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9

By tingfai.88.hk

從《囍宴》到《囍宴》:假婚真情的表演性及其裂縫

「假婚姻」敘事的時代變化

由安德魯安(Andrew Ahn)執導、翻拍自李安經典之作《囍宴》的現代版《囍宴》,將原作中假婚姻的文化焦慮,重置於當代交織的制度脈絡中,描繪邊緣群體如何在權力網絡中掙扎求存,與後同婚時代酷兒正面對的「同志正典化」(homonormativity)。故事描繪女同志伴侶 Angela 與 Lee 因多次失敗的人工受孕(IVF)而陷入財務危機;韓裔男同志 Min 則面臨簽證到期的驅逐風險,而男友 Chris 卻因恐懼承諾未來,遲遲不願與他結婚以協助取得綠卡。

在 1993 年的原作中,高偉同與顧葳葳的假結婚既是對移民制度的權宜之計,也是一場同志個體在異性戀家庭秩序下不得不進行的文化演出,李安以溫和的喜劇語調處理這種「櫃中櫃」結構的雙重壓迫,捕捉了九〇年代海外華人在身分認同與家庭倫理之間的拉扯及取捨。原作中的「衣櫃」源於社會污名,2025 年版本所呈現的制度困境,則揭露了更為隱晦卻普遍的結構性暴力:同志權利被收編為國家進步敘事的一環,當「模範同志」的形象與中產價值(如經濟穩定、渴望生育)綁定,那些無法或不願符合此一典範的邊緣酷兒,反而更難擁有真誠的生活空間與情感自由。

若是置於酷兒電影的脈絡裡觀看,新版《囍宴》除了延續對跨代親情與美國亞裔經驗的深層處理,導演更進一步將酷兒敘事的重心,從慣常討論的戀愛與情慾,延伸到多元關係對多元異質性的包容。這種創作意識延續了安德魯安在《熱戀彩虹島》(Fire Island,2022)對男同志友誼的呈現,《囍宴》更將視角轉向被主流同志敘事排斥的主體,如亞裔、中年和無法納入中產階級想像的酷兒,並進一步探討:當友情轉化為「選擇家庭」(family of choice)時,我們究竟面對什麼樣的倫理挑戰與情感可能?

Min 在走投無路下,向陷於經濟困境的 Angela 提出假結婚的交易:他願意資助 Angela 與 Lee 下一輪人工受孕的費用,換取 Angela 與他結婚以取得綠卡。兩人本以為只要低調應付移民局即可,未料 Min 的韓國祖母 Ja-Young 突然來訪,而且很快就識破一切,且出於家族顏面與保護 Min 的財產繼承,祖母堅持要求 Min 和 Angela 必須舉辦一場體面的婚禮,並親自籌劃盛大的傳統韓式婚宴,邀請親友與公司員工充當賓客。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囍宴」的真與假

李安的《囍宴》,顧名思義,不僅以偉同與葳葳的婚宴作為敘事主軸,更以傳統文化的「表演性」為核心,揭示儀式超越真假的情感力量,雖然是一部以同志為主題的電影,但其敘事語境卻照顧到華人觀眾的情感經驗。筆者初次觀看李安的原作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婚禮當天葳葳向偉同父母敬茶的場景:當她接受偉同父親的祝福時,情緒突然變得激動,當場落淚。這段婚姻雖然是假的,它卻激發了真摯的情感。

偉同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偉同與葳葳雖然生自兩地,卻能在異地相遇、結為連理,實屬難得的緣分,勉勵兩人要好好珍惜。葳葳的眼淚,不僅是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揭示了傳統儀式對於離散華人的召喚力。婚宴所承載的,不只是家庭的祝福,更是一種對身分認同的認可。

作為觀眾,我們之所以被這幾可亂真的情境觸動,正是因為它撼動了我們對「真情」與「表演」之間界線的想像。李安鏡頭裡的「囍宴」,雖然在形式上內斂含蓄,卻有力地展現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離散處境中,得以凝聚情感的作用。

安德魯安的韓式婚宴,則是一場充滿活力且精心策劃的盛會,其視覺風格強烈,透過華麗的儀式美學與色彩運用,展現亞裔文化傳承在全球化語境的再現策略。這場婚禮由祖母一手操辦,親自監督每一個細節,堅持維護家族的體面,並悉心營造出孫兒與新娘天作之合的假象。賓客多為家族企業的員工,場面熱鬧歡愉,而隨著儀式進行,眾人壓力越來越大,Angela 在關鍵時刻嘔吐,全場瞬間鴉雀無聲。那份精心營造的和諧假象,也在此刻出現裂縫。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與李安的原作相比,安德魯安對「囍宴」採取了更為懷疑的立場,甚至否定婚宴對亞裔角色及觀眾的正面意涵。囍宴不再是文化認同與家庭和解的橋樑,而是一個赤裸裸的假象:一場只為滿足家族期待及保護面子的表演。電影尾聲,Min 與祖母的深情對話更揭示了「假」的多重層次:囍宴的假不僅僅是同志無法出櫃的結果,更是愛情本質上的制度性安排。祖母在理解並接納 Min 的那一刻,她坦然地說,自己從未愛過丈夫,當年的婚禮,同樣是虛構的。這番話不僅消除了兩人之間看似不可逾越的世代鴻溝,更讓「假」成為一種跨越性取向的共同經驗。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同志「自由」了嗎?

有趣的是,Angela 的媽媽 May 的人設與韓裔祖母形成強烈對比,電影透過把前者的過度接納與後者的傳統壓迫並置,揭露當代亞裔家庭的複雜性。May 作為同志盟友獎得主及同性戀親友會(PFLAG)活躍成員,她對 Angela 的「支持」往往帶有強烈的自我投射,時常強調自己的盟友(Ally)角色,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種以愛之名的過度接納,反而讓 Angela 倍感壓力,使她難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情感與選擇。

當代亞裔同志不僅要回應來自上一代的文化期望,也必須承受西方進步話語顯生的新形式監控,如何潛藏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之中。將新版《囍宴》與李安原作並置觀看,不禁讓我思考一個核心問題:同志的自由究竟是什麼呢?在同婚尚未合法的年代,自由或許意味著擁有選擇結婚的權利;但在同婚已成常態、社會表面更加包容的今天,我們所面對的枷鎖真的減少了嗎?同志進入婚姻,真的就能幸福快樂嗎?

從 1993 年原作的沈默衣櫃,到 2025 年新版的喧鬧出櫃,兩部電影都在提醒我們:婚姻,從來不只是愛的證明,而每一場婚宴,無論真假,都是未完成的進行式。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囍宴》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提供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