處處可見,更充斥著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違反世俗道德準則的荒謬情節。只不過,他的視野裡總留有一塊淨土,以裝載各種可能的奇想──可能性是無需標準或解答的──所以看他的電影,我們鮮少因為人性而感到失望。當觀眾帶著社會價值的有色眼光,瞥見那些會被評斷為骯髒、醜惡的物事,總會驚覺於阿莫多瓦電影裡,不善/不美都只是華服般的標籤,那只是被語言賦予的形容,而非卸不下的原罪。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電影的基本建構在於敘事角度,也就是觀點。我們幾乎可以說,「多觀點」就是阿莫多瓦電影的觀點,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總存在許多戲中戲的元素,以及多重人物關係線的鋪排。隨著萬花筒般的視角不停變換,讓一部電影存在著不只一種的理解方式。

因著阿莫多瓦對世間的真誠,我們洗淨了眼中的異色,望見了比無瑕還要美麗的瞬間。他的電影並非憑空為我們帶來寬恕的能力,而是破除幻覺,引領我們意識到更為真實的世界風景,本就充滿殘缺。

《慾望法則》(Law of Desire,1987)是阿莫多瓦生涯早期的重要之作,描寫了電影導演帕布羅周旋於舊情人胡安、瘋狂粉絲安東尼奧,在兩段親密關係之間游移不定的狀態。然而,三角戀的複雜程度還不足以撐起阿莫多瓦式的狂想,與帕布羅感情至深的姐姐蒂娜,後來竟也與安東尼奧發生了關係。片中,帕布羅改編尚・考克多(Jean Cocteau)的獨幕劇作品《人聲》(La Voix humaine,1930),劇中劇像極了他與胡安關係的隱喻,而阿莫多瓦多年後的作品《壞教慾》(Bad Education,2004),則與安東尼奧的情感糾葛能夠相互映照。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帕布羅提筆寫下一封希望從胡安那頭收到的信,並請胡安簽名、寄回給自己。此行徑正揭示了帕布羅對親密關係的嚮往;相對地,這也印證了胡安並無法和他一起實現這個理想,他無法憑自己的意志,寫出一封帕布羅讀了會感到被愛的信。2020 年,阿莫多瓦再次改編《人聲》、製作了他的首部英語作品,短片中的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等了三天才終於與再也見不到最後一面的前任通上電話,觀眾從頭到尾都聽不到電話另一頭的聲音,整齣戲碼遂成了獨角戲。胡安那封僅有署名、卻無心念的回信,正如《人聲》永遠沉默的電話彼端,亦是揭示出一方在情感上的不在場,致使獨留的這一方只得與幻影相守,但其實兩者都同樣孤獨。

在那些有頭無果的關係裡,你要求對方改變某事,但就算對方做得到,那也已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了,而這是常有的事。胡安在帕布羅對愛情的想像世界裡,是無能為力的;安東尼奧則是理想幻化成的真命天子,他以近乎瘋狂的姿態,實現了帕布羅內心深處對濃烈之愛的嚮往,他願意為愛付出一切,甚至不惜犯罪,只為獲得短短一小時與愛人獨處的時光。反觀在《壞教慾》中,同樣身為電影導演一角的安立奎,卻沒能在現實生活中,落實對愛情的想像。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阿莫多瓦時常將電影中的導演角色作為自我投射,從《慾望法則》的帕布羅,到《壞教慾》的安立奎,兩位電影導演的命運彷彿構成了一場跨越時間的自我對話。

當帕布羅開始確信自己對安東尼奧的感情,想像的愛情終於昇華為真正的愛時,他卻再也不想寫作了。子彈穿過安東尼奧的身體,神壇跟著起火燃燒,像是最後一絲慾火仍殘存在世間如野火蔓延。此時,他將打字機丟出窗外,安東尼奧和其創作慾,一同被埋葬在那個夜晚。而安立奎想望的愛情則是在現實中失敗,他卻將無處安放的慾望轉移到了創作中,選擇繼續在虛構的藝術中,撿拾殘存的真。

《壞教慾》片尾,新聞報導般的字卡告訴觀眾:「電影導演安立奎仍持續製作電影,熱情始終不減⋯⋯」,此處點出的「熱情」背後,是安立奎遭遇被安荷欺騙、面對伊納修精神與身體的死亡,在知曉了所有不光彩的真相之後,更凸顯出藝術創作與現實生活之間曖昧不明又難以分割的關係。於是安立奎選擇自那段虛中有實、實中亦有虛的混沌日子出走,從此活在了電影裡。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可即使在那裡,伊納修仍會死,但為了保有丁點珍稀的愛與慾,安立奎願在虛構故事中求存。《壞教慾》透過劇中劇的結構,將虛構故事《造訪》與現實時空的故事綑綁在一起,當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與劇本裡的角色相互疊合,真相也就此大白,安立奎對愛的慾望便也落空了。他雖已能明辨虛實,卻仍不願從故事中抽身的決絕,即是《慾望法則》中未被呈現、且帕布羅所沒有選擇的──繼續慾望的唯一可能,就是創作。

《慾望法則》是一場慾望落空前的幻夢,它大膽地僭越了常人對慾望的守備範圍,反更將慾望本身的意義開展,彰顯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壞教慾》在其後出現,遂成了一種補述的存在──是因慾望,讓我們擁有作夢的能力,並且感覺活著,而後催生出藝術──但是,基於阿莫多瓦的誠實性情,就算是在電影裡,他也要觀眾吞下缺憾,因為他一向是不懼死亡的。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壞教慾》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而兩位導演角色分別走向的兩種結局,也為我們演示了阿莫多瓦電影真正可畏的,從來不是肉身的殘缺或生命的消逝,而是一個不再、甚至無法慾望的靈魂。

無慾無望,才是一個人真正可能面臨的終點。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慾望法則》電影劇照/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劇照提供/天馬行空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